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夢蝶 陳誠



本文以河南省鄭州市為例,從鄭州市國家統計局提取 1997-2017 年相關的區域經濟指標數據,以國內生產總值 GDP 作為被解釋變量,6 個經濟指標作為解釋變量,利用 Eviews 軟件對規范過的數據進行多元線性回歸,旨在對鄭州市的國內生產總值的影響經濟因素進行實證分析。得出結論:普通本科,專業學校在線學生人數、規模以上產業工業增加值、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支出滯后一年 GDP 成呈正相關關系,貨物進出口總額滯后兩年與 GDP 呈負相關關系。適當的資金投放對鄭州市的經濟有積極的影響,本文的結論對鄭州市未來的財政政策制定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一、引言
鄭州,總面積 7446 平方公里,總人口 1012 萬人,全年完成生產總值 10143.3 億元。專家認為,常住人口突破千萬人、GDP 突破萬億元,標志著鄭州的經濟社會發展又進入一個新階段,對中原城市群發展的帶動影響力更強。
2018 年 11 月 18 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意見》明確指出,以鄭州為中心引領中原城市群發展。由此可見鄭州的經濟發展受到了國家的高度重視。因此,研究鄭州經濟增長的影響因素非常重要。
本文將基于計量經濟模型并利用 Eviews 軟件,處理影響鄭州市經濟增長因素的數據, 進行 OLS 估計與實證分析,運用經濟理論,多重共線性、自相關和異方差檢驗保證模型的有效性,進而分析鄭州市經濟增長的因素對國內生產總值的影響程度和數量規律,對鄭州市的經濟規劃提供數據支持。
二、理論模型的設定
(一)模型變量的選擇
國內生產總值(GDP)是指經濟社會(即一國或一地區)在一定時期內運用生產要素所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物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國際上核算 GDP 通用的方法是支出法,即是
GDP=C+I+G+(X-M)
其中 C 表示消費支出,I 表示投資指增加或更換資本資產的支出,G 表示政府對物品和勞務的購買,X 表示出口,M 表示進口。
國內生產總值(被解釋變量 Y/億元):GDP 是國民經濟核算的核心指標,也是衡量一個地區總體經濟狀況的重要指標,本文分析其他 6 個經濟指標和國內生產總值的關系,來驗證其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方向和數量規律。
固定資產投資(解釋變量X1/億元):固定資產投資是社會固定資產再生產的主要手段之一。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通過建造和購置固定資產的活動,國民經濟不斷采用先進技術裝備,增強經濟實力,固定資產投資量與經濟增長相輔相成,增加固定資產投資量,會帶動GDP 的投入增加,根據經濟原理知,GDP 未來會有增加的趨勢,總而言之,固定資產投資是經濟增長的推動力。
貨物進出口總額(解釋變量X2/億元):進出口總額又稱進出口貿易額或進出口總值,是以貨幣表示的一定時期內一國全部實際進出口商品的總金額,也就是同一時期的進口總額與出口總額之和。它反映一國對外貿易的總體規模和發展水平,是研究一國對外貿易往來和國際收支平衡狀況的重要依據。進出口總額統計是國民經濟統計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開展經濟分析和決策、進行宏觀經濟調控的重要依據。
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支出(解釋變量X3 /億元):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財政預算支出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協整關系,財政投資具有生產性,促進經濟的增長,而財政消費與經濟增長呈負相關,因此分析財政支出對經濟增長具有經濟意義。也有專業學者進行了實證分析, 文靜利用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分析了外資情況、國家財政支出對 GDP 的影響,得出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支出與 GDP 必然存在內在關系的結論,具體信息是本文要總結補充的內容。
總人口數(解釋變量X4 /萬人):關于經濟增長與人口增長的關系的問題,許多專業學者做了大量的研究,陳理洪應用非參估計給出了中國人口總量與國內生產總值的 Copula 函數及 Kendall的合理估計。趙進文利用經濟計量學中無約束混合有限多項式分布滯后模型,構建了能反映總人口數與國內生產總值之間關系的綜合模型?;谇拜叺难芯拷Y論,總人口數的增長是對 GDP 總量有一定影響的,所以被列入研究范圍內。
教育水平:普通本、??茖W生在校學生數(解釋變量X5 /人):二十一世紀是以高新技術為核心的知識經濟時代,是以人力資本為財富的融資融智時代。人力資本培養主要是通過教育進行的,美國經濟學家西奧多·舒爾茨用“余數分析法”計算出 1929 -1957 年美國教育對于對國民經濟增長貢獻份額為 33%,劉喜懷借助中國統計年鑒的數據,利用計量經濟學、數理統計等知識研究了我國各省市的專業技術人員與人均 GDP 之間關系,并得出之間存在關系的結論,由此知教育投資對于經濟增長還是很重要的。
規模以上產業工業增加值(解釋變量X6 /億元):隨著經濟時代的發展,產業工業已經滲透到各行各業,高新技術改變了傳統的技術方式,促進了經濟綠色發展,是我國目前主要經濟發展的支撐點,所以經濟的增長必定離不開高新技術下規模以上產業工業增加值。
(二)理論模型的設定
1.ADF 檢驗
對每個變量進行 ADF 檢驗可知:六個解釋變量都是非平穩的,利用差分的方法對模型進行穩定性處理,進一步對模型的殘差進行平穩性檢驗,確定這些變量之間存在長期穩定關系。
