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琰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對于農村隔代撫養的現象是從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而出現的一種社會問題。由于農村較城市的發展來說,速度比較緩慢,經濟的效益低下,所以出現了家庭成員的有效勞動力背井離鄉將孩子交給其父母撫養,是當下農村眾多問題之一,對于隔代撫養這種撫養方式在農村的家庭慢慢的越來越多,使得先前較為穩定的家庭撫養模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本文主要是對鞏義市中一個東部的小鎮中的山懷村所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與研究。
一、引言
小關鎮位于鞏義市東部,總面積60平方公里,轄13個行政村,3.4萬口人。310國道貫穿東西,S234省道貫穿南北。中原西路連接鎮區北部,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2017年,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1.7464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9459元。此次調查重點是小關鎮山懷村,該村位于小關鎮南部深山區,全村總面積7.47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積9790畝,耕地面積934畝,曾是河南省省級貧困村,目前已經脫貧。山懷村交通閉塞,耕地少,外出務工是多數家庭解決收入問題的重要途徑。由于外出時間久,跨省距離遠,留守兒童的教育及生活照顧等方面矛盾日益突出,是小關鎮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最為集中的典型代表。
二、農村隔代撫養的現狀
我們通過對山懷村53名農村留守兒童和鄉鎮工作人員的進行走訪調查中得出結論,其中單親監護型中有18個家庭,占33.96%的比例,對于隔代撫養型中28個家庭,占52.83%的比例,對于親朋代理型中有6個家庭,占有11.32%的比例,哥姐依存型僅僅只有一個家庭,占有1.89%的比例。
由此可見,對于山懷村來說,大部分都是隔代撫養,隔代撫養對于孩子的全面成長有著一定的缺失。對于人數比外出人員來說,父親一方外出務工的有24人,占45.28%;母親一方外出務工的有11人,占20.75%;對于父母雙方都共同外出的有18個家庭,占其中比例的33.96%。由于山懷村的地理位置比較有限,位于大山深處的村落,只有外出務工才能解決家庭正常的收支問題。由于外出時間比較久,跨省距離比較遠,導致了留守兒童的教育及生活照顧等方面矛盾日益突出,是小關鎮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最為集中的典型代表。也是我們所探討的主要對象。
三、對于農村隔代撫養對留守兒童學習習慣的影響
(一)學習動機方面
在大部分留守兒童的觀念中,認為學習僅僅是為了以后可以擁有一份體面的工作,希望擁有富裕的生活,擺脫自己的農民的身份。對于中國大部分的祖輩對于孩子的學習方面只是簡單教導子孫為了將來擺脫農村生活而努力讀書,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給孩子一個健康正確的學習環境,因為對于他們大山深處的村落里,只有通過讀書是將來擺脫貧窮的一種方式,意味著孫輩有擺脫上地和農村而走向城市出人頭地的希望。
(二)學習興趣與學習態度方面
根據相關的調查研究結果顯示,非留守兒童和留守兒童在學習興趣與學習態度方面有非常明顯的差距,雖然大部分的留守兒童在通過學習后更多的傾向于以后可以走出農村,但是由于祖輩的教育程度沒有達到基本的教育水平,所以對于孩子的課前課后輔導具有一定的困難。由于留守兒童內心深處情感的缺失,恰好此時兒童正處于身心尚處于發展階段,自制力比較差,容易受同齡人的影響等自身原因,孩子們容易出現互相模仿和跟風等現象,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對于山懷村留守兒童監護人對留守兒童關注方面所占的比例,大多數人對于孩子的衣食住行方面都比較注重,其中有26 個家庭所注重,占49.06%;對于孩子的學習方面有18個家庭關注,占33.96%;在對于娛樂方面的側重點就相對來說比較少,占比例的15.09%,而大部分人對于孩子心理方面都不太注重,在調查的過程中,僅僅只有一個家庭注重孩子心理方面的問題。對于孩子出現或者跟風出現厭學的情況時,由于祖輩對于孫輩的過分溺愛,沒有正確的觀念引導孫輩正確的對于學習產生興趣和良好的態度,這也使得孩子們學習態度不明確,對學習的興趣不大。由此長期的惡性循環導致相當一部分的留守兒童會出現厭學的心理表現。
四、農村隔代撫養對留守兒童人際交往習慣的影響
(一)在交往意愿方面
據相關調查研究表明,對于隔代撫養的留守兒童的交往主動性與非留守兒童的行為習慣與交往主動性要低,并且對于留守兒童的性格來說,大部分的留守兒童的性格比較內向自卑。普遍容易出現害羞的情況。由于隔代撫養的原因,孩子內心始終缺少著來自父母的關愛。一部分留守兒童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很容易出現逆反、敏感、自卑等心理反應,在孩子的交往過程中處于被動地位,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的發展。在對于祖輩在教育孫輩人際關系交往方面,大部分都需望孩子們之間的相處要以和為貴,不能出現孤立或者打架的這一現象出現。其實我國的大部分家庭都非常注重以和為貴的思想理念,無論是留守兒童還是非留守兒童的家風中都希望孩子在人際交往方面能與其他人相處的融洽、聽老師的話等等。至于為什么留守兒童會比非留守兒童的交往意愿上更加缺少主動性,我們認為是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留守兒童父母長期在外工作,對孩子的重點主要是放在學習上,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缺乏重視和引導,不知不覺間在人際交往方面忽略了孩子。
