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圖_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覃淋
貴州省婦聯借智借力借勢,調動各方資源和力量,發揮群團優勢,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使“婦女之家”真正成為婦女群眾學習培訓的課堂、創業就業的平臺、維權服務的驛站、排憂解困的窗口。
哪里有婦女,哪里就有婦聯組織。
近年來,貴州省婦聯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群團改革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實中國婦女十二大確定的目標任務,輻射帶動全省基層婦聯組織不斷強化“婦女之家”規范建設。
深秋時節,在安順市西秀區彩虹社區就業扶貧車間——安順市黔閩塑料電子有限公司,47歲的王小五正在生產線上進行耳機焊接。去年搬進彩虹社區的她,一度很舍不得老家的土地,更擔心的是自己找不到活干。
“我是去年從楊武鄉搬遷過來的,因為沒有文化擔心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沒想到搬來之后,社區婦聯組織我們參加培訓,培訓合格就能進入公司務工。”王小五告訴記者,現在她一個月保底工資有2000多元,生活不用愁了。
坐落于西秀區產業園區中心地帶的彩虹社區共有45棟1484套安置住房,容納了西秀區13個鄉(鎮)86個村1457戶6713人,目前實際搬遷入住1312戶6251人,其中婦女3013人,占社區總人數的近50%。
“搬不出、穩不住、難脫貧”是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中常遇到的三大難題,其中又以婦女就業最為艱難。為解決這一難題,彩虹社區婦聯依托“婦女之家”,積極組織待業婦女參加人社部門開設的各類就業培訓班,共開展就業培訓6次,培訓590人次,其中婦女占323人次。
此外,彩虹社區“婦女之家”還設有繡坊展示區、圖書閱覽室等,便于加強對婦女的教育、培訓,促進婦女整體素質的提高。
“‘婦女之家’就像是我們的娘家,不僅有工作干,還能參加各項活動豐富業余生活,讓我從一個農村婦女變成一個城市女性,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搬遷居民盧捷高興地說。
巾幗心向黨,建功新時代。貴州各級婦聯組織充分發揮黨和政府聯系婦女群眾的橋梁紐帶作用,通過“婦女之家”平臺加強就業培訓。其中,“錦繡計劃”培育發展了婦女特色手工企業和專業合作社1354家,婦女手工業產值達60億元,從事婦女手工產業及輔助行業的婦女達50萬人;整合資源實施新一輪“三女培育”工程,培訓婦女近4萬人次。
目前,全省就業脫貧婦女有67.8萬人,婦女已成為助力脫貧攻堅的重要力量。
“一二三四,二二三四……”記者走進貴陽市烏當區保利溫泉新城居委會文藝活動中心,耳畔傳來一段熟悉的舞蹈口令。這里正在進行每天一次的柔力球教學訓練,帶隊的是今年73歲的蘇祖偉阿姨。
“我們這個舞蹈隊有28名婦女,平均年齡60多歲,大家退休了沒事做,就利用業余時間跳跳舞,不僅可以鍛煉身體還能結交朋友哩。”蘇阿姨笑呵呵地說。
烏當區保利溫泉新城居委會支部書記趙明云告訴記者,小區現已入住5000多戶1.3萬人、其中女性人口5513人。自2017年12月居委會婦聯組織成立以來,以黨建為引領,以樹立服務型基層婦聯組織品牌為目標,搭建了“婦女之家”平臺,并在轄區共筑共治單位(多彩云日間照料中心和文化藝術活動中心)成立兩個活動點,開設了舞蹈、唱歌、瑜伽、柔力球、時裝、家政服務等培訓課程。
