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曉曦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扶貧開發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財政部認真貫徹落實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充分發揮財政職能作用,深入研究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支持貧困地區易地扶貧搬遷,以及土地整治和高標準農田建設等新增耕地指標跨省域調劑機制中有關財政政策,支持土地政策助推脫貧攻堅。
2016年,根據《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和《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大脫貧攻堅力度支持革命老區開發建設的指導意見〉的通知》精神,為推動貧困地區易地扶貧搬遷工作,財政部印發了《關于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支持易地扶貧搬遷有關財政政策問題的通知》(財綜〔2016〕36號),這個文件主要包括兩個內容:一是為支持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利用增減掛鉤政策在連片特困地區、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貧困老區開展易地扶貧搬遷的,其增減掛鉤項目所在省份利用節余指標供應國有建設用地,未超過自然資源部下達增減掛鉤周轉指標的,視同已開墾耕地,可以不繳納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耕地開墾費。二是進一步明確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收益作為土地出讓收入的一部分,按規定通過支出預算統籌安排。
2018年,根據《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發〔2018〕1號)關于“改進耕地占補平衡管理辦法,建立高標準農田建設等新增耕地指標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節余指標跨省域調劑機制,將所得收益通過支出預算全部用于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支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及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跨省域補充耕地國家統籌管理辦法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節余指標跨省域調劑管理辦法的通知》(國辦發〔2018〕16號)要求,財政部印發了《跨省域補充耕地資金收支管理辦法》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節余指標跨省域調劑資金收支管理辦法》(財綜〔2018〕40號)。這個《辦法》包括總則、資金收取、資金下達、資金結算和使用、附則五個部分,主要對制定依據、相關定義、職責分工、任務確定、資金計算方法、標準及調整、資金結算方式、資金使用方向、監管要求等作出規定,明確了兩項資金的收取、下達、結算和使用方式等管理程序和要求。關于這個辦法我想就兩個問題做一下說明:
第一,關于用地省份的資金上繳和供地省份的資金下撥程序。按現行規定,跨省域補充耕地資金和增減掛鉤節余指標跨省域調劑資金均實行國家統收統支的模式。對于用地省份,財政部門需要在年初將用地所需資金列入當年預算,在第二年2月底前,財政部會向用地省份財政部門下達需要上繳資金的預算通知,并通過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兩級結算方式將地方應上繳中央財政的資金進行扣除。對于供地省份,財政部門也需要在年初將供地的預計收入列入當年預算,并通過墊支方式在年度中先期安排使用。在第二年2月底前,財政部會向供地省份財政部門下達應撥資金預算通知,并通過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年終結算方式將資金撥付地方財政。由于年終結算是通過兩級財政間扣款方式,避免了資金的上下往來和重復列收列支,程序相對簡單、便捷,有利于地方根據實際情況統籌安排財政資金。
需要說明的是,按照要求,增減掛鉤節余指標跨省域調劑資金撥付要與供地省份任務完成情況掛鉤。供地的深度貧困地區在完成全部增減掛鉤任務前,財政部需按照確定的調劑資金規模的70%,先期撥付部分資金。待供地省份完成拆舊復墾安置并經自然資源部確認后,財政部再向其撥付剩余30%資金。這樣的制度設計主要是為了對供地省份完成拆舊復墾安置工作有所約束。
第二,關于資金的支出方向。為落實中央一號文件部署要求,體現跨省域補充耕地和增減掛鉤節余指標跨省域調劑資金“取之與農、用之于農”的特點,支持土地政策助推脫貧攻堅,《辦法》明確兩項資金全部用于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支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其中,下達供地省份的跨省域補充耕地資金納入土地整治專項,優先用于高標準農田建設等補充耕地任務;增減掛鉤節余指標跨省域調劑資金優先和重點保障產生節余指標深度貧困地區的安置補償、拆舊復墾、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生態修復、耕地保護、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業農村發展建設以及易地扶貧搬遷等。
扶貧資金是支持打贏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的糧草軍需,管好用好跨省域補充耕地資金和增減掛鉤節余指標跨省域調劑資金,是財政部門履職盡責的義務所在。下一步,財政部將加強與相關部門及地方財政、自然資源主管部門的溝通聯系,及時了解、解答政策實施中的問題,通過政策解讀、召開座談會等多種形式,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確保各項政策落實到位、取得實效。(本刊記者 林鳳鳴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