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振陽
摘 要: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隧道建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隧道數量與隧道長度都出現了較高的增長。與之相伴隨的另一個問題是:在隧道施工中,經常發生滲漏、突水、涌水等水害,不僅影響施工,威脅隧道穩定,而且還會導致地下水位下降,對隧道周邊居民用水造成不利影響。因此,必須認真研究隧道施工階段地下水的處理對策。本文將就此展開闡述。
關鍵詞:隧道施工;地下水處理;對策
中圖分類號:U45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9)08-0130-02
在交通運輸業蓬勃發展的大背景下,國內隧道建設也在不斷提速。據交通運輸部統計,截止二〇一七年,全國公路隧道已達16229座,長度達1528.51萬米,其中特長隧道902座(總長401.32萬米),長隧道3841座(總長659.93萬米);全國鐵路運營隧道超過14100座,長度超過1412萬米;其中長度超過10公里的特長隧道有102座(總長141.1萬米)。
而隧道水害的問題也顯得更加突出:許多隧道出現滲漏,還有一些隧道發生突水、涌水。為保障隧道施工質量,有必要認真研究地下水處理對策。
1 地下水
地下水指的是埋藏于地表以下各種形式的重力水。
根據地下水埋藏條件、含水裂隙特點,可以將地下水分為不同的種類;其中對于隧道施工影響較大的幾類地下水,分別是:
1.1 上層滯水
上層滯水在于地下包氣帶內部。它是降雨或地表水滲透進地下后,因包氣帶內部隔水層的阻隔聚集而成。上層滯水埋藏較淺,具有自由水面,水量較小,受季節影響較大。若隧道施工深入包氣帶,上層滯水便會以突水形式涌入隧道,影響施工安全[1]。
1.2 潛水
潛水多埋藏于第四系沉積巖中,在裂縫、溶巖中也有潛水的分布。潛水具有自由流動性,在地下形成徑流,常被居民用作飲用水源。在隧道施工中遇到潛水,容易發生涌水。
1.3 承壓水
承壓水位于兩個隔水層之間,受到自身重力及壓力的作用,因而得名。承壓水沒有自由水面,不受季節變化的影響,水位穩定,常被居民用于日常生活及農田灌溉。承壓水若涌入隧道,可破壞隧道的穩定性。
1.4 成巖裂隙水
多分布于巖漿巖的裂隙之中,分布面積較小,但水量較大。在隧道施工中發生的巖體失穩破壞,多與巖裂隙水活動有關。
1.5 構造裂隙水
頁巖、泥巖、沉積巖等巖石受構造運動應力作用,形成構造裂隙。位于其中的地下水即為構造裂隙水。構造裂隙水通常有導水通道,在隧道施工中可引發較大涌水事故。
1.6 巖溶水
巖溶水位于巖溶裂隙中,有統一的潛水面。巖溶水分布不均勻,可接受地表水補給。巖溶水水量大,流速快,若發生涌水,可直接淹沒整條施工中的隧道。
2 地下水對隧道造成的危害
地下水可導致巖體產生剪切運動,改變巖體內充填物的物理性質,將其從固態轉化成液態。地下水的酸性較強,具有很強的侵蝕作用,可溶蝕隧道巖層中的石灰巖、石膏等成分,形成裂隙、空隙;還可腐蝕鋼筋混凝土。
有統計表明:目前,國內大約70%的鐵路運營隧道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害,其中一千五百多座隧道因滲漏嚴重,影響鐵路運營。在隧道開掘中,經常出現涌水,不僅危害施工安全,而且會造成地下水位迅速下降,影響周邊居民正常生活用水與農業用水。因此,在隧道施工中,必須認真做好地下水防水、排水。
3 隧道施工中的地下水處理對策
3.1 運用先進技術,進行地質預報
隧道工程施工現場地質條件復雜,工期往往較為緊張,因此,施工單位需組建地質預測預報的專門班子,采集施工地段的水文、地質、變形、應變等方面信息,在整個施工過程中隨時進行超前地質預測預報。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開展地質超前預報,須運用各種先進技術設備。施工單位可運用法國LUTZ超前地質預報系統,該系統操作方便,可隨深度與時間的變化進行測量,實時傳遞數據,在電腦屏幕上直觀呈現隧道開挖前方200米內巖層的裂隙、破碎、涌水、巖層軟硬、空洞、腔體、涌泥、涌砂等情況。在LUTZ超前地質預報系統發現異常點后,技術人員可使用YL-GPR無線一體式探地雷達,通過逐點測量采集前方30米內的地質信息,查明巖體中是否存在巖溶、塌陷、破碎帶。技術人員還可使用HW-306便攜式紅外探水儀,探測30米范圍內是否存在含水斷層、含水溶洞、地下暗河[2]。
施工單位在查明地下水埋藏、徑流、補給、排泄、發育情況、水位動態及導水通道情況后,須向設計單位與建設單位提交超前預測預報報告。設計單位須仔細研究該報告,若無異常則允許施工單位繼續開挖掘進,若發現異常則應要求施工單位進行超前鉆孔探測。
3.2 做好洞外防排水
