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6日,新華社發布了《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該規劃對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思想進行了更為細致和詳盡的闡述,這些對新型城鎮化建設工作有著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本文從新型城鎮化建設的現實困境入手,從教育、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布局、城鎮發展動力及民族融合問題等方面對新型城鎮化建設的現實困境進行了分析。并且在對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要意義進行深入剖析的基礎上,提出了建議。
新型城鎮化的基本特征在于要建立城鄉一體的運作機制,實現產業互動,走節約集約、生態宜居、以人為本、和諧發展的道路。城鎮化建設對于改變區域經濟發展、增長方式,促進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的自由流動,以及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以河南省為例,河南省作為我國農業大省,其城鎮化建設存在著諸多有自身特點的難題,故而在推進城鎮化建設時,一定要突出“新型”,決不能照搬經濟發達、城鎮化率高的省市的例子。根據2014年3月16日,新華社發布《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中對新型城鎮化建設指導思想的闡述。河南省的新型城鎮化應把握以下幾點重點方面:第一,要堅持以人為本,致力于實現城鄉公平共享;第二,要優化產業布局,走集約高效的發展道路;第三,緊抓生態文明建設,推進綠色低碳的發展方式;第四,注重文化傳承,著力彰顯地區特色。
一、新型城鎮化發展的現實困境
(一)教育發展較為落后
教育發展較為落后的現狀是阻礙城鎮化率提升的一大障礙。首先,教育水平不高必然會導致一些村民在生活上還保持著較為傳統的生活方式。統一的居住環境的變遷和戶籍的轉變并沒有考慮到這些村民如何在世代相傳的生活習慣,以及謀生渠道方面實現城鎮化的轉變。這些受教育水平不高的農民必然會對強勢的城鎮化進程的推進產生抵觸的心理。
其次,在一些教育較為落后的地區建立的城鎮的基礎設施往往都較為薄弱,需要當地的村民來組織建設,并在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中發展地區的經濟。但是由于受教育水平有限,直接導致基礎設施的建設缺乏相應的動力,這些地區自身實力難以支撐起基礎設施建設的大任。故而,相應的產業規劃也就難以展開,經濟發展依然止步不前。
(二)基礎設施的建設缺少資金了來源
要推進的城鎮化是以人為本、城鄉公平的新型城鎮化,要想推進這樣的城鎮化建設順利的展開,必然離不開便民設施、基礎設施以及新建城鎮中的養老、保險、醫療體系的建設和不斷完善,這些都離不開大量的資金的投入。與此同時,分稅制進行改革以后,地方的新型城鎮化與經濟增長帶來的稅收基本由中央政府獲取,在新型城鎮化公共服務支出上又多由地方政府承擔。但是各地區的財政明顯難以支撐起如此龐大的資金投入,這必然會使得新型城鎮化建設變得舉步維艱。
(三)新型城鎮化建設“雙力”不足
運用20世紀60年代,美國學者E.S.Lee提出的“推拉理論”對云南省新型城鎮化的建設進行分析,不難發現云南省新型城鎮化的建設面臨著推力、拉力雙力不足的局面。
在推力方面,外力的強力作用,不僅不會給新型城鎮化的建設帶來正想的效應,而且還會使得正在進行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所面臨的資源調動不充分、要素配置的效率較為低下和后續發展難以為繼的問題暴露的更加明顯。
在拉力方面,許多亟待進行城鎮化建設的地區,自身并沒有能力進行城鎮化建設,也沒有在以前的發展中積累出城鎮化建設的資本。同時,這些地區也缺少實現城鄉之間要素自由流動的必要條件。
二、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意義
深入思考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問題,將有利于探求多種制約新型城鎮化建設因素的消除之道,為多民族融合地區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提供借鑒。同時,也有利于河南省主動融入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進程,努力與全國新型城鎮化戰略的基本步調保持一致。具體來說,發展新型城鎮化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一下幾個方面。
(一)有利于協調社會差距
在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諸多成效中,有一項是通過新型城鎮化建設實現了大批量的農業人口向非農人口的轉移。這種轉移,不僅僅是一種戶籍制度上的轉移,而是以實現“城鄉一體化”為基礎的農業人口向非農業人口的轉移。
