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小燕,張雁
作者單位:無錫市第九人民醫院急診科,江蘇 無錫 214062
骨盆骨折是一種發病率較高的嚴重骨科疾病,病人主要由高能外傷造成,大部分病人會合并其他癥狀[1]。有相關調查研究表明[2],骨盆骨折的致殘率為55%左右,若病人沒有得到有效治療會有較高病死率。所以盡早給予病人治療和護理對控制創傷程度,改善預后具有重要意義。骨科損傷控制是一種新型骨科護理理論,其主要根據病人具體疾病狀況對病人進行科學評估,從而掌握最佳手術時間,在病人不同損傷時期給予病人有效護理干預[3-4]。為探究損傷控制理論護理在骨盆骨折中的效果,筆者對收治的104例骨盆骨折病人分別給予損傷控制理論護理與常規護理,比較兩者護理對并發癥、病死率及生活質量的影響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3年1月至2016年10月無錫市第九人民醫院急診科收治的骨盆骨折病人104例,按先后順序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2例。對照組男35例,女17例;年齡范圍為20~65歲,年齡(42.75±10.04)歲;從受傷至就診時間范圍15~125 min,就診時間為(58.24±5.24)min;致傷原因:車禍25例、擠壓7例、高空墜落12例、重物砸傷8例;合并癥:腹腔臟器損傷10例、股骨踝上骨折19例、失血性休克7例、膀胱破裂或者尿道斷裂10例、其他部位骨折6例。觀察組男34例,女18例;年齡范圍為21~67歲,年齡為(42.12±10.13)歲;從受傷至就診時間范圍18~130 min,就診時間(56.93±5.15)min;致傷原因:車禍24例、擠壓5例、高空墜落14例、重物砸傷9例;合并癥:腹腔臟器損傷8例、股骨踝上骨折16例、失血性休克8例、膀胱破裂或者尿道斷裂11例、其他部位骨折7例。本研究符合《世界醫學協會赫爾辛基宣言》相關要求。病人或近親屬對研究方案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1.2 對照組護理方法對照組行常規護理,護理人員給予病人常規健康教育,告知病人相關注意事項,使其配合醫護人員的治療和護理,盡可能避免并發癥的發生。
1.3 觀察組護理方法觀察組行損傷控制理論護理,主要分為三個護理階段,第一階段為迅速達到現場,了解病人病情;第二階段為對病人進行有效心理干預,進行迅速抗休克、止血措施,并實施有效外固定和牽引措施,以降低病死率;第三階段為積極做好并發癥的預防護理工作,做好手術治療前的準備護理工作,具體如下。
1.3.1第一階段護理(時間控制) 護理人員要具備極高的急救意識,在前往急救現場后首先觀察病人病情,第一時間建立好靜脈通路,在采集好血液標本后給予病人靜脈輸液,保證穿刺精準度。護理人員給予病人留置導尿管,嚴密觀察其排尿狀況。若病人出現插導尿管困難、血性液體溢出等狀況則可能病人存在尿道損傷;若病人出現插導尿管順利,但出現少量血尿者,則提示其可能存在膀胱破裂。護理人員根據病人存在的各種異常情況及時反饋給醫生,以給予及時有效干預。
1.3.2第二階段護理(本源損傷控制) (1)心理損傷控制。病人在骨折發生后,因為對疾病的認知度不高,會出現恐懼、緊張、擔憂等不良心理情緒,造成護理和治療的依從度下降,護理人員積極與病人溝通,告知病人病情狀況及有效急救措施,給予病人有效安撫和心理支持,從而促使其將悲觀情緒轉變為樂觀積極態度配合護理和治療。(2)失血性休克控制。對存在尿液量較少、血壓低、四肢冰冷等癥狀者,護理人員立即采取抗休克干預;對存在低氧血癥者,護理人員保持病人氣道絕對通暢,避免發生缺氧癥狀。護理人員使用平衡液迅速滴注,實施靜脈通路控制,并且依據病人生命體征狀況合理控制輸液速度。此外,護理人員全面監控病人中心靜脈壓及動脈血壓,并詳細記錄全天出入量。給予合并股骨踝上骨折病人實施以下外固定、牽引:①外固定。使用骨盆彈力帶,在髂嵴至股骨粗隆部之間的峰上寬約10~15 cm的彈力帶一圈,松緊度以維持正常骨盆環的左右橫徑為宜。并使用直徑為15~20 cm、長25 cm的兩個砂帶分別放于骨盆左右側后方,兩砂帶的距離以使病人臥位時骨盆處的量重不通過髂骨而完全通過兩側髂骨分別傳給兩側砂帶為宜。②牽引。給予病人患側股骨踝上牽引,患側髖關節和膝關節各屈曲45°放置于布朗氏架上,中立位滑動牽引。復位重量為10~16 kg,維持重量為6~8 kg。
1.3.3第三階段護理(并發癥損傷控制) 護理人員在急診時強化對生命體征的判斷,在進行雙側恥骨支骨折和恥骨聯合分離時,發生尿道損傷的概率較高,因此護理人員應觀察病人有無出現排尿困難等狀況。護理人員給予病人常規導尿管留置,從而在有效監測病人休克的同時,可盡早觀察病人是否出現膀胱尿道損傷。若病人出現肛門內出血,則病人可能存在直腸損傷癥狀;若出現顱內損傷,則病人的血壓可能會顯著上升,并且出現瞳孔發散癥狀;出現下肢運動障礙者可能會存在脊髓神經受損。病人在受到多次搬動后,下肢會受到牽拉而引發應激反應,嚴重者會出現反復休克癥狀。護理人員在病人患側下肢內側放置砂袋,從而增加其舒適度,避免出現肢體內旋、外翻現象。護理人員在使用擔架時,應以病人軀體為中心,分別站于病床兩側托起病人臀部,將其放置于床單上,從而降低壓瘡發生率。在對病人進行診斷檢查的過程中,護理人員充分準備好氧氣袋、輸液接瓶等急救物品,并且仔細觀察病人細小意識改變。

