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煥毅
管理科學的發展經歷了經驗管理、科學管理和文化管理三個階段。所謂文化管理,就是通過價值觀、道德觀和行為準則等文化思維來實施企業的全面管理, 包括以人為本的管理、企業文化建設、學習型組織管理、價值鏈管理等。經驗使企業有序、科學使企業成長、文化則使企業核心價值觀升華,文化管理又是迄今為止企業管理的最高境界。
地質工作提供的是“工業的食糧”,亦即各類地質礦產資源,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雖然全球經濟復蘇乏力,大宗礦產品價格回升緩慢,國家和社會地質勘查資金投入徘徊不前,但我們還應看到新的地勘經濟增長形勢正在悄然興起,加速新舊動能轉換,推進轉型升級,實現跨越發展,正是大勢所趨。建國幾十年來,為了擺脫被動挨打的局面,我國在一段時間內不得不采取粗放式、壓縮型的發展路徑,快速完成了西方國家幾百年才完成的發展軌跡,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與此同時,也造成了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傳統的地質勘查開發模式已不可持續,這既是一個巨大挑戰,也是實現跨越發展的難得機遇。同時,也為地質文化建設帶來了轉型升級的機遇。
地質文化是地質事業發展的血脈和靈魂。地質文化建設,從一般性上來說,要遵循企業文化建設的基本原則和途徑;從特殊性上來說,則要結合地質事業發展的實際,給出獨具特色的前瞻性模式與探索。本文探討的主旨在于:能否在這種前瞻性的模式中探索出幾個“論點”,加以分析剖解,求得突破,以期實現推進地質文化建設之目的。
一、發展文化論——地質文化建設的出發點:實現由“勞動契約”向“心理契約”方向的轉變
21世紀的企業競爭態勢,單靠物質力量的較量已遠遠不夠,將同時依靠文化力的較量,即重新思考和確立企業的愿景理念、使命追求、發展戰略和共享價值觀,否則一個企業核心競爭力是無法形成并壯大的。一般來說,企業與員工的關系靠兩種契約來維系:一種是有形的“勞動契約”,以勞動合同的形式,規定勞資雙方的權利義務關系,解決的是“用人”問題;另一種就是無形的“心理契約”,即員工進入企業后,逐步認同企業的愿景、使命和共享價值觀,并將個人奮斗目標與企業的組織使命有機地結合起來, 愿意為之奮斗并共同發展,解決的是“留心”問題。所謂“心理契約”,從某種程度上說就是一種文化管理,或稱之為“管理的高級境界”,亦即企業文化與企業可持續發展緊密結合的境界。
國務院在《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中強調:“繼承和發揚“以獻身地質事業為榮、以艱苦奮斗為榮、以找礦立功為榮'的優良傳統在新時期地質工作中再創輝煌”。這實質上是從繼承和發展的角度,指出了新時期地質文化建設的方向。從推進地質文化建設與可持續發展結合的現狀看,要解決三個認識上的誤區。一是地質文化渺茫論。持渺茫論者自我否定,認為地質無文化,其實是司空見慣卻往往視而不見的緣故,前述國務院《決定》中提出的“三光榮”精神,難道不是優秀的傳統和文化嗎?二是地質文化無用論。正是由于地質文化獨特的凝聚、導向、激勵、約束等重要功能,它才成為驅動地質事業持續發展的強大動力。三是地質文化目的論。滿足于對文化而文化,將手段與目的本末倒置,撰寫一篇華而不實的文化宣言, 打出幾條慷慨激昂的使命口號, 這無異于將地質文化虛推至“懸置”狀態,不能夠深入人心,更遑論持續發展了。我們認為,從科學和可持續發展的角度推進地質文化建設, 當務之急是要把“懸置”狀態的文化“落地”,既要從地質事業的實際出發,堅決反對人云亦云;又要突出自己獨特的個性,避免搞成千部一腔、千首一面:地質文化的愿景——資源地質;人才地質;和諧地質;品牌地質。地質文化的使命——勘查先行,開發并重,梯度延伸;立足國內,走向國外,行業一流;成就員工,奉獻社會,報效國家。地質文化的核心價值觀——為資源創造價值,為投資創造回報,為人才創造舞臺,為社會創造和諧,為未來創造輝煌。
二、創新文化論——地質文化建設的立足點:實現由經驗管理向文化管理方向的轉變
