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海濤
作者單位:泰山醫學院附屬成武醫院神經內科,山東 泰安 274200
腦卒中屬于臨床最為常見的心腦血管疾病之一,且有研究報道顯示[1],腦卒中后抑郁的發病率約為25%~79%,通常在腦卒中后幾天、幾周或幾個月出現,如不給予及時有效地治療,將會對疾病轉歸造成極大的影響,進一步可能降低病人生存質量,甚至導致死亡。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病人通常難以長期住院治療,而僅采用藥物治療難以解決病人抑郁情況[2]。由此,對于腦卒中后抑郁病人而言,給予有效的出院后護理干預顯得尤為重要。而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模式理念包括尊重、支持、選擇、合作、信息、靈活性、授權以及力量8個核心概念,均是腦卒中后抑郁病人照顧方面不可或缺的要素[3]。鑒于此本文通過研究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模式對腦卒中后抑郁的臨床效果并予以分析,旨在為臨床有效改善腦卒中后抑郁病人預后提供參考依據,從而更好地促進病人的康復,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泰山醫學院附屬成武醫院收治的腦卒中后抑郁病人84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各42例。其中觀察組男性25例,女性17例,年齡范圍為44~77歲,平均年齡(60.4±7.4)歲;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13例,高中及以上29例。對照組男性23例,女性19例,年齡范圍為43~79歲,平均年齡(60.6±7.5)歲;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15例,高中及以上27例。兩組性別、年齡以及受教育程度比較,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證明組間存在可比性。納入標準:(1)所有病人均經頭顱CT或MRI確診為腦卒中,且符合中國精神疾病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抑郁癥相關診斷標準;(2)無嚴重認知障礙與失語;(3)所有病人家屬均同意參與本次研究。排除標準:(1)既往有精神障礙史或家族史者;(2)合并心、肝、腎等臟器功能嚴重障礙導致依從性較差者;(3)既往有右腦器質性疾病者。兩組病人均簽署了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符合《世界醫學協會赫爾辛基宣言》相關要求。
1.2 研究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主要包括康復訓練的簡單指導,幫助病人擺放正確體位以及出院后指導等。觀察組則采用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模式干預,具體方式如下:(1)康復訓練干預:對病人的肢體功能進行綜合評估,并根據病人具體情況制定合理的康復訓練方案,同時詳細告知病人及其家屬相應的家庭護理干預方案以及具體措施,叮囑病人及其家屬康復訓練干預內容以及時間均嚴格按照家庭護理干預方案執行。(2)家屬培訓:由我院專業護理人員將預防教育、用藥指導、注意事項以及康復訓練等相關知識制成小冊子供病人家屬學習,同時對相關知識進行專業講解,傳授家屬溝通技巧,幫助其與病人建立良好的親情關系。此外,向病人詳細講解疾病相關知識,提高其對疾病認知程度,進一步對病人是否遵醫囑用藥進行督促。指導家屬及時發現病人一系列不良情緒反應,并予以積極幫助,促使病人充分宣泄不良情緒,給病人營造一個溫馨、舒適、融洽的家庭氛圍。(3)心理干預:告知家屬了解病人內心真實想法以及負性情緒的重要性,并通過與其主動交流溝通,緩解負性情緒,同時予以適當的支持以及鼓勵。(4)基于家庭護理干預方案的康復鍛煉:要求病人及其家屬參與其中,并正確指導其康復鍛煉的方式、動作、時間等相關知識,要求在康復鍛煉過程中遵從循序漸進的原則,訓練強度由小到大,由被動到主動。同時指導、幫助病人進行翻身,防止壓瘡形成。(5)知覺干預:要求家屬在護理干預過程中給予病人聆聽音樂,同時進行注意力以及學習力方面的訓練。(6)康復門診護理:叮囑病人及其家屬盡量每周來我院康復門診進行復診,且盡量每個月派遣門診護理人員進行家庭隨訪,對病人康復鍛煉情況予以綜合評估,并對護理干預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進行正確指導。對病人進行為期24周的干預。
1.3 觀察指標分別比較干預前與干預24周后兩組病人抑郁情況、神經功能缺損情況、日常生活活動能力以及生活質量情況。其中病人抑郁情況主要是通過抑郁自評量表(SDS)予以評估[4]:該量表主要包含20個項目,每個項目得分1~3分,得分越高表示病人抑郁程度越嚴重。神經功能缺損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標準予以評估,評分越高表示病人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越重。其中選用Barthel指數進行日常生活活動評分判定,主要內容包括吃飯、排便、穿衣、上下樓梯等項目,總分100分,分值越高表明病人獨立生活能力越高[5]。采用SF-36量表對病人的生活質量進行評估分析,包含情感/生理職(功)能和軀體疼痛,及社會功能和精力,以及精神(總體)健康這8個方面。每個方面總分為100分,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好[6]。上述所有量表評估均由研究者獨立完成。

