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
從屢屢發生的新聞事件中,我們或多或少也能看出,國際學生的語言能力和學術表現確實有待提高。
2019年3月,陸續被媒體披露的美國名校招生丑聞案席卷社交網絡,案件涉及耶魯大學、斯坦福大學、南加州大學、喬治城大學和洛杉磯加大學等多個名校,甚至全球招生最嚴格、錄取率最低的斯坦福大學也牽扯進來。美國聯邦檢察官總共共對50人提出指控,其中不乏荷里活明星和著名商界領袖,而美國媒體對這次案件主謀辛格的做法用了一個詞:“side door”(意為側門),即以違法手段,比如替考、申請材料作假、賄賂校隊教練等方式,把不夠條件的年輕人送進學校。
案件剛剛塵埃落定,人們正沉浸在驚訝與嘆息中時,澳洲網報道了一則澳大利亞廣播公司(ABC)進行的調查,“澳大利亞的高校降低英語成績等入學標準以招收留學生”。新聞一出,立刻引起眾多人的關注,有關“澳洲多所高校取消英文要求”的話題登上了微博熱搜榜前十位,并持續走熱。
ABC曝光默多克大學降低入學標準招收留學生
在節目中,ABC記者曝光了位于西澳的默多克大學,在節目中,記者指出,通過新的擴招策略,默多克大學從南亞國家例如印度、尼泊爾等招來大量的國際學生,僅用2年時間就扭虧為盈,使該校的500萬澳元赤字轉為營收1500萬。節目中,三名默多克大學的教授冒著丟工作的風險,對校方這一做法表示道德上的譴責。副教授Gerd Schroder-Turk在節目中表示:通過這一擴招政策,學校財政盈余,去年還給員工發了年終獎用以“獎勵員工的忠誠”,但他拒絕了。“高等教育本應注重在對年輕人的教育、培養上,預備他們在未來能為這個社會做出更多貢獻。”Schroder-Turk說道。
前移民局官員也在節目中質疑了新學生簽審批制度和大學“放水”間的連鎖反應。曾在移民局工作近30年的Andrew Durston表示,在新的精簡學生簽制度下,學生可以不用提供英文成績。“有證據顯示,有些被批簽的學生從沒參加過任何英文測試。”Durston在節目中說道。
節目還采訪了一些在澳留學生。不少人表示他們支付了巨額費用,離開家人和朋友來到澳大利亞深造,卻對學習質量感到失望。有本地學生稱,他們需要在小組作業中幫助國際學生,因為他們對英語理解不足,在課程中表現不佳。
除了降低標準大量擴招國際學生, “豁免”英文入學標準則更為觀眾詬病。有大學教授表示,這導致了“史無前例的學術違規”,同時看到越來越多的國際學生在學術上“掙扎”。有教授發現,學生上課時全程用手機軟件翻譯;還有人發現在IT碩士學位課上,有學生竟不會用電腦和USB。
同時,ABC調查發現,一些大學接收了英語成績低于學校要求的留學生,或通過其他途徑招收不需要經過獨立英語測試的留學生。還有一些學校從印度和尼泊爾留學生獲得“教學指導”(MOI)信件,信上稱這些學生之前是用英語接受教學的。然而,澳大利亞內政部卻表示,對學生簽證申請者來說,MOI信件并不符合法律要求,無法提供任何證據。
國內留學行業人士與在澳留學生質疑節目以偏概全
消息傳到了國內,引發網友對澳洲教育產業一片謾罵。澳洲的大學被指為了追求經濟利益,在招生環節給國際學生放水,降低了澳洲教育的整體質量。而“豁免”英文成績直接錄取,更是吧國際學生當“現金奶牛”。有國內媒體報道稱:“為搶留學生賺錢,澳洲多所高校取消英語要求,多來自中國、印度等國”。
在該報道中,澳洲記者同時還指出涉嫌“免英文”操作進行招生的高校,還包含塔州大學、CQU、Swinburne University。但各大學對其指控均予以否認,稱與行業標準并無差異,“不會為任何學生降低我們的要求”。針對報道中存在的問題,澳大利亞高校聯盟(UA)表示,高校招生系統運轉良好。
