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培明

圖1 鼎盛壺
在創(chuàng)作一件藝術品時,思維必須是開放且自由的。不能局限于某個特定的框架,要主動大膽的跳出去,擺脫固有的思考既定模式,將兩樣或多樣有聯(lián)系,甚至是沒有聯(lián)系的文化元素、自然事物搭配調和起來,達到一種毫不沖突,使人叫絕的境界。在紫砂藝術品的思維構筑時,工藝匠人們就時刻具備著這樣的思考模式,從壺嘴到壺身再到壺把,亦或是到其他地方,該用怎樣的元素,怎樣的方法來協(xié)調,完成之后是什么樣的效果,一直都在精益求精。在多種要素的激烈沖撞下發(fā)生別樣的化學反應,這不只是物質上的融合與質變,這更是在精神與文化上的融合與升華,不斷推陳出新,在既定了某個主題之后便使盡了渾身解數(shù)力求完美,打造一件各方面都堪稱精華的工藝藝術品。在這之下,便是形散而神不散,冥冥之中全部凝聚于其中的感覺。這是不可多得的藝術境界,也是紫砂藝術品能流傳至今并展現(xiàn)不朽魅力的最大特性之一。圖1“鼎盛壺”在“鼎盛”二字的牽引下,力求做到文化堆積上的極致。
藝術造型是第一眼望過去就能直觀感受到的東西,足夠吸引人的眼球,富有沖擊感與新鮮感是永恒的課題。壺嘴外張,多流呈微彎的S形狀。這采用了較為陰柔舒張的設計方案,雖柔,卻不至于軟,蘊含在其中的是一股彎弓射大雕般的蓬勃而出的力量感,充滿了彈性,可謂剛柔并濟,彰顯出了創(chuàng)作者想要表達的獨特韻味。重頭戲在于壺身,球形構造,采用扁柿形,這樣給人的感覺是寬厚而又大氣,穩(wěn)而又不呆笨。而在偏黑的壺身上則紋以極具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特色的花紋:兩條活靈活現(xiàn)的神龍分別朝向兩處,仿佛正在廣闊的天空中飛翔,極具動感;在兩條神龍的身體兩側則是輔以富有傳統(tǒng)民俗氣息的回樣花紋,娟秀華麗,可看作是天上的宮闕樓宇,這仙宮般美輪美奐的設計,刺激著想象力;最下方是兩朵祥云于兩邊排列著,亦或是想象一下,神龍嘶吼著飛行,席卷著空氣,狂風將兩朵云帶動著相向奔襲,這般場景震撼無比,沖擊感與力量感動人心弦。整個壺身的設計充滿著威嚴與豪邁的神話氣息,也直觀體現(xiàn)了創(chuàng)作者敢想敢做的大膽氣魄。壺身一側的壺把大而不張,與壺嘴的架構相互呼應,以求一種力量美感上的精準把控。從左到右的設計各具特色而又完美協(xié)同,在線條與點上一氣呵成,有著“飛流直下三千尺”一般的大氣。壺底的設計最為出色,在仿造了傳統(tǒng)鼎的底部構造之上,以十分粗大的多個釘足充以鼎足,厚實端莊而散發(fā)活力,可說是富含靈性。壺蓋方正而不模棱,堅毅而不粗獷,將幾何美學的利用達到了極致的境界,圓與方融為一體卻毫不矛盾,更是增添了一份立體感與空間感。壺蓋上的兩個壺鈕宛若兩個小犄角,這也是在追求與鼎結構相似的兩耳,妙趣橫生,富有傳統(tǒng)文化的情趣。
整個壺的設計無一不是在貼合“鼎盛”這個主題,從整體架構上,不僅做到了形似,更是神似,是將兩種獨特傳統(tǒng)文化美學融合并升華的典范。材質黝黑而通透,散發(fā)出莊嚴感。視覺形象上優(yōu)雅端莊,大氣豪放,從中品味出一絲歷史厚重感。除了基礎的構造,壺身上的花紋是最畫龍點睛的地方。形象逼真而蘊含神圣感,更是將“鼎”之形做到了登峰造極,在那之上又沒有丟失壺自身的特色,而是將二者巧妙合一,各自發(fā)揮出獨特的魅力,既保留鼎之豪放,又更突顯壺之靈動。
鼎被視為傳國重器、國家和權力的象征,它是我國燦爛青銅文化的代表,更是那個時代中國精神文明的代表。不管在什么樣的時代背景下,世人對于藝術,對于美的追求是永無止境,是永不停息的。鼎經(jīng)歷了從一樣工具到工藝品的轉變過程,而紫砂壺也是類似的。這就注定了二者在藝術構思上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創(chuàng)作者充分調動思維,在它們的共性上、不同點上,瀝盡心血去理解和運用。兩種繁華耀眼的藝術文化,相互糅合而達到完美和諧的境界,毫不沖突,充滿新時代的美感。這些藝術產自文明,是載體,更是傳承體,它向后代傳遞先人壯觀的文明,留下了無價的精神寶藏。
紫砂壺作為泡茶的工具,它是高貴典雅的,作為藝術品,它又是動人而震撼的。創(chuàng)作者大膽的將這樣的紫砂壺與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鼎相結合,毫不沖突而堪稱完美。而不管是鼎還是紫砂壺,藝術品的創(chuàng)作都是極需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甚至還有更多難以逾越的高山般的阻攔。但筆者想,在那靈魂最深處,那熊熊燃燒著的火光下,造鼎者與茶壺工匠偉岸一般的背影將永不彎曲,這份文化與精神將在后生們的努力下依然散發(fā)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