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斌周業成呂 元張 健
(1.北京工業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100124,北京;2.上海市隧道工程軌道交通設計研究院,200235,上?!蔚谝蛔髡?,副教授)
地鐵作為大流量、快捷交通的載體,已成為人們生活出行的重要環節。地鐵車站空間設計也逐步成為了塑造出行群體行為、心態乃至城市文化的一個重要因素,并對出行者的生活、生產行為產生直接或間接影響。因此,本文以北京地鐵車站為基礎,對基于乘客心理體驗的地鐵車站空間優化設計進行研究。
地鐵車站乘客心理體驗指人在地鐵車站活動時受到各類空間元素作用所產生的心理反應、精神狀態和行為舉止[1],這些體驗主要受到空間可識別性、認同感、空間界面、環境質量,以及空間文化、藝術內涵等因素的影響。本文在歸納地鐵車站乘客心理體驗的基礎上,總結并賦予其四個不同的內涵層級:分別是通達性,便捷性,舒適性,文化性,如圖1所示。

圖1 地鐵車站乘客心理體驗的內涵層級
(1)通達性:滿足人們通達出行需求是心理體驗內涵的基礎層級。通達性主要包括地鐵車站形象易識別、位置可達、空間流線清晰、設施布局合理,無障礙措施完善等。缺乏通達性的設計難以有序組織客流,易形成擁堵,增加出行的時間成本,導致乘客心理煩躁。
(2)便捷性:即保證人們便捷完成乘車和進出站行為,既包括購票、進出站過程的便捷,也涵蓋配套設施使用的便捷。全程高效的空間組織和恰當的配套設施分布,能提高乘客進出站的效率和心理滿足感,使得乘坐地鐵成為一種愉悅、快捷的出行體驗。
(3)舒適性:地鐵車站不僅要滿足基本出行需求,還要創造舒適的出行環境。這體現在功能的配置與環境設計兩個方面。它不僅帶給人們良好的出行體驗與心理感受,還能極大地提高人們在地鐵車站這一公共空間的交往互動性,可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地鐵冷漠的空間氛圍。
(4)文化性:地鐵車站的地域特色、文脈承載、公共藝術方面的設計,是人們心理安全的最高層次。美觀、富有文化內涵的車站空間,在塑造車站形象的同時,也可在某種程度上潛移默化地規范乘客的心理狀態和行為舉止,對于塑造良好的乘車文明具有重要的作用。
其包括:地鐵車站出入口的線路標識字體過小,乘客從遠處不易識別;置入公共建筑的地鐵出入口不突出,或從其內部到達地鐵車站的標識不醒目,導致尋找費時;地鐵的無障礙設計連續性不足;等等。這些問題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乘坐地鐵的前端體驗,影響了地鐵的通達性。
其包括:城市樞紐站內的自助購票機及安檢機設置不合理,安檢與購票人流交叉,行進緩慢;自助售票機出票口與屏幕距離過大,超出購票乘客關注視野,影響高峰時期購票速度;等等。多數地鐵車站換乘通道的距離偏長,局部折返處角度過小,容易造成換乘人群擁擠及換乘速度緩慢,等等。
其包括:由于地下空間屬性和建設成本限制,地鐵車站內缺乏自然環境,內部界面多為灰色花崗巖與金屬材料,心理感覺較為單一,缺乏親和力;地鐵車站站廳層較狹長,樓梯及自動扶梯擠占站臺寬度,加之上下車人流交叉,交通高峰時段經常出現擁堵;站臺層的休息座椅過少,不利于行動不便和親子出行的人群候車;等等。
其包括:不同線路的地鐵車站外觀設計過于統一,缺乏多元化的實體形象,缺少與所處站域特點相結合的個性化特征;站內公共空間的主題與氛圍營造有待突出;站內配套設施設計缺乏藝術感;等等。這些問題的解決都將有助于建立地鐵與城市文化的關聯,塑造獨特的地鐵文化,消除枯燥乏味的心理感受。
(1)拓展無障礙設計范疇:在滿足現有無障礙設計要求基礎上,考慮增設信息無障礙與出行便利等細節,如設置盲文導向牌、臺階引導燈、雙層扶手、自助存包機等,在為不同乘客群體帶來出行方便的同時,也提高了出行的通達性[2]。
(2)增加空間界面的可識別性:通過色彩差異設計幫助乘客簡單、快速區分不同車站及車站的不同區域。如在站廳層的側墻上突出站名標識,增強視覺印象;站廳、站臺層的色彩與地鐵線路色結合的同時采取差異化設計,通過色調的深淺區分,明確方向,引導行進方向,以實現快速通達。
(3)簡潔醒目的導向標識:為了提高位于建筑內部和建筑密集區的地鐵車站的通達性,應塑造簡潔獨特的地鐵標識系統。如以簡潔、有趣的地面鋪裝來指示主要目標地的方位,達到快速、明確引導人流行進的作用;將地鐵標識與其他常規標識區分,避免混淆,使得通向地鐵出入口的線路和標識更為醒目,突顯辨識度(如圖 2所示[3])。

