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林靜
17日,“探知未來”(SOLVEFORTO?MORROW)第六屆全國青年科普創新實驗暨作品大賽(以下簡稱“大賽”)全國總決賽在中國科技館圓滿落下帷幕,全國75支參賽隊伍經過激烈角逐,最終決出一等獎7組,二等獎10組,三等獎15組。本屆大賽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辦,中國科技館和中國科協青少年科技中心共同承辦,中國三星提供獨家公益捐助。
參賽規模歷年最大
科技探知未來,創新擁抱夢想。作為教育部確定的2019年度29項面向中小學生開展的全國性競賽活動之一,大賽共設15個分賽區,吸引了來自全國的22000支隊伍,共計6萬余名大、中學生參與,為歷年來最大參賽規模。
本屆大賽設有“創意作品”和“科普實驗”兩個單元,分為“智能控制”“未來教育”“生物環境”和“風能利用”四個命題。
“智能控制”和“未來教育”命題鼓勵學生發現生活中的問題,并利用人工智能的思路和開源軟硬件方法創新性解決問題,不僅考察參賽隊伍的科技知識及應用的硬實力,也對選手們的動手能力、團隊協作等軟實力進行評估,鍛煉青年學生面對復雜問題時的邏輯思考能力,以及動手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
內蒙古工業大學的夏志強參與的“智能控制”命題,要求學生利用開源軟件進行創意應用方案設計。夏志強團隊作品為“基于STM32單片機紅外視覺投影書寫系統”,他向評委介紹稱,“學校教室沒有觸控屏幕,老師只能用粉筆書寫,或在電腦上寫。用電腦寫往往不好看,老師寫的也慢,我就想能不能做一個東西,能讓老師很輕松地在觸控屏幕上寫字。”
夏志強表示,團隊設計的紅外視覺投影書寫系統,成本較低且安裝比較方便,可以將非觸控屏改裝成觸屏,方便進行普及。未來,該方案對改善基礎教育設施薄弱地區的教學條件,也能有所幫助。此外,其他參賽團隊也完成了“宿舍智能安防系統”“盲文閱讀生成器”“智能導盲杖”等兼具創新與實用性的作品,讓比賽作品能夠真正融入生活,為普通人的生活提供便利。
科普實驗展示“科技美學”
如果說“創意作品”單元充分體現了大賽的專業性和權威性,那么“科普實驗”單元的兩大命題則為大賽注入了更多藝術和生活之美,意在提升學生們的“科技美學”素養。
其中,“風能利用”倡導學生關注可再生能源,鼓勵他們自選材料,自定思路設計制作逆風小車。
“生物環境”作為本屆大賽首次新增的命題,旨在將藝術與科技相結合,培養、提升學生們的“科技美學”素養。有的學生以培養基為畫板,通過培養呈現不同顏色熒光蛋白的細菌來組成多種圖案,創作出了名為“生命女神”“綠水青山”等令人眼前一亮的細菌畫作品。
北航實驗學校學生張蔚表示,“細菌畫創作是我從未體驗過的學習方式,我通過這種特殊的繪畫方式,在新奇的體驗中學到了很多新的生物學知識。”北京市順義區第九中學帶隊老師李小鵬深有感觸地說,“大賽命題能讓學生更深層次地理解科學的價值和力量,比如生物環境的命題比賽,就讓很多學生轉變了對細菌的原有看法,重新審視這門科學。”
盡管參賽學生們的作品在科技前沿面前仍顯稚嫩,但也不乏將方案進一步細化延展,并在現實中落地的例子。大賽2015年冠軍楊仕林就以比賽方案為基礎,在貴州省瓦龍村完成了公益筑橋項目。
科學研究中所需的種種素養也在學生們身上初露端倪。已是第二次參與大賽的內蒙古工業大學學生顧愷琦表示,“大賽鍛煉了自己通過團隊力量解決問題的思維。每次遇到困難時,我不再抱怨,而是將解決問題作為目的,通過團隊配合,積極尋求解決方法。”
強調創新的未來意義
17日的頒獎儀式上,中國科協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孟慶海代表主辦單位寄語獲獎選手時表示,希望他們大膽創新、勇于實踐,從生活中尋找靈感;希望他們將科學創意轉化成科學傳播的載體,借助中國特色現代科技館體系,更好地連接科學與公眾;勉勵他們保持恒久的科學熱情和高尚的科學情懷,不忘科學探索的初心。
中國三星總裁黃得圭在頒獎典禮上致辭稱,三星的發展是基于不斷的科技創新,因此更懂得科普創新對于企業、國家乃至人類未來發展的意義。未來中國三星將在科技創新領域繼續為廣大青年打造更廣闊的平臺,讓科技創新精神在青少年中進一步得到傳承和發揚,助力中國青少年科普創新事業發展。
決賽期間,主辦方還邀請中國科學院院士武向平、葉培建、金之鈞,北京電影學院特聘教授凱文·蓋格等學者分別就不同領域的科學命題做出演講。
中國三星一直關注中國青少年科普創新事業,“SOLVE FOR TOMOR?ROW”是三星的全球公益項目之一,已先后在美國、加拿大、新加坡、韓國、巴西、哥倫比亞等多地落地實施。自2013年中國三星將“SOLVEFORTO?MORROW”引入國內,迄今已成功舉辦六屆“探知未來”全國青年科普創新實驗暨作品大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