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云川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個人和家庭已經到達了小康社會標準,然而由于我國的人口基數較大,貧困人口的數量仍然巨大,再加上扶貧工作沒有做到位,致使一部分貧困個人和家庭雖然獲得了一定的經濟援助,但是并沒有改變貧困現狀,有的家庭還出現了返貧的情況。因此,經過多方實踐調查后發現,通過教育來扶貧是一項能夠徹底使貧困人口擺脫貧困陷阱的有利途徑,本文就教育在扶貧中的作用于機制做了具體的分析與闡釋,為扶貧工作順利進行提供有益參考。
近年來,黨中央將扶貧脫困工作放到了越來越重要的位置上,并設立了到2020年基我國本實現脫貧的工作目標。隨著時間的日益臨近,相關部門也加緊了工作步伐,尋找出一條快速扶貧脫貧的有效途徑。教育脫貧作為精準扶貧的重要路徑之一,得到了政府和社會群眾的認可,能夠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問題。那么,教育在扶貧脫貧中具有什么作用?教育能夠幫助個體、家庭和地區擺脫貧困的機制是什么?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對此作一梳理和總結,以供參考。
一、教育是擺脫貧困的根本途徑
教育的一項最基本的功能是為接受教育的學生提供識字、算數和閱讀的能力,這是公民步入社會以后能夠獲得生活來源的最基本條件。經過調查發現,當前的貧困人口學歷普遍不高,甚至是沒有進入過正規學校學習,缺少基本的讀寫能力,嚴重影響了他們改變貧困處境的能力,只能從事簡單的體力勞動來獲得微薄收入。而當今正處于信息化社會發展變革當中,處理事情的方法和手段變得更加復雜,如何一個人沒有最基本的讀寫能力,那么就無法在激烈社會競爭當中生存下去,更無從談及脫貧工作的開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針對某一個東南亞國家的連續8年的跟蹤調查以后證實了教育與其他因素相比是改變家庭貧困面貌的根本途徑,其他因素不能在根本上改變貧困的局面,特別是對于農村戶口的貧困居民,教育更是最重要的脫貧利器,或者說是唯一的方法實現貧困家庭擺脫窮困。
教育的意義不僅能使一個人實現富裕,還能帶動一個家庭甚至是家族擺脫貧困局面,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教育之所以可以脫貧,其核心的機制在于增加了貧困人口的流動性,增加收入的穩定性和持續性。經過大樣本的調查發現,一個人的受教育程度高,其生產效率高,也就能獲得更高的收入,總之,教育的投資回報率與教育水平層次呈現正相關。
二、教育是通向幸福生活的主要道路
教育的意義不但可以滿足個人和家庭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同時也能使他們獲得更具有生活質量的幸福生活。教育對于個人的脫貧和實現富裕具有可持續性,不會因為突發的外來因素影響而中斷收入。據調查發現,當一些受過教育的個人或其家庭由于受到客觀因素的影響,比如發生災害、家庭成員住院等需要花費較多的額外費用支出時,可以通過持續的收入來源獲得收入,開拓更多的收入來源途徑,滿足暫時性的資金需求,從而不會受到突發的家庭變故影響而返貧。具有較高教育水平的人士可以用自己的學歷作為背書,獲得更多的資金支持,因為社會當中,人們更愿意相信具有高學歷背景的個人可以通過自身努力獲得更多的資金。在城市化進程中,處于較低教育水平的青年人口,更多的是從事底薪和工作環境較差的地方進行工作,獲得收入也僅僅是勉強能夠維持溫飽,無從談及幸福,而且,一旦企業發生裁員,也是從這些人群中開始,這些人群原本就是從貧困家庭當中走到城市尋求就業機會,失去工作崗位就會長期得不到新的就業機會,重新陷入到貧困當中。更需要關注的是,在當前現有的貧困人口當中,將近二分一的個人和家庭是因為發生重大疾病陷入了貧困當中,而教育可以提高受教育者的健康意識、衛生意識,他們會更加關注家庭成員的健康狀況和生活方式。在疾病出現輕微癥狀時就會及時去治療而不致于延誤病情,產生大病而花費超額費用。并且接受教育的女性在對待自己的新生兒時會更加注意其健康情況,降低嬰兒的死亡率。因此,教育是一種保障身體健康的有效途徑,只要在身體健康的前提下,才能獲得穩定的收入來源,也會使人更加注意自己的身體情況。
此外,受過教育的人,在性格和能力上更加出眾,這是通向幸福生活的重要保障。因為具有一定教育水平的個人在創業方面較為開明,更加愿意進行具有一定風險性的嘗試,也容易實現成功的創業,帶動更多的人獲得更多的收入。同時,我國的學者證實了,教育層次越高,人們的幸福感就越強,教育的年限長,幸福指數就會隨著年限不斷增長。所以說與經濟因素相比,教育通過非經濟因素傳導效應更明顯。
三、教育是促進經濟增長的核心因素
教育可以通過提高勞動力的素質、傳授技能而提高勞動生產力,促進地區經濟增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綜合了諸多學者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認為教育是促進經濟增長、國家繁榮的核心因素,并認為一個國家人均受教育時間每增加一年,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就會提高3%左右。國家經濟的轉型和增長離不開勞動力綜合素質的提高,而勞動力素質的提高則需通過教育來完成,所以,教育是促進和實現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且教育水平的高低對勞動生的貢獻率也不盡相同,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調查發現,本科約是290%、中學約是110%、小學約是40%。也因此各個國家普遍對提高教育普及率和教育水平達成了共識,并不斷地加大了對教育經費的投入力度,使更多民眾獲得不同程度的教育。需要引起關注的是,若想通過教育獲得良好的經濟回報率,就需要在教育平等觀念的指導下提高教育水平和質量。如果只是僅僅增加教育時間而不注重教育質量,則不會產生積極的教學效果,不能從根本上改變貧困家庭和個人的收入微薄的現狀。此外,由于受到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影響,教育資源呈現著不平等的現象,貧困地區教學質量差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而教學質量差則會使貧困學生的在校時間縮短,從而以低水平的學歷走向社會,就業機會變得稀少,獲得收入變低,正因如此,需要樹立起教育平等觀念,提升經濟發展落后地區的教學質量,使貧困家庭和率先富裕起來的家庭孩子獲得盡可能同等的教育。
四、結語
綜上所述,教育是扶貧脫貧最為有效的手段之一,在扶貧工作當中起著基礎性和先導性的作用。因此,需要我們在扶貧工作當中充分利用好教育這個有力武器,完成習總書記莊嚴承若:在2020年底使我國徹底消除貧困人口,基本實現小康社會。通過教育使人們過上幸福生活,促進我國經濟的轉型和持續增長,完成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作者單位:貴州理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