圖2 簡潔有趣而突顯的地面導向標識
(1)合理擺放配套設施:結合乘客流線利用邊角空間擺放自助售賣機,既方便實用,也不影響進出站流線。以北京地鐵棗園站為例,將自助服務類設施布置在站臺層的兩端及中央樓梯及自動扶梯的下部空間,以方便乘客購買及使用。而在如北京地鐵西客站等人員較多的樞紐車站,由于外地乘客購票時間較長,建議可采取先購票再安檢的方式進行流線設計,并分散布置購票機和售票點,有助于乘客快速進站。
(2)改善自助設施使用界面:地鐵車站內的自助設施操作需具備快捷、易懂、易操作的特點。因此,應進一步改善其使用界面,如增強自助售票機操作界面的主要功能引導性、在投幣口設置醒目指示、將出票口提升至靠近屏幕處使乘客及時便捷獲取車票等(如圖3所示)。

圖3 自助售票機界面優化設計示意圖
(3)改善空間細節:目前國內地鐵車站的導向標識已經比較完善,但換乘空間中的導向標識還需要在細節上作進一步優化。如圖4所示,在日本地鐵車站,換乘的導向標識不但指出了換乘目的地的方向,還標有具體的路程距離指引信息,以便人們為換乘步行的時間和路程做好明確的心理預期與行動準備。在換乘空間中出現90°轉角的部位,尤其是在人員密集的換乘通道里,易發生人員碰撞。對此,可通過設置凸面鏡及增加外延防碰撞設施,引導人們在貼墻轉彎時沿通道中部行走等方式,避免迎面碰撞[4]。

圖4 日本地鐵車站帶有路程距離的標識

圖5 導光管及天井在地鐵車站的布置示意圖
(1)改善采光環境:重點車站可結合地面建筑或用地景觀,采用玻璃天井引入自然光線,為車站內部增添明亮柔和、親切宜人的第五立面效果。也可引入導光管照明,將導光管裝置安置在道路中央的綠化帶中,通過導光管將自然光導入站廳層。柔和明亮的自然光線使人感覺舒適親切,也點綴了道路夜景。圖5為導光管及開井在地鐵車站的布置示意圖。
(2)優化站臺形態:站臺可增設特殊的候車空間,以滿足如行動不便的老人、母嬰、殘疾人等特殊群體需求??梢詫⒔诲e的扶梯兩側劃分為特殊候車空間,并在空間中增加線路標識、車站服務等信息,讓特殊群體乘客也能從容了解線路情況和實時觀察地鐵到站時間,得到出行的心理與行為關懷。
(3)柔化空間界面:結構柱、頂棚、墻面是塑造環境的主要元素,應探討這些元素柔化心理感受的設計途徑。柱子可結合結構選型進行形式的變化,如采用傘形柱帽減少結構跨度,增加空間趣味,并由此與頂棚、墻面進行一體化設計,以達到結構技術與空間藝術的融合。
(1)出入口空間塑造城市文化:出入口空間作為地鐵與城市銜接的空間紐帶,有必要從城市設計角度賦予文化色彩,這既可以突出地鐵車站的辨識度,又可塑造新城市文化節點。如丹麥NORREPORT地鐵車站及其出入口空間的改造,結合了城市公共空間及公交換乘,增加了建筑小品、城市家具及植被景觀,塑造透明化的公共場所,使之能夠很好地與周邊城市景觀、城市功能融為一體,成為具有較強文化特征、親切宜人的城市公共活動區域。
(2)車站小品結合公共藝術:可以在地鐵車站內設置雕塑、藝術展示等小品,并結合公共藝術賦予車站空間文化意味。具有藝術品風格的導向方式也可給乘客留下良好的心理感受與視覺意向。如地鐵車站出入口外的標識導向可用簡化雕塑的方式來簡明形象地展示車站周邊重要建筑的分布情況,達到了定位導向作用(如圖6所示[5])。在公共空間面積較大的地鐵車站,還可適當設置展覽裝置,如高校附近的地鐵車站前利用地下通道和過渡空間設置圖書閱覽微空間,會展場所周邊的地鐵車站設置藝術品展示微空間等,從而營造不同類型車站各自的文化特性。
(3)裝飾設計融入文化主題:位于歷史街區的地鐵車站,可以將所在區域的文化特征與歷史文脈轉化為地鐵車站設計元素,用色彩、符號等設計元素,突出與景點的呼應協調。這些設計元素可在地鐵車站空間及設施中均有展現,從而營造既統一又具備個性的地鐵車站系列。匯入文化元素的設計,既能使本地乘客獲得心理認同感,也使外地乘客對當地文化在心理上產生敬仰和尊重。如日本淺草地鐵車站,利用淺草寺和江戶時代的歷史建筑與文化典故,在地鐵的裝飾設計中加以引用和展現,塑造了車站獨具特色的空間氛圍。

圖6 地鐵車站出入口的雕塑性導向標識
隨著國內地鐵建設進入精細化、人性化的新發展階段,乘客在地鐵車站空間內的通達性、便捷性、舒適性和文化性方面的心理體驗也將是提升地鐵建設和運營管理水平的重要方面。目前,國內在此方面的設計研究相對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對其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將有助于提高地鐵車站空間的環境品質,給乘客以良好的出行體驗。本文結合國內地鐵車站使用現狀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乘客心理體驗的內涵及系列優化措施,希望能夠對此方面的改進和提升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