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娜 蒲陽
[案情]2017年4月,徐某到某地做回收廢鈀碳生意時認識了楊某,楊某自稱有同學在甲藥廠負責此項工作。徐某欲通過楊某向該藥廠購買廢鈀碳,并送給楊某5萬元讓其打點。雙方還約定,生意做成,5萬元歸楊某;生意不成,則5萬元全部退還。至案發前,楊某未能幫助徐某做成業務,該5萬元被楊某用于尋找生意時請客、吃飯及自己其他花銷。徐某催要但案發前仍未歸還。徐某報案后,楊某退還了5萬元。經查,楊某并無同學在甲藥廠工作,但楊某與徐某多次至其他藥廠聯系業務。
關于本案處理存在兩種不同意見:一種意見認為,楊某虛構事實、隱瞞真相,騙取5萬元,直至案發未歸還,其行為構成詐騙罪;另一種觀點認為,楊某雖在客觀上實施了欺詐行為,但其亦有積極履約行為,雙方還存在生意不成則全額退款的約定。在徐某報案前,楊某雖未退款,但本案因被害人報案而中斷,被害人是否遭受財產損失尚不明確,認定楊某構成詐騙罪的事實不清、證據不足。
[速解]筆者同意第二種意見,理由如下:
首先,本案被害人尚未遭受實際財產損失。行為人取得財產不意味著被害人必然遭受財產損失。詐騙犯罪中,兩種情形下可以認定被害人遭受財產損失:一是被害人基于認識錯誤處分財產,并免除了行為人的財物返還義務;二是被害人雖未免除行為人的財物返還義務,但行為人采取逃匿等方式逃避財物返還義務,或者將取得的財物用于揮霍、違法犯罪活動,導致無法履行財物返還義務。本案中,楊某和徐某已約定如果生意不成,5萬元全部返還。該約定意味著徐某未免除楊某的財物返還義務,事實上在案發前,徐某已要求楊某返還5萬元。同時,楊某不存在逃匿、將錢款用于違法犯罪活動等情形,也未拒絕還款;相反,楊某正依約定尋找生意,也將部分錢款用于請客吃飯等。故在案發前,徐某是否遭受財產的實際損失并不明確。
其次,本案行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仍不明確。僅因行為人使用欺騙手段取得財物,不能直接認定其具有非法占有目的。例如,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非法集資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4條第2款規定,行為人使用詐騙方法非法集資,還需要具有八種情形之一,才可以認定為“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再如,騙取貸款罪中的行為人亦系采取欺騙手段取得貸款,但不能憑此直接認定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否則就混淆了貸款詐騙罪與騙取貸款罪。而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也是區分民事欺詐與詐騙罪的關鍵。本案中,楊某雖采用欺詐手段獲取被害人財物,但其一直在幫助徐某聯系業務。如果徐某未報案,本案可能會出現三種情形:一是介紹生意成功,徐某依約定免除財物返還義務,5萬元歸楊某所有;二是介紹生意未成功,楊某依承諾返還5萬元;三是介紹生意未成功,楊某逃避財物返還義務或因揮霍等原因無法返還財物。僅在第三種情形下,可以認定楊某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然而,現有情況下無法排除其他兩種可能性。徐某在案發前提出還錢要求時,楊某沒有逃匿、也沒有不愿還錢的意思表示。雖然楊某在報案前未能歸還該錢款,但并不能就此推定楊拒不返還、不愿返還。
綜上,刑事案件的審查要嚴格界定刑民界限,既不能將經濟糾紛當作詐騙犯罪處理,又要防止放縱犯罪。判斷涉案行為是引發經濟糾紛的詐騙行為,還是單純的經濟糾紛,應嚴格依據證據來認定。對于審查發現缺乏構成要件符合性的行為,都不能適用刑法定罪處罰。本案中,由于行為尚未實行終結,現有證據僅能證實楊某實施欺詐行為并獲得財物,不能據此推定其必然會給對方造成財產損失,也不能推定其具有非法占有目的。本案對楊某作存疑不起訴處理更為適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