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榮 杜雙雙
【摘要】隨著現代文明的快速演進,鄉鎮地區的生產模式和社會人口發生變遷,鄉村建筑的使用者們對建筑的功能產生了新的需求。本文以安徽省農村聚落和住宅的實地調查為研究基礎,整理并分析調研結果,在此基礎上歸納出居住空間的形態功能現狀。在此基礎上就安徽省鄉村建筑的功能變遷進行分析探討,并對新時代要求下的安徽省農居建設提出自己的建議。
【關鍵詞】居住空間;安徽地區;功能變遷
1、農村地區的居住空間構成
農村住宅不同于消費性的城市住宅,具有勞作性的特點。在住宅建造上,往往需要使用者付出自己的勞動自行建造;從建筑設計層面上,大部分住宅沒有經過專業建筑師設計,在使用的年月里,還可能經歷過多次屋主的自行改造。
從功能上講,農村地區的住宅不僅要滿足農民日常生活的起居食寢,還要為農民的生產經營提供便利,因而往往需要較大的儲藏空間和勞作空間,如家務院,曬谷場等;從生活方式上,由于農村經濟水平有限,服務業不發達,居民需要通過勞動自行解決部分生活消費產品如水,暖,電話,有線電視等,進而產生對天井、沼氣池、水箱等的空間需求。
2、安徽省農村地區居住空間的建筑特點
2.1皖南地區
皖南處于淮河以南地帶,氣候濕熱多雨,傳統皖南民居為磚木結構的房屋,房屋周圍圍繞水渠,分供洗滌與飲用,而所謂“四水歸明堂”,指房屋正中圍合天井,下設水池。廳堂設于天井北側,與天井不設分隔,廳堂以北設廂房。利用屏風、活動隔扇、太師壁等分隔空間。
隨著時代發展,新一批的農民自建房呈現了不同的空間特點,相比于傳統民居,更加貼合農民的日常生產生活。房屋保留了馬頭墻等傳統特色,采用現代磚混結構,運用現代建筑手法進行空間布局,常見多層小樓形式,進門設大客廳,以此為中心延伸至起居室,廚房。設有家禽飼養圈和專門擺放農具的儲藏室等。民居中設有寬敞陽臺的比例少,多以起居室或內院作為休閑區域。
2.2皖北
皖北處于淮河以北的南北方交界地區,皖北民居既具有徽派建筑的特色,又具有北方文化的風情。皖北民居常以獨門獨院的三合院或四合院形式出現,現仍存在多數平房,院子寬大,滿足了晾曬等日常活動和雜物擺放的需要,亦可在特殊的日子招待親友,院前留有的曬谷場可以滿足臨時擺放大型農具和堆放谷物的需求。廚房、起居室、臥室、儲藏室在四周圍繞著院子,南向房屋以起居住宿空間為主。
3、安徽省農村地區居住空間現狀的調查分析
居民日常對文體活動需求較低,種類單一,但有逐步增多的趨勢,包含棋牌,廣場舞,部分晨練設施等。鄉村地區老年人所占比例逐漸增加,親友鄰里間的交往是居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婚喪嫁娶及重大節日里建筑的使用人數大幅增加,需要較大的可支配空間,同時在新的居住需求及活動需求,常常需要對空間進行一定程度的再分配。而農居內普通的會客廳存在空間不完整、面積不夠大等問題,這些問題在皖南民居里較為突出。
農村地區的居住者們在建筑的使用年月里會依據新的需求對建筑進行改造,如局部擴建,改建等。專業知識的缺乏和原有建筑條件的限制影響了改造的效果,在滿足使用者一部分新需求的同時,會產生許多不必要的交通空間,使居住空間利用率下降,居住體驗感變差,勞作便捷性降低。
4、新時代下安徽省農居建筑的功能需求
隨著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的推進,安徽省內特色小鎮的建設正如火如荼地展開,80個省級特色小鎮將在安徽培育發展。特色小鎮實質是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展小鎮經濟。其主要路徑是優化要素配置組合、優化供給結構(培育新產業新業態)、創造新供給(提供新產品新服務)、引領新需求。
特色小鎮的建設要從產業、文化、旅游、社區四個方面抓手。首先將改變村莊的產業形式、產業結構,同時將改變農戶的工作類型,將促使農戶的工作更偏向文化性、旅游性,由單純的勞作向服務產業轉移。其次將改變農戶的勞作地點,更多的工作會在建筑內完成,游客將更頻繁地出現在村莊內部,一定程度上擴大農民的日常交往范圍。對于普通農戶來說,特色小鎮的建成,將意味著生活方式和習慣的巨變。
特色小鎮建成后,農居可能被賦予上接待游客飲食、住宿的功能,并滿足農戶售賣特色文化商品的需要。往日接待親友的會客空間將發揮接待來客的作用,并產生對商用空間的需求。農戶的私人空間需要與公共空間分離。
5、對安徽省農居建筑的空間處理建議
(1)在室內空間的分隔上,適當采用一些移動性較強的物件,如大面積置物柜、屏風、推拉式建筑構件等來代替分隔墻,可以加大建筑空間的靈活性,滿足節日等重要日子的大空間需求。室內隔墻適當采用非承重墻,便于在建筑需求發生變化時對空間進行改造。
(2)在空間安排上,預留足夠面積的房間用作儲物,皖南地區宜選在一樓,兼有防潮功能。建筑屋頂和二層設置陽臺,獨立于會客常用的大廳空間,使不方便下樓的老年人和不參與大廳內活動的幼兒擁有自己的休閑場所,亦使房屋使用者的隱私得到更全面的保護。
(3)皖南民居的室內交通空間宜適當縮減,化零為整。樓梯居中于建筑中部時,會浪費樓梯一側的空間形成狹長走廊。將樓梯貼邊貼北設置,條形的走廊空間即可與大廳空間重合變得完整。餐廳空間與入口正廳空間并列或貼近,方便重要節日時同時宴請多桌客人。
(4)處于特色小鎮規劃中的農居,建議在出入口處安排足夠面積的公共空間。皖北地區體現為內院擴大,曬谷場多功能利用。皖南地區則需適當擴大和分隔大廳空間,分設內外明堂等。為實現游客、內部人員分流,以內院和入口大廳作為游客活動集散地,以起居室、餐廳和后院空間作為主人活動的集散地。
(5)鄉村住宅的建設應避免千篇一律,在滿足基本功能需要的基礎上,成為文化傳承與創新的載體。個體的民居建設應融入整個村莊的整體建設。建筑的使用者應積極發揚傳統文化藝術、民俗活動,給冷冰冰的建筑帶來生機和溫暖。
參考文獻:
[1] 肖劍鋒.湖北地區民居環境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
[2] 耿智勇,陳宙穎.試論建筑功能與形式的變遷[J].科技經濟導刊,2017,25:63-64
作者簡介:
程榮(1996-),女,安徽淮南人,本科在校生,主修建筑學專業。
項目:
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201710361020美麗農村建設項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