創新是企業永恒的課題。企業文化創新,也可稱之為企業文化重塑,是指企業為了適應環境和發展戰略的變化,而對原有的企業文化所進行的整合、重組、創造和革新。從本質上講,企業文化創新是一場在企業內部開展的“新文化運動”,也可以說是現代企業文化對傳統企業文化的“文化革命”。只有在成功進行企業文化革命的基礎上,才能有效地開展企業新文化的“建設”。
管理學大師德魯克有句名言:“創新就是創造一種資源”。海爾總裁張瑞敏提出過一個著名的“斜坡球”理論,即一個企業在越做越大的情況下,必須依靠兩種力,一個是止動力,即不斷提升基礎管理,不能讓球從斜坡上滑下來;另一個是上升力,即包括文化管理在內的不斷創新,推動球往上繼續滾動。由此看來,創新創造的這種資源,就是推動企業不斷上升的文化動力。要想在知識經濟時代謀求發展,創新文化尤顯重要。知識經濟所依賴的智力資源,不同于傳統經濟對土地、礦產、資本等生產要素的配置。因為腦力勞動是一種高度自我、別人無法替代的個別勞動,只有尊重并發掘人的價值,才能使員工在自我發展、自我實現和自我完善需要的滿足中,迸發和貢獻出聰明才智。現代西方管理學流派紛呈,但其對人的假設不外乎四種:“經濟人”、“社會人”、“自我實現人”和“復雜人”上述四個假設都沒有擺脫一個大前提,即都是從管理者的角度,以管理主體怎樣指揮、控制管理客體為立足點,因而未能很好地解決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的矛盾。解決好這一矛盾,是我們今天推進地質文化建設創新的題中應有之義。地質文化建設創新,必須立足于地質系統知識密集卻人才匱乏、高科技含量而低管理效率的現實,重點在管理創新上做文章:由粗放管理向精細管理轉變——高樓立于基礎,細節決定成敗;由人力管理向人才管理轉變——人力資源是第一資源, 人人都可成才;由定性管理向定量管理轉變——既是科學管理的客觀要求,又是健全決策、執行與監督分權制衡機制的必然要求;由僵化管理向動態管理轉變——動態的要求是及時反饋、迅速糾偏,這是實現科學決策的基本前提;由經驗管理向文化管理轉變——從管理科學的發展歷史來看,由經驗管理到科學管理,再到文化管理,是企業管理理念的三次飛躍、三大境界。
三、品牌文化論——地質文化建設的著力點:實現由小公司做產品向大公司做品牌方向的轉變
企業品牌文化是建立在企業形象策劃基礎之上的。企業形象是企業文化的外化,是企業文化在傳播媒介和對外交往中的映射;企業文化則是企業形象的核心和靈魂,二者是一種標與本的關系。導入CI S,進行企業形象塑造, 是推進企業文化建設,構建品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CI S即企業形象策劃, 包括企業理念識別(MI)、行為識別(B I)及視覺識別(V I)三個有機整合運作的子系統。它在確立企業發展戰略和定位企業競爭環境的前提下, 以理念識別系統的設計實現企業理念文化層的整合,以行為識別系統的設計實現企業制度文化層的規范, 以視覺識別系統的設計實現企業物質文化層的美化,并通過全方位、多媒體的輻射傳播,塑造出符合企業實際而獨具個性化的形象,達到企業文化優化、無形資產增值、品牌形象提升的效果。
小公司做產品,大公司做品牌。一種產品,之所以能夠最終錘煉為品牌,完全是企業內強素質、外樹形象,管理理念與文化精華日積月累、厚積薄發的碩果。所有成功培育出品牌并使品牌價值不斷提升的企業,除了雄厚的資本、一流的設備、精干的人才、先進的技術外,必定都要有一整套與之相適應的企業文化因素。這些文化因素對于孕育品牌、創造品牌、開發品牌、提升品牌都具有巨大的無窮的影響, 它們構成了企業文化中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品牌文化。地質礦產勘查開發的產品主要是礦權,這是一種基于知識產權形態的特殊產品,實現這一特殊產品向品牌的跨越,建設地質品牌文化,要以資源贏得準入——地質市場永遠存在,只是準入門檻不斷抬高;以技術開拓市場——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以成本制勝競爭——低成本是市場競爭獲勝的法寶;以質量保障創牌——高質量是化解誠信危機的利器;以品牌提升價值——小公司做產品,大公司做品牌。(作者單位:山東省地礦工程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