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綜合整理
在北京市的民族文化宮博物館中,收藏有一件漆器精品——產自貴州大方縣的木質彩色漆器咂酒壇。咂酒壇是彝族人民飲用咂酒時的盛酒器具。“咂”即 吸吮,“咂酒”即“用吸管飲用的酒”,借助竹管、蘆葦桿等管狀物把酒從容器中吸入杯、碗中,或者直接吸入口中。咂酒是一種古老的飲酒習俗,流行于今天我國西南地區的彝、羌、白、苗、納西、土家等少數民族中。
咂酒壇整身彩繪使用了彝族漆器最常用的黑、紅、黃三種顏色,底座黑色,壇身通體紅色,上面彩繪紋樣為黃黑相間,紋樣有火鐮紋、牛眼紋、花蕾紋等,淋漓盡致的體現了貴州大方彝族傳統的漆器工藝。
漆樹是落葉喬木,樹皮灰白色,粗糙,呈不規則縱裂,樹葉長條形。它是中國最古老的經濟樹種之一,漆液是天然樹脂涂料,素有“涂料之王 ”的美譽,不僅色澤鮮艷,而且防腐、耐酸、耐高溫。
1.制胎:即制作漆器工藝的胎身。常用木胎和脫胎兩種形式。大方漆器除了皮胎這一古老技藝以外,還以泥土、石膏等塑成胎坯。
2.上灰、打磨:成形后的胎坯要經過上灰底、打磨等多道工序制成堅實輕盈的胎體。其過程為“披麻刮灰”。以大漆為粘合劑,用苧麻布或者絲綢布在胚胎上逐層裱,待陰干后脫去原胎留下漆布雛形。之后就開始刮灰工藝,灰胎需要根據具體器皿工藝的不同要求決定灰胎的厚度和工序。粗灰第一遍,中灰第二遍,細灰最后一遍。漆灰刮完之后都需要打磨平整,粗灰,中灰用木砂紙打磨即可,細灰后需用水砂紙濕磨,整個過程中如果發現有不平整處,再用牛角刮刀進行修補。
3.制漆:漆器所用的是生漆,又名大漆、土漆、老漆、國漆,從漆樹上割取而來。生漆被譽為“涂料之王”,其可稱道的特性表現為硬度、耐候性、耐久性等等。在沒有現代化工合成漆之前,幾千年來都是用的生漆。生漆可直接使用,根據制作需求步驟也要進行兌制或者煉制。
4.髹漆:每一件漆器工藝品都需要用大漆髹漆,需有多個色層組成,每個色層要經過數十遍上漆來覆蓋下方色層,而且每遍上漆厚度要一致,每一遍上漆都要在恒溫恒濕的地窨中氧化24小時,歷經百余天,歷經百遍涂漆,才能達到漆器工藝品需要的厚度。
5.裝飾:除去描金、填漆等大多漆器通用的技法外,大方漆器還擁有隱花、嵌花的獨門技藝。(圖②楊文斌/攝 圖①③④⑤羅大富/攝)
貴州省大方縣位于黔西北畢節地區中部,烏江支流六沖河北岸,大婁山西端,黔西高原與黔中山原過渡地帶,境內氣候、土壤等自然條件適宜于漆樹生長,縣內各地均有漆樹分布,素有“國漆之鄉”之美稱。大方縣栽培漆樹的歷史,距今已有1000多年,尤以海拔1500~1800米地段所產生漆質量最佳,這為大方漆器制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大方漆器擁有600余年歷史,一度燦爛輝煌。清《乾隆通志》就記載:“黔之革器以大定(大方)為最佳”。彝族女政治家奢香夫人襲貴州宣慰使期間,在向朱元璋進貢的“方物”中就有許多漆器珍品。清道光年間,大方漆器生產從業藝人達500多人,一度繁盛輝煌。各類漆器作坊達數十家,從南到北形成了“漆器一條街”。大方甚至得了“漆器之城”的稱號。道光年間的大方皮胎描金等漆器獨具特色,與北京雕漆、山西云雕齊名并載入史冊。民國時期,大方專門從事漆器工藝的有“萬壽宮““義森公”等漆器作坊10多家。其藝人手藝嫻熟,尤以造型、整型技藝為高,質量以型準、縫口密合、做工細致而馳名。1915年,在美國舊金山舉行巴拿馬運河開通的萬國博覽會上,貴州大方漆器與江蘇揚州漆器雙雙獲得銀質獎,隨后與茅臺酒、玉屏簫笛并稱“貴州三寶”。
