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虎



摘 要:鄰近地鐵深基坑施工必將影響隧道結構安全,文中結合地鐵保護區域內深基坑開挖及相關隧道變形數據,進行實例分析,以期為類似地鐵監測項目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深基坑;地鐵隧道;監測;沉降;收斂
中圖分類號:U45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9)08-0109-02
隨著我國城市化的進一步深入,城市人口不斷增加,擴大城市的可利用空間變得尤為重要。不可避免的就會在運營地鐵線路周圍興建高層建筑物,由于建筑物的基坑施工會引起基坑周圍土體的擾動,進而對鄰近地鐵區間隧道產生一定作用。做好地鐵隧道監測工作,減小工程施工影響,確保隧道結構穩定,對地鐵結構安全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對深基坑開挖對臨近地鐵隧道產生的影響進行分析,為其他施工提供一定的參考。
1 地鐵與基坑相互關系概況
1.1 工程概況
上海市外高橋徐匯俱樂部有限公司公寓式辦公樓、配套商業改擴建項目,地處徐匯區衡山路以東、烏魯木齊路以西、永嘉路以北。占地面積為9004m2,總建筑面積約23915m2,其中地上總建筑面積約15000m2,地下建筑面積約8915m2。該地塊B區基坑開挖深度為9.8米,基坑面積為2633m2。
1.2 該段地鐵概況及相互關系
該段地鐵為圓形隧道,直徑為5.5米。地鐵隧道底標高為-14.219m,比本工程基坑開挖深度深約4.219m。地鐵車站寬度為17.7m,車站頂板最淺標高為-1.694m,為單跨折線拱頂結構,地下一層和地下二層的樓板面相對標高分別為-7.234m和-14.874m,車站底板底標高為-15.674m。施工的B區距離該隧道最近處為17.8m。
正在運營的地鐵區間隧道和地鐵車站的變形保護要求等級高,是本工程保護的重點。
2 地鐵隧道監測
2.1 監測內容
本工程監測設置以下幾方面內容:上下行隧道結構垂直位移監測;隧道結構平面位移監測;上、下行線隧道結構收斂變形監測。
2.2 監測方法
2.2.1 沉降監測
沉降監測采用電子水準儀,利用高程傳遞,測出每個沉降點的高程,與起始高程對比,得出變化量。
2.2.2 收斂監測
每次測量時將全站儀安置在固定置站點上,準確對中、整平后用無棱鏡方式測定兩直徑位置,兩直徑測量點處在同一坐標系中,通過坐標反算得到兩直徑端點間的直線距離。將各次直徑測量值與設計值進行比較,可以得到隧道的直徑收斂變形情況。
2.2.3 平面位移監測
選取穩定的影響范圍之外的區域布設控制點(水平位移控制點布設在基坑及隧道的3倍開挖深度距離之外),所布設的沉降點與監測點間的距離變化,與初始值比較,得出傾斜方向及傾斜量。
2.3 監測范圍
結合本工程基坑較大,開挖較深,距離地鐵結構較近等特點綜合確定本項目監測范圍為:該地鐵兩站之間的隧道區間與施工區域垂直投影位置(46m)向東、西兩側延伸各60m(約6倍基坑開挖深度),總監測范圍為上、下行線隧道各166m。
2.4 監測點布置原則
本工程監測點布設原則如表1。
3 隧道變形實例分析
3.1 基坑開挖施工過程
(1)B區土體開挖分三批:第一批為地表至第一道支撐頂標高,第二批為第一道支撐頂到第二道支撐頂,第三批為第二道支撐頂至坑底。
(2)采用“時空效應”原理,“分層、分塊、對稱、平衡、限時”開挖及支撐。第一批土體采用大開挖的方式,開挖至第一道支撐頂,開槽施工第一道水平砼支撐。
