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劍 劉孟愷 高 宏
(中鐵二院工程集團有限責任公司,610031,成都∥第一作者,高級工程師)
隨著我國城市軌道交通的迅猛發展,大型城市的軌道交通已由市區往郊區、市域延伸。如:廣州市在結合珠三角城際軌道交通建設的基礎上發展市域軌道交通,并與廣州地鐵互為補充;重慶開始規劃主城區與江津、合川等衛星城之間的市域軌道交通;成都開始研究建設兼顧市域軌道交通功能與機場快線功能的18號線、19號線。這些工程都有各自所獨有的功能定位,因此具有不同的技術標準和工程特點,在速度目標值、行車組織及運營管理、車輛編組及性能要求、站間距、換乘接駁點、線路走向、線路實施或規劃延伸長度、投資及建設運營主體等方面,均與地鐵有所區別。對這些項目的建設經驗和制式選擇進行總結,可逐漸形成市域軌道交通的相關建設標準。本文擬對其中的牽引供電制式進行重點探討。
國內外多條市域軌道交通線路牽引供電方式見表1。

表1 國內外多條市域軌道交通線路的牽引供電制式
關于交流25 kV、直流1 500 V(或750 V)兩種制式,有大量文章對此開展了研究比選,比選結論如表2。
當采用集中供電方式時,交流牽引供電與直流牽引供電在系統結構上的區別十分明顯,如圖1所示。而在實際工程中,牽引供電制式還應綜合考慮具體的技術標準、線站位、行車組織及運營管理等因素。

表2 牽引供電制式的比較[1]

圖1 直流、交流牽引供電制式系統結構對比圖
牽引授流方式實質上體現了電氣和機械兩個方面的特點,在滿足授流電氣需要(載流能力)的同時,由于列車的高速運行,還需要滿足授流機械作用(弓網關系)的需要。普通的地鐵制式最高速度一般不大于80 km/h,滿足授流電氣需要是主要考慮的因素,而市域軌道交通因其運行的速度目標值較大,牽引授流制式受機械作用(弓網關系)影響的比重明顯提高。
在我國的干線電氣化鐵路工程中,得到廣泛應用的柔性架空接觸網,大多采用全補償彈性鏈形懸掛和簡單鏈形懸掛。鏈形懸掛的接觸導線通過吊弦懸掛在承力索上,基本消除了接觸導線的硬點,可以滿足列車較高運行速度的要求。剛性架空接觸網主要由接觸導線、匯流排和支持裝置等構成。目前,國內外采用鏈形懸掛接觸網的線路,列車的最高試驗速度已達到500 km/h,高速客運專線設計運行速度已達到350 km/h。
剛性匯流排夾持接觸線,通過與受電弓的接觸滑動向列車供電。
架空柔性接觸網較剛性懸掛接觸網對高速度的適應性更好。剛性懸掛對設計、施工質量要求較高。
近年建成的瑞士Kerenzerzberg隧道剛性接觸網設計速度為160 km/h,初期試驗速度達到了185 km/h;奧地利Sittenberg隧道的剛性接觸網初期試驗速度達到了200 km/h。
在地下線路所占比例較大的情況下,交流25 kV架空接觸網在經濟上缺乏優勢。交流25 kV接觸網供電的主要特點是牽引供電工程本身造價相對較低。但是在地下建筑中,由于架空接觸網電壓較高,需要的建筑凈空高度比直流牽引條件下的凈空要高,從而會導致地下建筑土建工程造價增加15%左右[2]。市域軌道交通的土建凈空還需考慮空氣動力學效應等因素的影響。設計時速為140 km/h以上的市域軌道交通線路,接觸網和空氣動力學效應共同決定其土建的凈空高度。
根據相關市域軌道交通車輛廠家提供的資料,一旦速度目標值達到140 km/h以上,最大加速度達到1 m/s2,8輛編組列車的功率一般將達到5 000~7 000 kW。這已經超過200 km/h城際鐵路列車5 000 kW的常規水平[3]。鐵路動車組與8輛編組市域軌道交通列車的功率曲線分別如圖2和圖3所示。
市域軌道交通車輛對交流、直流供電,以及柔性、剛性授流都有較好的適應性。與直流牽引供電相比,交流牽引供電電壓較高,車輛電氣結構更為復雜,但車輛電氣回路承受的電流較小,能有效地減少大功率市域軌道交通車輛的受電弓數量,節能上更具優勢。