2.建立理論經濟計量模型如下:
其中隨機干擾項μ滿足高斯 - 馬爾科夫假設。
三、模型的構建與分析
(一)數據處理
本文在鄭州市國家統計局的《中國統計年鑒表 2018》中選取被解釋變量和解釋變量1997-2017 年的相關數據,利用 Eviews 軟件對其進行標準化處理。
(二)估計方程及檢驗
1.經濟計量模型如下:
其中隨機干擾項μ滿足高斯 - 馬爾科夫假設
采用最小二乘法對參數估計,得出回歸模型的表達式為:
2.方程檢驗
(1)經濟意義的檢驗
根據所估計的參數ββ1β6是正值,說明當期的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規模以上產業工業增加值對國內生產總值的影響是正向的,這與預期的經濟意義相符合;β2β3β4β5是負值,說明當期的增加對國內生產總值的影響是負向的,β21β31β41β51是正值,說明經濟指標滯后一期的影響對于國內生產總值的變化是正向的;β11β61是負值,說明經濟指標滯后一期的影響與國內生產總值成負向的;β12β22是正值,說明經濟指標滯后兩期的影響與國內生產總值成正向的;β32β52是負值,說明經濟指標滯后兩期的影響與國內生產總值成正向的,這些反映的是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貨物進出口總額、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支出、總人口、普通本科、專業學校在校學生、規模以上產業工業增加值與國內生產總值長期的均衡關系,這與預測的經濟意義不太相符。
(2)統計檢驗
a) ?擬合優度檢驗:R2 = 0.999998 修正的可決系數 2 ?= 0.999980,這說明模型對樣本擬合的佷好。
b)F 檢驗: F = 56030.94 遠大于臨界值,則回歸是顯著的。
c)P 值檢驗:通過 p 值為 0.1,則β3β5β32都大于 0.1,則對應的解釋變量對被解釋變量影響是不顯著的,其他值都大于 0.1,則對應的解釋變量對被解釋變量的影響是顯著的。
(三)計量經濟學檢驗
1.多重共線性檢驗
經過檢驗,各個解釋變量的相關系數都很高,存在著嚴重的多重共線性,利用逐步回歸的方法,確定更合適的多元回歸模型。
得出該線性回歸模型:
2.異方差檢驗
本文采用 white 檢驗法進行檢驗其是否存在異方差,該模型是不存在異方差的。
3.自相關檢驗
本文采用 Breusch- Godfrey 檢驗法,對該模型進行高階自相關的檢驗,表明不存在自相關。四、結論與建議
四、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從模型看出: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和其他解釋變量有嚴重的多重共線性,而鄭州總人口數近幾年變化不大,對經濟影響不顯著,所以舍棄這些變量。從最終的模型我們可以看出,貨物進出口總額、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支出額、普通本科和專業學校在線學生、規模以上產業工業增加值對國內生產總值有一定的影響的。1. 普通本科,專業學校在線學生人數與國內生產總值呈正向相關關系,普通本科、專業學校在線學生人數每增加一人,GDP 平均增加0.111399億元,說明現在人力資本對 GDP 的貢獻挺大的,國家更加注重教育方案是正確的;2. 規模以上產業工業增加值對國內生產總值呈正相關關系,說明國家的富強離不開高新技術企業,離不開各種產業鏈帶動經濟發展,國家應該更加注重產業發展;3 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支出滯后一年與 GDP 成呈正相關,說明在經濟穩定的狀態下,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支出適當增加,可以促進經濟增長;4. 貨物進出口總額滯后兩年與 GDP 呈負相關關系,說明雖然近幾年中國國際貿易是順差,而從以前數據長期均衡來是逆差,但也說明我們國家的經濟實力一直在增強。
(二)建議
1.調整貿易逆差,帶動 GDP 增長
我國一直秉承改革開放政策,不斷深化改革,增強我國的對外貿易。近幾年來,我國的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逐年上升,貨物進出口總額增加,國內生產總值也就隨之相應提高。在這種條件下,我國的 GDP 也呈現處逐年增長趨勢。進出口總額是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量, 進出口市場的多元化能提高我國的企業競爭力,增加經濟收入來源,拓寬經濟發展渠道,由此可見,貨物進出口總額是拉動 GDP 增長的重要因素。
2.提高教育水準、增強就業能力
高等教育的規模不斷擴大,高校大學生在校數量逐年上升,大學生國家現代化建設的中堅力量,他們思維想法活躍、創新能力強。隨著大學生活的結束,他們開始踏上社會舞臺發光發熱,展現自我。大學生就業與 GDP 增長存在正相關關系,每增加一個就業人數就會相應的帶動 GDP 的增加,高的就業率明顯帶來更高的產業輸出、GDP 增長。
3.發展高新企業、提高資源配置
高新企業與經濟發展呈現整體的協同性,對經濟發展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合理的加大高新企業的支持力度,也會對其他經濟結構起到推動作用。但要注意高新企業發展的地域性和成果性,協調相應的區域經濟發展,增強科技產出、科技成果轉化。
4.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增強生產力發展
片面的分析,財政支出會相應的減少 GDP 的增量,減緩 GDP 增速。但財政支出對經濟與社會生活的影響都是非常顯著的。物質基礎設施,社會治安,生活管理都還存在一定的缺陷, 才需要財政支出來逐漸的完善這些設施舉措。隨著財政支出的逐漸增加,間接的就業發展, 擴大勞動生產規模,提高勞動生產力。因此財政支出的增加推動了產業結構的發展完善,對GDP 具有重要的意義。(作者單位:華北水利水電大學 數學與統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