顧華君

圖1 佛在我心
人類歷史的演進不僅表現在物質財富的積累、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發展與城市的發展中,在很大程度上也體現在人們的審美上。由于每個民族都有其獨特的文化,這些文化會對人產生深遠的影響,因此生活在某一文化區域的人們也會形成固定的審美根基。所謂審美的發展主要體現在一些流行文化中,但我們仔細分析會發現,一些流行文化背后有著穩定的審美傳統,這也就是為何在千百年后的今天人們依然喜歡那些“古董”或復古傾向。紫砂壺藝術便是這樣一種凝結了優秀文化與人們深厚感情的傳統工藝品。
圖1這件“佛在我心”從簡約的設計思路出發,融合了影響力及內涵豐富的佛教文化,體現出一種自然古樸而又超凡脫俗的美。此壺造型極為簡單,無過多裝飾,整體呈絳色,光滑細膩,質地柔軟溫潤,低調質樸。壺身呈簡單的圓柱形,線條弧度彎曲有致,流暢自然,大方得體。壺嘴短小精悍,線條筆直清晰。把手為耳狀,同樣線條靈活干凈,與紫砂壺的整體風格相符合。壺蓋同為簡約的圓餅狀,工藝細膩。壺鈕較為特殊,似祥云又似蓮花,與佛教文化存在關系。整體看來,此壺的設計極為巧妙。全壺線與圓的搭配極為得體,手工藝人力圖追求一種不經雕飾,宛如天成的美。這種營造自然質樸的感覺似乎比那種華麗的設計更耗費心血,要達到自然而不粗糙,精致但不做作的狀態才是此壺設計的難點之所在。
此壺較為獨特的兩處便是壺鈕與壺面雕刻的經文了。壺鈕的圖案其實也是在簡約思路指導下設計而成的,線條卷曲似祥云,而祥云在中國即包含著“福氣”文化。壺面采用了書法藝術與雕刻技術,內容為佛教經典的《般若波羅蜜心經》,其內涵極為豐富,是佛教弟子必學的一部經典。以此經文裝飾此壺便多了幾分禪意。我國的茶道文化與佛教文化有著分不開的關系,盛唐時期,國家經濟高度發展,文化極為昌盛,尤其是儒釋道三家的結合更是打開了人們的視野,而飲茶這一活動自古以來就在中國流傳,到了唐代,在各種條件滿足的情況下,既能使人們放松身心又極為高雅的茶道活動終于獲得了人們的青睞,甚至傳播到其他國家,有力地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
紫砂壺在明代才開始出現,它的出現為茶道文化增添了不少光彩。首先是在造型上,紫砂壺造型豐富,形態多變,可以滿足不同人的審美需要。其次是在實用性方面,紫砂壺由紫砂泥制成,這種泥土潛藏于礦石深層,礦物質含量極高,因此制成的紫砂壺具有高透氣性,這種性能使得茶葉的品質最好的發揮出來,且所泡茶水隔夜而不餿,好的紫砂壺甚至能在常年泡養之后不需茶葉便有茶香,其色澤也會越發光亮細膩。最后便是內涵了,紫砂壺藝術極具包容性,它能夠與多種藝術形式結合發揮出更大的效果。歷代文人雅士或是將紫砂壺當做吟誦的對象,或是親自在紫砂壺表面進行創作,因此紫砂壺就成為了一種高雅的文化藝術品,從而在今天仍然充滿活力,熠熠生輝。
佛教文化在中國已經有較長的歷史了,人們即使不是佛教子弟也對其宗教文化及內涵有所理解。有關佛教文化的內涵或許有些復雜,并不是人人能夠理解正確,然而其引人向善,普渡眾生,講究因果報應的基本內涵是人人能夠參透的。除此之外,佛教文化還有關于人要以關愛、包容、平等的眼光來看待自然萬物,也是十分有利的。紫砂壺原材料同樣也是來自于泥土,在與佛教文化結合的過程中,實際上最為主要的便是指引我們如何看待自然,如何看待自然與我們的關系,所謂“佛在我心”指的不僅僅是“佛”,還有廣闊的自然天地、浩瀚的宇宙以及那深刻的人生哲學,這也便是此壺真正的意義。
通過分析“佛在我心”這件紫砂壺,我們一方面能感受到其簡約、樸素的自然之美,另一方面也能感受到其中所蘊含的禪心,在古樸清新的紫圓之中有芬芳的茶香,有那意義深遠,凝結了人們對于優秀文化的深深追尋,更凝結了人生之中對于美好的追求以及最大的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