明清時期,大方漆器作為家庭陳設品裝飾書齋、客廳,更增添了古色古香的雅致。作為日常生活中盛裝干鮮果品、蜜餞乃至菜肴等的食具,具有不導熱,不串味,不漏水,不生蟲,耐酸、堿,不易腐朽,不褪色等特點。
大方漆器,是富有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的傳統工藝美術作品。2008年, 經國務院批準,彝族漆器髹飾技藝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貴州省非遺專家委員會委員余未人曾探訪過大方漆器及其傳人,她在文章中揭示了大方漆器制作技藝的第一步——選漆的奧秘。
選漆很講究,要考慮到漆的厚度,以便用于漆器中不同的步驟和部位。生長在陰山溝里的漆樹,漆的厚度好,適宜做黑漆;生長在陽山的漆樹,漆的透明度好,適宜做透明漆。漆酚含量在6分到7.8分的才是上品。選漆制漆是一個漆器藝人最重要的技藝之一,也是他們需要學習的“頂尖學問”。
幾百年的時間內,大方的漆器匠人們不斷探索和革新。胎坯制作工藝一開始是利用牛馬皮脫胎,經過二十九道生產工序,制成煙葉盒,只是當地少數民族自己需用。到了清朝初年,隨著技藝升級和走向成熟,工藝流程越發繁雜,主要有制漆、胎胚、灰地、漆地、裝飾五大工藝,50多道工序,82道生產環節,也逐漸開始生產皇宮中用度的鳳冠霞帔、頂子盒、朝珠和婦女用的花箱、蝴蝶針筒、針紅盒以及文具盒、茶葉瓶等。
現代大方漆器將皮制脫胎技術改為用棉麻布脫胎,顏色也由過去單一的黑紅兩色為主改進為以部分顏料作色。由過去的明花、影花、明光、退光逐步擴大到印漆、銀刻等多種工藝,器物的種類也增至9大類400多個品種。
其中,隱花是大方漆器的獨特技藝。藝人巧妙地把各種花紋隱襯在漆質與胎胚之間,若隱若現,其狀,如深巷基虛靜影沉壁;其態,線條裝飾自然,揮灑自如,似行云流水,獨樹一幟。此外,還有細膩纖巧的嵌花技藝等等,正是這些百年凝聚的精華,使得大方漆器達到“朱紅推光似珊瑚,黑漆推光如墨玉”的境地,是其制作技藝爐火純青的標志。
與其他工藝品不同的是,漆器本身對制作者的藝術要求也極高。漆器藝人需要掌握較高的繪畫技巧才能制作出美麗的漆器。只有本身具有一定的審美和藝術能力,所制作出來的漆器才會燿燿生輝。漆器藝人余孟益從小就跟著母親學繪畫,還要練習臨摹書法作品。他11歲開始學做漆器,學習繪畫卻比這更早,也因此才能做得一手好漆器。
大方漆器根植于西南少數民族文化,它的歷史內涵和文化基礎也使其擁有了較高的文化藝術性。如民族文化宮博物館館藏的彩色漆器咂酒壇,其表面的紋樣有類似幾何形的火鐮紋、漩渦狀的牛眼紋、花蕾紋。其中,火鐮紋體現了彝族人對火的崇敬,寓意火長久不滅;牛眼紋是表現動物的紋樣,反映了彝族先民的游牧生活;花蕾紋屬植物紋樣,是彝族狩獵經濟向農業經濟過渡的反映。僅一件漆器中,就可體現彝族火崇拜及圖騰崇拜的文化,以及對日常生活的記錄,體現了彝族人民的智慧和彝族文化的特色。
如今不少藝術家也參與進現代大方漆器的制作中,使得大方漆器的藝術造詣更進一步。從生漆收割、胎坯制作、工藝裝飾到漆器形成,大方漆器所有環節全部由手工完成,每道工序要求很高,只能靠長期從事漆器制作的師傅憑經驗來完成,這造就了貴州大方漆器的獨到之處,也成為了延續傳承的難點。經過多年的保護探索和當地的堅守,一度蒙塵的大方漆器重新以閃耀的姿態站在世人眼前,以其百年傳承的工藝征服人們的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