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肖鋒
隨著高考季的來臨,有兩條教育新聞被廣泛熱議。
一條是深圳“高考移民”事件持續發酵,針對教育公平問題、素質教育問題,全國14省市啟動高考綜合改革。另一條是任正非在談華為被以美國為首的某些西方國家和公司“圍堵”時,重點談了教育的重要性,他稱:“芯片問題,光砸錢不行,要砸數學家、砸物理學家。”
在任正非的理解中,中美貿易戰的根本問題是教育問題。都說中國的基礎教育尚可,西方的創新教育領先。但要鍛造一個大國的科技競爭力,基礎教育和創新教育均要強大,基礎科研和應用市場都要發達,才能擁有大國角力的資本和底氣。動作遲緩的高考制度、飽受詬病的應試體制如何應對國際競爭的新形勢、新挑戰?必須馬上行動,不能再拖了。
據報道,深圳“高考移民”事件中的富源學校,成績“逆襲”靠兩種辦法:一方面從河北挖尖子生入廣東戶籍,在深圳高考;另一方面招廣東的孩子,學籍在富源,送去衡水上課,再回深圳高考。黑幕的揭開,說明我們必須要從高考體制上解決問題。除了打造高考公平的制度改革之外,還應該反思改革應試教育體制,反思“一分定終身”的高考模式。
近日,教育部印發《關于做好2019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提道:“把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作為招生錄取的重要參考,改變簡單以考試成績評價學生。”全新的高考模式會對考生、高等院校招生產生怎樣的影響?如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學習能力以適應新時代發展需要?如何在高考招生中注重平時成績?這些難題怎么破,是下一步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也必須要有任務清單和時間表了。
首先,素質教育要從中小學抓起,要從打造高素質老師隊伍抓起。如果教育者不能以現代理念和思維,以面向未來的精神去陪伴孩子,如何能指望孩子超越他們的前輩,以更強大的創新思維和行動,塑造他們心目中的科技愿景,努力使之變成現實?當老師仍然要為生計煩惱的時候,我們如何能苛求他們都以燭照他人的犧牲奉獻成就國家的未來?
其次,要對標全球素質教育模式,培養創新型人才。中國家長會問孩子“今天你回答老師的提問了嗎?”而西方家長則會問孩子“你在學校問了老師什么問題嗎?”如果我們的教育能夠鼓勵奇思異想,注重培養具有批判性思維的人,也許我們的企業就更有底氣面對一場全球化的競爭。
再次,素質教育、創新教育在于做大多元教育市場。隨著公眾對高品質、素質化、國際化教育需求的不斷提升,素質教育該如何發展?需要怎樣的政策配套?這些問題都值得回答。此外,當今世界,知識就像手機系統一樣需要隨時更新,今天講完的東西,到學生畢業可能就沒用了。如何讓教育中傳授的知識更有競爭力?而這恐怕也只有鼓勵多元化的教育市場競爭才能做到。
一個民族需要創新,創新的根源恰在于教育。從我們的中小學教育到高等教育,如何才能更有挑戰性、開創性和國際化,這個問題必須回應。科技戰一觸即發,而我們的教育體制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