圖2 典型鐵路動車組功率曲線

圖3 市域軌道交通8輛編組列車功率曲線示例

圖4 兩種供電接觸網饋線方式的故障影響示意圖
同時,市域軌道交通車輛對柔性懸掛的適應性好于剛性懸掛,尤其是柔性懸掛對車輛受電弓的性能要求較低,磨耗較少,能減少車輛受電弓采購成本和運營成本。
市域軌道交通的服務水平要求很高,供電系統不僅要考慮正常運營的供電能力和服務水平,還應重點研究不同制式下故障服務水平和特點。
(1)主變電所的運行方式對故障產生的影響:鐵路的牽引供電系統在正常運行時,一般至少滿足越區供電范圍內1對動車組運行。在1座主變電所(牽引變電所)故障退出的情況下,是不能滿足鐵路線的正常運行的,服務水平因此大幅度下降。城市軌道交通的主變電所故障退出情況下,一般須保證高峰小時的正常供電,不影響列車的正常運營。市域軌道交通主變電所的設置,可根據市區運量和郊區運量的不同需求,通過技術經濟比較,合理確定故障情況下的供電能力。
(2)接觸網的饋電結構對故障產生的影響:相比直流牽引供電,采用交流牽引供電時,主變電所直接對接觸網供電,減少了環網電纜及牽引所等中間環節,簡化了供電結構,相應減少了故障率;但是,一旦交流牽引供電主導流回路發生故障,將直接引起主變電所跳閘,影響面積將擴大到整個主變電所供電臂,在供電臂中運行的所有列車都將受到影響。因此,與直流牽引相比,交流牽引故障影響的范圍較大,受影響的列車較多。兩者故障范圍的比較如圖4所示。
(3)授流方式對故障產生的影響:柔性架空接觸網一般采用全補償簡單鏈形懸掛,在具有更好弓網關系和更低磨耗特性的同時,也存在較多問題:①結構較復雜,運營中易產生位移或變形,維護工作量大;②故障影響范圍大,安裝調整和事故搶修復雜,需要配備較多的專業檢修設備和人員,維護費用高;③故障情況下修復時間較長,斷線可能較剛性接觸網明顯增大,斷線影響范圍至少一個錨段,恢復難度大、時間長。架空剛性懸掛則結構簡單,穩定性好,不需經常調整、維護,運營維護工作量小;事故影響范圍小,可局部更換,事故搶修方便、快捷;剛性懸掛的零部件種類很少,相應的備品備件數量也較少,維護費用較低。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柔性架空接觸網解決了與車輛相關(如受電弓)的接口問題,但對供電系統本身是不利的;而市域軌道交通的載流能力和服務水平要求都較高,需在實踐中驗證其可靠性和可用性。
綜合考慮直流牽引和交流牽引這兩種供電制式,可采用以下的供電方式優化方案(如圖5所示):主變電所母線不直接對接觸網供電,而是在各車站設置分段開關站;主變電所通過供電電纜(或供電線)供至分段開關站,分段開關站對接觸網供電,接觸網分段與分段開關站一致。

圖5 市域軌道交通牽引供電方式優化方案
由于電纜的輸電能力相當于相同電壓等級架空線或接觸網的7倍,電阻較低,供電距離也同比例延長[4]。上述優化方案的電纜敷設可結合35 kV環網電纜通道實施。但此方案存在著地下區段電纜通道的設置以及相對較大的投資問題。
目前城市軌道交通列車受電弓允許的最高運行速度為120 km/h,遠低于干線電氣化鐵路新型受電弓允許的最高運行速度,因此,受電弓允許最高運行速度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在隧道內由于氣流影響,為保證受電弓的良好取流,需要選用允許運行速度較高的受電弓[5]。
國際上開展的相關研究表明,主動適應式受電弓能夠較好地改善弓網關系及磨耗。
市域軌道交通在電氣、機械兩個方面對牽引供電系統提出的要求,導致供電方式、變電設備、接觸網授流方式的變化,對車輛、土建、弱電等的接口產生較大的影響。系統制式的選擇,取決于供電系統本身的特點和相關接口的處理技術,以及經濟性。
交流牽引供電相比直流牽引供電電壓高、電能傳輸能力強、系統結構簡單,具備明顯的優勢;剛性接觸網具有載流能力強、運營可靠性高、維護簡單等特點。如果能提高受電弓的適應性,改善弓網關系以滿足市域軌道交通的速度要求,則剛性接觸網更能滿足市域軌道交通的運營特點和可靠性要求。
因此,通過優化各系統的適應性,交流牽引供電與剛性接觸網的組合,是市域軌道交通隧道區段牽引供電制式的發展方向之一。地上或高架區段若采用交流牽引供電與柔性接觸網,則應對供電分區和運行方式開展進一步的研究,優化系統接口(受電弓、土建等),以提高供電可靠性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