“我們小區光是文藝隊就有13支,婦女參與人數達500人以上,平時她們不僅積極參加小區舉辦的各類活動,還經常出去參加比賽,贏得許多大獎。”趙明云告訴記者,除了文藝活動,“婦女之家”還為婦女同胞及居民群眾搭建了家庭教育、特色服務、技能培訓、扶助幫困、維權疏導等活動平臺,豐富精神文化生活,增加社區凝聚力,真正發揮了婦女半邊天作用。
“婦女之家”是一座橋梁,一頭連著群眾、一頭連著婦聯。近年來,省婦聯積極推進“婦女之家”線上線下陣地建設:2017年起精心構建婦聯網站+微博+微信+圈群的矩陣格局,以“貴州省婦聯”兩微為主體,與各級婦聯新媒體形成鏈接組建新媒體矩陣228個;建立女性健身、婦女創業、志愿服務、女性電商等微信、QQ集群5000余個,覆蓋移動用戶近200萬。聯動建立以專家、學者、婦聯干部、熱心婦女群眾為主的3000余人的網宣網評工作隊伍,將巾幗好網民內容作為提升女性網民素養“必修課”,納入全省婦聯組織開展的各級各類培訓……
“我們要借智借力借勢,調動各方資源和力量,發揮群團優勢,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使‘婦女之家’真正成為婦女群眾學習培訓的課堂、創業就業的平臺、維權服務的驛站、排憂解困的窗口。”貴州省婦聯主席楊玲說。
“‘婦女之家’作為婦聯服務基層的組織和精神末梢,我們一直在不斷探索,爭取將其建設成為黨開展群眾工作的堅強陣地和深受廣大婦女信賴和熱愛的溫暖之家。”楊玲說。
強化制度建設,為“婦女之家”規范化建設提供政策依據。2015年省委下發《中共貴州省委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婦女工作的意見》,對“婦女之家”建設提出明確要求,省婦聯與省委組織部聯合下發《關于加強服務型基層婦聯組織建設的意見》的通知中也要求進一步建設好“婦女之家”。省婦聯制定下發《關于加強村、社區婦女之家建設的意見》《關于加強“婦女之家”建設的通知》等重要文件,為“婦女之家”建設提供政策依據。

搬遷婦女在就業扶貧車間里工作。
持續注入資金,為“婦女之家”規范化建設提供經費保障。省婦聯以獎代補著力打造“一家一品牌”。各級婦聯組織匹配建設經費,逐級開展規范化建設。省婦聯專項用于“婦女之家”規范化建設資金已達660萬元,今年還將追加400萬元用于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婦女之家”建設。全省各級婦聯組織建“婦女之家”累積投入近5000萬元。
聚力脫貧攻堅,在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發揮“婦女之家”的作用。各級婦聯圍繞“搬得出、穩得住、能脫貧”目標,協助做好“后半篇文章”。如清鎮市楓漁小區活動中心“婦女之家”在講習所、小區圖書室開展“婦女大學習”活動12次。平塘縣克度鎮打造“天眼婦女之家”,組織婦女參加刺繡、藤編、廚師、八音彈唱、酒店服務等培訓。
為激發“婦女之家”活力,貴州通過召開推進會、現場評估會,省婦聯黨組帶隊每半年定期開展以基層婦聯組織建設為主要內容之一的調研,每年進行項目評審等,不斷發現總結推廣先進典型和成功經驗。如福泉市龍昌鎮“婦女之家”打造“1+3+3+N”工作模式推進區域化建設取得新成效;銅仁市在社區建“婦女之家”、女性創客空間、兒童教育中心、兒童職業體驗館等功能分區,打造“家風家訓家教”“母親繡坊”等主題式婦女兒童活動中心等。
如今,全省“婦女之家”規范化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已建成1.9萬個“婦女之家”,其中,省級示范“婦女之家”近700個。
楊玲表示,“婦女之家”要建好,更要用好,今后還將通過樹立典范,以點帶面,全面推廣,著力提升全省“婦女之家”的規范化水平,以發揮好這一陣地的綜合維權、創業就業、教育培訓、家庭教育、社區文化、家政信息、婚姻家庭、幫扶救助等多種服務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