2.1 干預前后兩組SDS評分對比干預后觀察組與對照組的SDS評分分別為(9.0±3.2)分、(15.1±3.6)分,均明顯低于干預前,而觀察組又明顯低于對照組,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腦卒中后抑郁病人84例觀察組與對照組干預前后SDS評分對比/(分,
2.2 干預前后兩組NIHSS評分對比干預后觀察組與對照組的NIHSS評分分別為(3.7±1.2)分、(5.3±1.7)分,均明顯低于干預前,而觀察組又明顯低于對照組,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腦卒中后抑郁病人84例觀察組與對照組干預前后NIHSS評分對比/(分,
2.3 干預前后兩組Barthel評分對比干預后觀察組與對照組的Barthel評分分別為(68.4±5.2)分、(57.9±6.5)分,均明顯高于干預前,而觀察組又明顯高于對照組,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腦卒中后抑郁病人84例觀察組與對照組干預前后Barthel評分對比/(分,
2.4 干預后兩組病人SF-36評分比較干預后觀察組各項SF-36評分均高于對照組,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4。

表4 腦卒中后抑郁病人84例觀察組與對照組干預后SF-36評分比較/(分,
腦卒中病人康復的最終目的是運動功能、神經功能恢復,并回歸社會[7-8]。為了早日達到上述康復目標,病人出院后予以持續性康復鍛煉顯得尤為重要[9-10]。迄今為止,我國腦卒中康復治療體系尚未完善,社區醫生并未完全掌握現代腦卒中康復方法,無法為病人提供出院后有效的延續性康復護理服務[11-12]。因此,腦卒中病人出院后無法得到連續性康復治療,進一步對預后產生不利影響。而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模式主要理念包括尊重、支持、選擇、合作、信息、靈活性、授權以及力量,其具體方式是指護理人員通過護理程序為病人制定個體化的護理方案,從而對病人及其家屬康復鍛煉的相關知識進行培訓,授權和指導家屬對病人實施相關護理措施。有利于促進病人早日恢復至最佳的健康水平[13-14]。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與對照組的SDS評分均明顯低于干預前,而觀察組又明顯低于對照組。這與費學萍等人的研究報道相一致[15-16],表明了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模式可有效緩解腦卒中后抑郁病人抑郁情緒,有利于保證病人心理健康。其中主要原因在于:絕大部分的腦卒中病人均與家人生活在一起,家庭在每個病人的一生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屬于日常生活的基地,亦是每個人的心理發展搖籃,更是病人獲取心理支持的重要源泉。因此,通過家庭護理可使得病人獲取最佳的心理支持以及家庭支持,從而有效緩解了孤獨、恐懼等負性情緒。此外,干預后觀察組與對照組的NIHSS評分均明顯低于干預前,而觀察組又明顯低于對照組。這提示了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模式可有效改善腦卒中后抑郁病人神經功能。究其原因,筆者認為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模式其實是住院康復護理的延續,通過家屬對病人實施相關護理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病人的依從性,同時提高了病人及其家屬的積極性,為病人術后康復提供了良好的家庭康復環境[17-18]。另外,干預后觀察組與對照組的Barthel評分均明顯高于干預前,而觀察組又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這提示了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模式可有效提高腦卒中后抑郁病人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分析原因,筆者認為觀察組干預方式通過護理人員制定詳細的干預方案,同時指導病人家屬康復鍛煉的相關知識,有利于對病人出院后的康復鍛煉進行監督,保證病人在出院后依舊能得到專業護理服務,進一步提高了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本文結果還顯示了干預后觀察組各項SF-36評分均高于對照組,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這也再次表明了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模式可有效提高腦卒中后抑郁病人的生活質量[19-20]。
綜上所述,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模式應用于腦卒中后抑郁中,可有效緩解病人抑郁情緒,促進神經功能恢復,改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以及生活質量,因此值得在臨床上給予推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