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勝博 ,劉麗虹 ,李 璞 ,夏 冰 ,韓磊杰 ,王學偉
(1.河北興柏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石家莊 050000;2.石家莊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石家莊 050000)
麥田(Triticum aestivumL.)雜草作為麥田生態系統的一部分,與小麥爭水、光、肥和生長空間等資源,影響小麥產量和品質[1-4]。小麥是我國主要糧食作物之一,2016年種植面積為2 418.7萬hm2,占全國糧食作物種植面積的21.4%[5]。河北省小麥種植面積為231.4萬hm2,其中麥田雜草發生面積為188.6萬hm2,需防面積為106.7萬hm2,實防面積為12.2萬hm2,實防面積僅為需防面積的11.5%,防控形勢異常嚴峻[6]。小麥的穩產、豐產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大的意義,近年來麥田雜草種類增多,發生范圍不斷擴大,為害有所加重,嚴重影響了小麥生產[7]。農民對于麥田雜草的防除需求越來越高。
單嘧磺酯,化學名稱為N-[2'-(4-甲基)-嘧啶基] -2-甲氧羰基苯磺酰脲,是南開大學繼單嘧磺隆之后開發創制的另一個高效除草劑[7]。它通過抑制乙酰乳酸合成酶(ALS),阻礙細胞分裂而達到除草目的。其對人畜安全,是一種高效、廣譜、低毒的高選擇性除草劑。本試驗研究了單嘧磺酯對小麥田雜草的防除效果以及對小麥的安全性。
試驗田位于河北省趙縣南柏舍村,土地平整,肥力均勻,土壤類型為黏壤土,土壤pH值為5.3。前茬作物為夏玉米,地塊雜草發生密度較大,且分布均勻。
供試藥劑:10%單嘧磺酯可濕性粉劑,由河北興柏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對照藥劑:10%苯磺隆可濕性粉劑、40%唑草酮可濕性粉劑,山東光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試驗共設7個處理:10%單嘧磺酯WP 150 g/hm2、225 g/hm2、300 g/hm2、450 g/hm2(制劑用量,下同);10%苯磺隆WP 150 g/hm2;40%唑草酮WP 75 g/hm2;清水空白對照。每處理3次重復,隨機區組設計,共計21個小區,小區面積42.35 m2。
試驗于2018年3月22日,小麥返青后分蘗末期施藥,按設計劑量折算小區用藥量,每667 m2用水30 kg,采用噴霧器均勻噴施。施藥當天天氣晴,溫度5~17℃,無風。施藥后7 d無降雨,于3月30日灌溉。
施藥前調查各處理的雜草發生基數,施藥后20 d、40 d進行藥效調查。每小區取3點,每點0.5 m2,調查雜草發生種類、株數及雜草鮮重,對鮮重防效、株防效采用軟件SAS 9.0進行差異顯著性分析。

施藥后觀察小麥的生長情況,記載有無藥害現象發生。收獲時每小區取3點,每點1 m2考種測產。并考察試驗各處理區后茬夏玉米的出苗及生長情況。
單嘧磺酯對冬小麥田雜草的防除效果見表1。由表1可知,藥后20 d,單嘧磺酯對播娘蒿和薺菜的防效隨施藥劑量的增加而增強。10%單嘧磺酯WP 300~450 g/hm2對播娘蒿、薺菜的防除效果均較好,鮮重防效和株防效均高于80%。其中,10%單嘧磺酯WP制劑用量達450 g/hm2時,其對總草的鮮重防效達到96.22%,株防效為88.89%。40%唑草酮WP對播娘蒿的鮮重防效、株防效極好,但對薺菜的株防效相對較低。10%苯磺隆WP 150 g/hm2對總草的防效與其他藥劑的防效在0.05水平上差異顯著。

表1 各處理藥后20 d的防效
各處理對雜草藥后40 d的防效見表2。由表2可知,10%單嘧磺酯WP 450 g/hm2、40%唑草酮WP 75 g/hm2處理對播娘蒿的鮮重防效較好,與10%單嘧磺酯WP 150~225 g/hm2、10%苯磺隆WP 150 g/hm2處理在0.05水平上差異顯著。

表2 各處理藥后40 d的防效
各處理對薺菜的鮮重防效均在70%以上,10%單嘧磺酯WP 300~450 g/hm2、40%唑草酮WP 75 g/hm2防效依然高于80%,與10%單嘧磺酯WP 150 g/hm2、10%苯磺隆WP 150 g/hm2在0.05水平上差異顯著。施藥后40 d,10%單嘧磺酯WP 450 g/hm2、10%苯磺隆WP 150 g/hm2對總草的株防效均高于84%,與10%單嘧磺酯WP 150 g/hm2、10%苯磺隆WP 150 g/hm2在0.05水平上差異顯著。綜上所述,10%單嘧磺酯WP 450 g/hm2對播娘蒿和薺菜防效均良好,鮮重防效、株防效在83%以上;40%唑草酮WP 75 g/hm2對播娘蒿防效較好,但對薺菜的防效相對較低。
由表3可知,各藥劑處理小麥產量均高于空白對照產量,且在0.01水平上存在極顯著差異。40%唑草酮WP 75 g/hm2處理產量最高,較空白對照增產44.22%,但與10%單嘧磺酯WP 225~450 g/hm2處理產量差異不顯著。隨著施藥劑量的增加,10%單嘧磺酯WP增產效果也不斷提高,在制劑用量為450 g/hm2時增產率達到39.06%。

表3 各處理小麥產量
綜上所述,各藥劑處理對小麥均有較好的增產作用。但施藥后,40%唑草酮WP 75g/hm2處理區小麥出現葉尖大面積干黃等藥害現象,對小麥安全性較差。通過肥水管理,40 d后藥害癥狀消失。其他處理均未出現藥害,對小麥安全。
各處理小區后茬作物玉米的出苗與生長情況較空白對照區無差異,各藥劑對后茬作物玉米安全。
單嘧磺酯2000年在小麥上獲得臨時登記,用于防除闊葉雜草[8]。研究表明,單嘧磺酯對小麥田一年生闊葉雜草,如播娘蒿、薺菜、糖芥、蚤綴等具有較好的防除效果[9-10]。本研究中,10%單嘧磺酯WP 300~450 g/hm2和40%唑草酮WP 75 g/hm2對播娘蒿和薺菜都有較好的防除效果,且持效期長。
資料顯示,10%單嘧磺酯WP對小麥田后茬作物玉米、谷子安全性好,對花生、大豆、棉花安全性較差,對油菜等有藥害[11-12]。本研究中,10%單嘧磺酯WP各處理均對小麥安全,具有較高的增產效果,且對后茬作物玉米安全。而40%唑草酮WP施藥后,小麥葉片出現干黃,且持續時間較久,對小麥安全性較低,但其對雜草防除效果較好,并且對小麥也有較好的增產作用。
在小麥生產中,根據田間雜草發生程度,10%單嘧磺酯WP推薦制劑用量為300~450 g/h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