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侖
“打游戲”有了專門的運營師,操作無人機有了駕駛員的新身份……近日,人社部等三部門正式向社會發布了13個全新的職業信息,人工智能、物聯網、電子競技等領域的從業者有了正式的身份。
新職業的產生源于社會的需求。社會需求產生了變化,職業也自然而然隨之變化。其實,在2015年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時,就取消了唱片工、鋼筆修理員、BP機話務員等職業。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科學技術進步,社會上涌現出許多新業態、新需求,自然也產生了新職業。
而人工智能技術員、電子競技運營師、工業機器人系統操作員這些新職業的誕生,意味著社會上對上述職業有著龐大的需求。同時又要求從事該職業的人員具有更高的知識、技能水平。
想要適應時代的變化,政策開路、教育護航必不可少。以人工智能專業為例,去年教育部就印發了《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提出“加強人工智能領域專業建設,推進‘新工科建設,形成‘人工智能+X復合專勵下,多所大專院校都開設了人工智能相關專業,人才培養前景一片光明。
不過,新開設的專業需要與市場需求相契合,避免出現剃頭挑子一頭熱的情況。大量新專業的上馬對師資力量、教學水準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電子競技專業,2018年我國電子競技產業規模達數百億元,專業人才缺口率高達85%。盡管許多職業院校開設了相關專業,個別學校卻被曝出課程僅僅是電子商務加上部分游戲內容。這樣的課程設置,既不契合產業的實際需求,又背離了培育行業專業人才的初衷。
再者,本次新發布的無人機駕駛員、農業經理人等職業,它們對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把校企合作、產教融合落在實處,就成了職業教育政策中的重中之重。相對于傳統行業,新職業跨界現象非常明顯,如何完善并充分發揮繼續教育的作用,制定相關領域統一的教學標準,應該及早提上日程。
毋庸置疑,新職業信息的發布有利于促進職業教育與職業培訓改革,促進職業教育培訓質量提升,實現人才培養培訓與社會需求緊密銜接。在這一過程中,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繼續教育、機構培訓如何形成合力,相互協作,滿足新需求帶來的人才缺口,是一道需要教育界給出答案的必答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