表1 骨盆骨折病人104例觀察組和對照組一般資料比較
1.4 觀察指標(1)記錄比較兩組住院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及骨折愈合時間。(2)隨訪1年,統計兩組并發癥發生率和病死率情況。(3)采用簡明健康狀況問卷對兩組護理前后生活質量進行評價,主要包括心理健康、社會功能、情感角色、生命力、軀體疼痛、角色、軀體功能、一般健康狀況8項內容,每項內容總分100分,得分越高則生活質量越高[5]。

2.1 骨盆骨折預后效果觀察組住院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及骨折愈合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2 并發癥發生率和病死率觀察組總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病死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3 生活質量觀察組護理后心理健康、社會功能、情感角色、生命力、軀體疼痛、角色、軀體功能、一般健康狀況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2 骨盆骨折病人104例觀察組和對照組預后效果對比

表3 骨盆骨折病人104例觀察組和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和病死率對比/例(%)
低能創傷造成的骨盆骨折通常為穩定性骨折,多因老年人跌倒或未成年人因腘繩肌猛力收縮所致;而高能創傷造成的骨折多為不穩定型骨折,大多由于車禍、高處墜落等造成,并且也是骨盆骨折的主要類型[6]。有研究表明[7],骨盆骨折病人若沒有得到有效救治,其病死率高達10.2%。過往對骨盆骨折病人的處理主要根據早期全面處理理論,因為病人在骨折后生理功能發生紊亂,而早期進行手術后會對病人機體造成二次損傷,所以病人發生并發癥的概率較高[8]。而損傷控制理論作為一種新型護理理論,其主要是強調在早期給予病人迅速、暫時骨折固定,并且及時解決危機病人生命健康的癥狀,然后根據病人機體狀況決定具體治療方案。早在上世紀80年代,Stone等對17例嚴重創傷病人實施早期簡化手術,確定了顯著效果,并提出損傷控制外科理念。隨著其理論的不斷發展,如今已被廣泛應用于外科手術中。在曾小兵等[9]研究中,將損傷控制理論應用于肝臟破裂出血中,病人顯著提升了治療效果,縮短住院時間和住院費用。在賈巧葉[10]的研究中,將損傷控制理念應用于嚴重多發損傷早期救護護理中,從而最大限度減少病人的生理紊亂,降低其并發癥和病死率。而在本研究中將此理論應用于骨盆骨折病人急診護理中,取得了顯著效果。

表4 骨盆骨折病人104例觀察組和對照組護理前后生活質量評分對比/(分,
在本研究中,觀察組住院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及骨折愈合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通過實施損傷控制理論可有效提高骨盆骨折病人預后效果。原因主要為給予病人在急診中貫穿損傷控制理論,通過科學、合理評估病人病情,有效促進急救團隊的合作,提升搶救質量[11]。并且通過實施并發癥控制、本源損傷控制等不斷優化搶救流程,讓各級護理人員有章可循,各司其職,為病人展開全面、優質急診護理服務,促進縮短搶救時間,提升護理工作效率,從而顯著改善骨折恢復效果[12]。對于外傷出血骨盆骨折病人而言,縮短搶救時間具有重要意義,護理人員應以盡快、高效對病人實施急救護理,盡量使病人在生理極限前接受系統、科學治療[13]。本研究中,觀察組總并發癥發生率5.77%,相比于對照組的23.08%較低,且觀察組病死率為1.92%,低于對照組的19.2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實施損傷控制理論可顯著降低盆骨骨折病人并發癥發生率,降低病死率,提升急救效果。原因主要為,損傷控制理論通常是對生命體征處于不穩定狀態且需接受治療的病人實施簡單、科學、有效且損傷度小的應急處理以控制病情。此護理模式中護理人員通過時間控制能夠在第一時間對病人進行初步檢查,合理實施科學組合搶救,從而盡可能縮短急救時間,保障病人生命安全[14-15]。此外,在實施急救的過程中護理人員做到有效預見性,如在建立靜脈通道時首先連接好留置針的注射器,對病人實施血常規、交叉配血試等取樣,然后將輸液系統行輸液與病人連接,從而減少穿刺次數。在本研究中,觀察組護理后各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損傷控制理論護理可顯著提升病人生活質量。分析結果產生的原因可能為通過本源損傷控制可有效緩解病人心理狀況和生理損傷,護理人員主動與病人溝通,對病人不良心理情緒進行合理安撫,從而促進病人建立樂觀積極心態,積極配合醫護人員的治療和護理[16-17]。骨盆骨折病人因為臟器受到損傷,骶髂部靜脈叢發生出血,而在實施損傷控制理論于急診救治中后,通過簡單、使用的外固定器有效固定骨折部位,控制骨折部位出血,且可起到保證骨盆環的完整性和穩定性的作用,促進骨折預后,從而改善病人護理后的生活質量。此外,通過并發癥控制顯著降低病人并發癥發生率,緩解病人痛苦,最終顯著提升其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損傷控制理論應用于骨盆骨折病人急診護理中效果顯著,可明顯提高骨盆骨折恢復效果,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和病死率,改善生活質量,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