雖然群情激奮,但有業內人士指出,即使證據確鑿,報道中被點名的幾所大學均屬小眾學校不能代表澳洲的全部教育狀態。涉及澳洲留學業務機構的留學顧問紛紛表示ABC此次的欄目頗有以偏概全、博人眼球的意味。“澳大利亞的中國留學生數量較多,尤其在熱門城市的熱門大學里,中國留學生在國際學生中的占比確實較高,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中國圈,但這只是學生數量的問題,而入學前的 “豁免”錄取則從未出現。雖然有的大學提供橋梁或者預科課程,以低于學校的要求先來到澳洲學校,但在語言課程完成后,入學前仍有內部英文學習和測試,只有通過此測試才能順利入學,相比雅思考試而言,這是另一種形式的英文門檻,但這并不等同于降低入學門檻,而是提供另一種語言學習的方式。”
而一名行業機構的從業顧問則告訴《留學》記者,雖然澳洲的大學一直都是寬進嚴出,但并不代表沒有門檻: “澳洲名校要求很嚴格,尤其是澳洲八大,均對非英文為母語的學生提出了具體而詳細的語言要求,申請這些學校學生簽證的人需要在雅思考試中至少獲得5.5分,大多數大學要求學生獲得6-7分。即使是一般大學也不可能免取英文成績。” 她表示,節目中的說法過于偏激。
一些收看過節目的中國學生也表示不認同報道中的觀點。“英文差的肯定有,但也不是所有人”“從來沒聽說過入學能免英文”“有厲害的學生,雅思8.5,門門功課A”“當年是上了語言班才被錄取的,有的學校的部分專業連語言班都沒得上,必須辛辛苦苦在國內考出成績才能過去”……
大部分留學生表示,有時雖然獲得了很高的雅思成績,但是和本地學生比總是有差距的,尤其是在入學初期,再好的成績也會需要一定適應時間,而澳洲老師對中國學生的英文水平也確實存在刻板印象,認為中國學生的英語能力普遍存在問題。
部分中國留學生在節目播出后擔憂此報道可能會有損國際學生在澳洲校園內的聲譽,導致不必要的歧視,甚至影響澳洲留學生未來的就業競爭力。
留學產業價值數百億元
澳大利亞高校聯盟稱招生系統運作良好
澳大利亞高校從大量涌入的留學生身上獲得數百億元收益。國際教育產業預計每年為澳大利亞創造約320億元收益。教育培訓部2017年的數據顯示,澳大利亞共接收79.9371萬名留學生,其中,約35萬人進入高校學習,另有約21萬人進入職業技能培訓院校學習。大多數留學生來自中國、印度和巴西。此外,來自尼泊爾、馬來西亞、韓國、泰國、越南、哥倫比亞和印度尼西亞等國家的留學生,也高達數萬人。
然而,負責監管大學的高等教育質量及標準機構在發布的聲明中表示:“目前,幾乎沒有證據證明在語言要求中存在系統性漏洞。”同時,澳大利亞高校聯盟(UA)主管Margaret Gardner教授也表示:“證據證明高校招生系統運作良好。總體數據顯示,留學生語言通過率和澳大利亞本地學生持平。而且,我們對于錄取人選以及參考基礎,都有很高的標準。這些標準非常明確,也是我們的入學要求。政府最終負責簽證的頒發、持有和取締事宜。”
澳大利亞內政部在聲明中表示:“高校有責任確保他們招收的留學生具有語言技能,能夠完全適應他們的學習。所有的學生簽證申請人都接受了評估,以確保他們在拿到簽證前符合標準。這和我們簽證系統的誠信度有關。”
塔州大學副校長阿特金森(Rob Atkinson)則表示:“留學生必須要滿足學校的英語語言標準。我們不會為任何學生降低我們的要求。”
雖說本次報道被視為小眾事件,但中國留學生的語言能力問題早已凸顯。早在2015年8月,悉尼大學“掛科門”事件鬧得沸沸揚揚:37%的選修商業批判性思維課(Critical Thinking in Business)掛科,其中大部分是中國學生。而校方給出的理由之一是“學生的英語能力太差,不能在學術上很好應用”。從屢屢發生的新聞事件中,我們或多或少也能看出一些端倪,國際學生的語言能力和學術表現確實有待提 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