在隧道左右兩端,須挖掘排水溝,并設置急流槽,對地下水進行引流。若隧道工程是明洞襯砌,在其縱向方向上于磚墻角布置雙壁打孔波紋管與砂礫盲溝,沿隧道縱坡布置縱向排水管,爾后在明洞襯砌外部墊上土工布-防水板-土工布,最后覆蓋水泥砂漿。回填土頂面須用粘土設置隔水層,隔水層須深入邊坡、仰坡。隧道仰拱上方也須設置排水溝。
3.3 做好結構防水及結構排水
在明洞襯砌背后,用雙壁打孔波紋管設置環向盲溝;在明洞襯砌左右兩邊墻角外側,用雙壁打孔波紋管設置縱向盲溝;左右兩側檢修道下須設排水溝,左右兩側路緣帶須設路緣邊溝,洞口500米范圍內用雙層蓋板設置保溫水溝,雙層蓋板中間須設置聚氨酯保溫復合板,隧道兩側側溝墻上須布置鋼筋。使用P8級別以上的防水混凝土修建襯砌,在進行環向施工、縱向施工時須設止水帶。墻腳縱向、拱墻環向上須布置排水盲管。明洞外須覆蓋外貼式防水層,襯砌外須布置防水板,以組成一個完整的排水系統。
3.4 突水施工
隨著隧道不斷向前掘進,必定會遇到一些含有較多地下水的巖段。施工單位須對這些巖段進行超前預測,并使用鉆眼臺車開挖探水孔,驗證這些巖段是否存在地下水異常點。探水孔開挖后,須詳細記錄出水點位置、出水量、水壓等。而后,根據探水孔出水量設計方案,進行處治。
若異常點周邊圍巖比較穩定,可以通過小導管注入漿液進行堵水。其具體流程為:根據地質調查結果,選擇漿液(可選擇水泥-水玻璃雙液漿),進行配比試驗,確定注漿參數,而后進行現場注漿試驗,并檢查試驗效果。若效果達標,則準備各種設備、機具、材料、并加工管材,投入正式施工。第一步,噴混凝土封閉礃子面;第二步,鉆孔,打入超前小導管(小導管可采用φ42×4毫米無縫鋼管,每根小導管長3.0米,小導管之間環向間距200毫米,縱向間距600毫米);第三步,安孔口止漿塞;第四步,連接注漿管;第五步,注漿。施工結束后,檢查堵水效果,若效果達標,繼續向前開挖掘進。
3.5 主動排水
隧道施工接近含水層時,應主動進行超前探水、鉆孔排水。具體步驟為:第一步,開挖接近含水層時,在礃子面上打一個超前探孔,若該探孔未出水,則向前繼續開挖10米,繼續進行探水。若該探孔出現流水,但流速緩慢,水壓較低,則在礃子面上再鉆出三個超前探孔。若這三個探孔出水狀況與第一個探孔相同,則再向前開挖10米,再次進行探水。此時,若發現某一個探孔出水量加大,水壓加大,則停止開挖,檢測水壓、流量,分析水質。詳細掌握出水情況后,在礃子面前打7個直徑108毫米的排水孔,自上而下依序排放含水層中的積水[3]。7個排水孔切不可同時排水。待含水層中的積水徹底排盡后,方可繼續進行隧道施工。
3.6 處治溶洞
隧道施工可能遇到一些發育規模不同的溶洞,溶洞內含有積水,并為地下水提供巖溶通道。因此,施工單位須通過超前地質預報系統與探地雷達進行超前探測預報,發現異常點,再通過鉆孔進行超前探測,采集礃子面前方的巖溶發育、圍巖富水、巖性等信息,而后根據溶洞的發育規模、巖層穩定性、地下水等實際情況,采取不同的處治措施。
3.6.1 處治規模較小的溶洞
若溶洞深度不足3米,由于隧道施工暴露出來,可直接進行回填。位于起拱線上方的溶洞,須首先清理溶洞中的充填物,然后在洞中布置錨噴網支護架構,再澆注二次襯砌,回填C15混凝土。位于起拱線下方,隧道邊墻上的溶洞,同樣須首先清理充填物,再填入C15混凝土,回填厚度應達1.5米。基底下方的溶洞可采取同樣措施處治。
3.6.2 處治規模較大的溶洞
若溶洞深度在3米以上,則須采取以下措施:
位于起拱線上方的溶洞,首先清理內部充填物,在其內部布置錨噴網支護,而后沿溶洞洞壁環向布置鋼筋拱,再修建二次襯砌,最后向洞入澆筑C14混凝土。
位于起拱線上方的溶洞,若內部充填物難以清理,則采用超前小導管進行注漿預支護,而后布置工字鋼,制作鎖腳錨桿,確保基礎穩定,最后布置鋼筋網,噴射C14混凝土。
位于起拱線下方的溶洞,可綜合采用回填、嵌補、注漿、支頂、擴大樁基礎跨越等措施處治。
3.6.3 處治溶洞水
若溶洞水未獲得地表水或其它徑流補充,應盡快進行排水作業,排盡溶洞中的地下水,再處理溶洞。若溶洞與地表相連,溶洞水源源不斷地獲得地表水補充,則首先須采取措施堵水,再進行排水。
處治溶洞水時,應盡可能保持原有巖溶管道系統的完整穩定,盡量利用原有的巖溶管道,盡可能使原有的地下水補給、徑流保持正常。若隧道與巖溶管道相交,應在隧道底部埋設管道,連接被截斷的巖溶管道。
4 結語
如何處理地下水,是隧道施工中最棘手的問題之一。因此,我們需要認真總結施工中的經驗,積極思考各種處理對策,應用各種先進技術設備,主動采取排水、防水措施,把隧道地下水問題解決好。
參考文獻
[1] 徐明飛,張國珍,張洪偉,崔圣達.隧道涌水預測方法及防治對策研究[J].地下水,2018, 40(01):6-9.
[2] 曹軍輝,李克建,劉迎松.地下水對通過含水砂層段暗挖隧道施工的影響及控制方案研究[J].西部探礦工程,2018,30(01):184-186+190.
[3] 石磊.隧道地下水處治的設計理論及方法研究[J].江西建材,2017(18):15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