一方面,通過轉移使得農業人口與非農人口的經濟發展速度和質量的到了協調,經濟發展不平衡的顯現得到了緩解,城鄉基礎設施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均等共享。另一方面,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多文化、地理環境復雜的國家,不同地區之間在民族、文化、地理等方面的差異,加劇了不同地區間經濟的差距。新型城鎮化建設致力于縮小這種差距,在不失自身特色的前提下,追趕全國快速發展的步伐。
(二)有利于挖掘經濟增長新方式
根據增長極的理論觀點,經濟的增長通常是靠從一個或者數個“增長中心”逐漸向其他部門或地區傳到來實現的。新型城鎮化建設便是將的特定的地理空間作為增長極,進而通過數個增長極之間的聯動以帶動經濟的發展。
新型城鎮化將散落的鄉村進行集中,使得經濟資源和生產要素得以集聚,這有利于有區域特色和發展潛力的區域經濟的形成。區域經濟的活躍,必然會促進區域內生產要素更加自由的流動,分工越來越明確,內部的成本和管理成本得到了極大地節約,從而很容易形成規模經濟和外部經濟。
(三)有利于生態環境的保護
以河南省為例,河南省因其獨特的地理優勢和氣候條件而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但是由于過往對資源不合理、不科學的開發利用,以及不合理且急于求成的城鎮化工作的推進,使得許多地區的生態資源早收到了極大地破壞。在河南省推行合理有序的新型城鎮化,將能夠實現生態環境保護與城鎮化建設進程齊頭并進,使得河南省既能夠實現青山綠水,也能夠兼顧經濟的發展、騰飛。
三、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對策和建議
(一)通過教育手段提升勞動力質量,助力新型城鎮化建設
首先,通過設立專科類的院校,培養出一批具有專業技能的勞動力。新型城鎮化的建設的核心在于發展起一批區域性的支柱產業,為了支撐這些產業的發展,需要大量的專業技術人員的支持。如果大量從外部引進專業的技術人員,必然會使得成本被極大地提高了,同時也不利于新建城鎮的就業安置問題的解決。其次,通過相關資助政策,鼓勵內部人員不斷進修、深造,同時通過相關的獎勵政策,吸引高學歷人才加入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設計隊伍總來。新型城鎮化的建設離不開科學、合理的規劃。一直精良的領導團隊,更能夠切實處理好城鎮化建設中的各種矛盾、沖突,從而使得城鎮化的建設取得更加顯著的成效。最后大力提倡幼兒教育、義務教育,以人口素質提升帶動新型城鎮化的建設質量不斷上升。從而使得已轉變非農業人口的農業人口能夠認同新型城鎮化的建設,并主動適應、甚至是主動服務于新型城鎮化的建設。
(二)引入PPP模式主導基礎設施建設,提神新型城鎮化質量
從相關的數據中不難看出僅僅依靠財政加大對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轉移支付力度,以增強財政對基礎設施的建設的投資,切實保障基礎設施的建設是遠遠不夠的。要想使基礎設施建設進程與新型城鎮化進程保持一個和諧的步調,就要鼓勵多元主體參與到投融資環節中來,引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新型城鎮化的建設。在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初始階段,政府僅參與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立項過程的把控,將項目的建設、實施方案的設計工作放手交給私人資本。相比于政府部門而言,私人資本在對市場的把控和基礎設施使用者的需求方面往往有著更加深入的研究。有私人資本參與的基礎設施建設,不僅能夠使得基礎設施建設的成本得以大大地被節約,而且還能夠使得所建成的基礎設施更加貼和使用者的需求,極大地提高基礎設施的使用效率。
(三)優化地區產業布局,著力發展特色產業
為更好的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進程,應該對地區特色產業進行合理的規范和規劃。從合理規范的角度來看,相關部門應該著力做好對當地特色產業的管理工作,使得特色產業對當地而言不僅僅只是拉動經濟水平的工具,而更是帶動當地特色文化建設、推廣和特色產品規模化生產的有效途徑,實現當地文化產品和特色產品的高效輸出。從規劃角度來看,要逐步形成旅游業的“輻射中心”。這意味著要使得地區的特色產業是具有差別化的、各具特色的。單一的、同質化的旅游資源難以吸引到有不同要求的游客,難以擴大消費的群體,只有突出差別化,才能使得大的旅游景點成為旅游業的“輻射中心”。其次,為實現地區既要青山綠水,也要城鎮化建設的目的,應在推進城鎮化建設時著力推進特色化產業的發展。比如,大健康產業。既有利于生態環境資源的保護,也有利于拉動地區經濟的發展和相關產業的發展。再比如,把特色產品做成品牌。單純的農業種植及農業初級品的生產所能帶來的效益往往是極為有限的,然而品牌的價值卻是無限的,故而,挖掘特色產業,使得特色產業形成品牌,能為新型城鎮化建設所帶來的益處也是不可估量的。(作者單位:河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作者簡介:李西蒙(1993—)女,漢族,河南南陽人,單位:河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經濟管理學院,2016級本科生,會計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