(二)對于孩子們交往情況的研究
在對于走訪調查中來看,對于非留守兒童在與留守兒童的人際交往方面也有著一定的差異。對于留守兒童來說,大部分兒童的性格比較內向自卑,對于課外活動與組織的參加的比較少,大部分表現的都不太合群,留守兒童的這些自卑的表現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與同學和伙伴們建立友好的人際關系。在研究中還有一個同樣重要的問題,即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在師生交往方面也存在著一定的差距。由于隔代撫養的部分留守兒童自卑的心理,在一定程度上不愿意與他人交流,或者容易對老師產生懼怕的心理,因此在自卑自負的心理作用下無法與老師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由于隔代撫養祖輩們的思想觀念停滯不前,并且年事已高,對于孫輩照顧撫養的精力有限,比較容易忽視孫輩們在人際交往方面所產生的問題。也很難與孩子們進行心與心的溝通,由于不能及時的對于人際交往方面的問題進行心理上的疏導與實際活動中的建議,導致了一部分留守兒童在步入社會中,對于社會的適應能力差。
五、農村隔代撫養對留守兒童生活習慣的影響
(一)在生活衛生方面
據對隔代撫養的留守兒童的相關調查,一些隔代撫養的祖輩對于孫輩的撫養重點主要對孩子的學習與人身安全的監督上,對于給孩子的生活衛生方面不太注重,忽略了孩子的對于衛生健康的培養。并且由于在農村中,基礎環境比較差,對于生活質量沒有太高的要求,再加上由于一部分爺爺奶奶的自身衛生觀念也不夠強,導致了孩子們對于衛生方面知識的缺失。在調查中顯示,大部分留守兒童都或多或少的在衛生方面都存在著不好的衛生習慣,其中主要問題存在著孩子對于衣服的換洗比較少,對于飯前飯后不洗手,對食品安全等方面不注意等多個方面。
(二)在家務勞動方面
在對于家務勞動方面,對于隔代撫養兒童的生活自理方面要相對于非留守兒童的能力要強。由于留守兒童大部分是在爺爺奶奶或者姥姥姥爺的撫養下長大,對于農村生活中只能自己動手來豐衣足食的觀念早已習以為常。隔代撫養的監護人大部分都已經年事已高,甚至還身兼數病來照顧孩子,家務勞動的重擔就交到了農村的留守兒童的身上。而對于非留守兒童來說,大部分的父母都把孩子成長中的時間放到培養孩子的學業上去,大部分的家長都認為孩子年紀太小,對于家務勞動這樣的事情由自己承擔就好了。所以在隔代撫養的留守兒童中,大部分留守兒童在家務勞動方面是比較自立的。
六、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措施
(一)通過加強對于農村網絡資源加強孩子與父母之間的交流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農村也在不斷的對于信息建設提供了基本的基礎保障。在對于多數留守兒童又是獨生子女的基礎上,在內心深處會感到十分的孤獨。利用信息技術的基礎,建立一個學校與家長、家長與學生聯系的平臺,在校園網上聊天、QQ視頻對話,了解留守兒童的思想動態、學習情況。使家庭之間的交流、學校與家長之間的溝通更近一步,對于外出務工的家長來說,可以隨時隨地的了解孩子在學校與生活中的情況。
(二)利用網絡信息平臺來傳播留守兒童的困境并且為其構建良好的學習環境
隨著網絡信息化的快速發展,網絡信息遍及全球,因此我們可以通過網絡的力量來進行對留守兒童問題的宣傳。一是我們是要打破傳統的紙質宣傳模式,借助網絡形式推動大家對于留守兒童的關注,通過網絡平臺對隔代撫養兒童問題的信息傳播,使網絡成為快速傳播信息的載體。二是通過推動新舊媒體共同傳播的方式,來共同的對問題進行探討。首先是對紙質版的印刷,可以在多個報社報道對于隔代撫養教育的現象,以便于各個城市的人們閱讀與理解。其次是可以通過電視、APP的使用,創建大家共同討論的話題。另外,還通過對于留守兒童的存在的問題,可以通過媒體通過向家長、監護人發手機短信和在校園網上發布有關教育信息的方式,呼吁社會、學校、家庭、監護人給他們溫暖。
七、結語
農村隔代撫養的現象是從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而出現的一種社會現象。由于農村較城市的發展來說,速度比較緩慢,經濟的效益低下,所以出現了家庭成員的有效勞動力背井離鄉將孩子交給其父母撫養,是農村眾多問題之一,對于隔代撫養這種撫養方式在農村的家庭慢慢的越來越多,使得先前較為穩定的家庭撫養模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雖然在此次我們調查的過程中,雖然山懷村目前已經脫貧。但由于山懷村交通閉塞,耕地少,外出務工是多數家庭解決收入問題的重要途徑。由于外出時間久,跨省距離遠,留守兒童的教育及生活照顧等方面矛盾日益突出,因此,社會各界與政府需要對農村隔代撫養問題進行徹底的研究與解決。這樣一來,既有利于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發展,也有利于為國家培養人才,更好的實施人才強國戰略。(作者單位:河南財經政法大學,鄭州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