(3)待砼支撐達到設計強度后,分層分塊開挖第二批土體,依次開挖1-1~1-6塊分區土,最后開挖臨近地鐵區域的土體。如圖1。
(4)1-1分區采用盆式挖土,從土方開挖完成到支撐澆筑形成應控制在72小時之內。1-2~1-6分區從土方開挖完成到支撐澆注形成須控制在48小時之內。
(5)第三批土方開挖方式與第二批土方開挖方式及分區相同。每個分區墊層應隨挖隨澆,從土方開挖完成至整個一期底板澆筑完成應控制在5天之內完成。
3.2 開挖第一層土方及支撐
在第一層土方開挖及支撐施工期間,對地鐵隧道影響相對較小。
3.3 開挖第二層土方及支撐施工
12月6日開始挖土。13日第二層土開挖完成。
3.3.1 道床垂直沉降
地鐵側開挖時上行線變化不大,最大沉降量為-0.55mm;下行線隧道沉降明顯,最大沉降量為-1.56mm。
3.3.2 隧道水平位移
基坑開挖,對地鐵側上行線影響相對較大,隧道向基坑最大偏移量為1.3mm;對下行線影響相對較小,最大向基坑偏移量為0.6mm。
3.3.3 隧道收斂
基坑開挖,使上下行隧道水平位移都有所增加,使隧道呈“橫鴨蛋”形,上行最大位移量為0.7mm,下行最大位移量0.9mm。
綜上所述分析,道床下行沉降較大些,最大累計沉降值為-4.45mm,需加強觀測。由隧道收斂值,可以發現隧道隨基坑的開挖逐漸呈“橫鴨蛋”形。
3.4 開挖第三層土方到底板澆筑全部完成
2011年12月18日第三層土開挖。12月26日第三層土開挖全部完成。2012年1月2日底板澆筑全部形成。
3.4.1 道床垂直沉降
上行線隨基坑開挖道床輕微沉降,伴隨底板的澆筑,道床抬升,趨于穩定。下行線自開挖到底板澆筑完,一直伴隨抬升趨勢,趨于穩定。
3.4.2 隧道水平位移
基坑開挖時,使得隧道逐漸向基坑一側偏移,上行線最大偏移量為0.6mm,下行線最大偏移量為? ?0.9mm。底板澆筑完,上行線偏移趨平穩,下行偏移有回落,向基坑另一側偏移最大偏移量為0.9mm。
3.4.3 隧道收斂
基坑開挖,隧道水平直徑增大,上行線最大位移變化量為0.6mm,下行線直徑增加較小。底板澆筑完,上下行隧道水平直徑都有回落,上行回落較緩,下行回落較大,最大回落值為0.7mm。
綜上所述分析,開挖第三層土方,隧道道床下沉不大,隧道卻逐漸向基坑水平偏移,隧道呈“橫鴨蛋”形輕微加大。底板澆筑全部完成,隧道道床上抬趨于穩定;隧道水平位移,上行線仍有部分段隧道向基坑偏移,下行線向基坑另一側偏移,漸趨于穩定,最大累計值為3.4mm;隧道收斂值在逐漸減小,隧道水平直徑在逐漸減小,呈“橫鴨蛋”形隧道,逐漸穩定。
4 地鐵隧道后期監測中變化分析
該基坑對應鄰近地鐵隧道,依據2011年12月~2014年12月長期監測數據數據變化情況如圖2。
分析可得,基坑開挖后整個隧道道床明顯上臺,后期逐漸趨于穩定,但不能恢復到基坑開挖之前的狀態。基坑開挖對隧道產生的影響不可逆轉。基坑開挖后兩年對地鐵隧道收斂產生一定影響,上行線隧道直徑變小,下行經歷一段變大而后逐漸穩定。
5 結語
綜合分析鄰近地鐵基坑開挖在各階段施工過程中隧道監測數據,可得出如下結論:在支撐形成后,各項指標趨于穩定;在底板澆筑完成后,此現象更明顯,說明及時支撐、澆筑底板對控制位移變化有很重要的作用。但同時也可以發現隧道變化的趨勢,隨著基坑逐步開挖,隧道道床上臺,隧道呈“橫鴨蛋”形,且逐漸向基坑傾斜,之后基坑底板澆筑,隧道各項指標又慢慢反彈。
從后期的觀察中,各項位移指標及累計值均未達到報警值,并逐漸回歸一個穩定狀態,說明對基坑維護的措施及開挖時采用的“時空效應”原理制定的開挖方案是合理的、有必要的。但鄰近地鐵隧道施工,對地鐵產生的影響,是不可逆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