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張義蘭 談姝
“要想來年茶葉早生快發,并且質量好,首先要做的就是清園,剪除蔭枝、無用枝和病條枝。”在正安縣新州鎮老城村新時代鄉村青年農民學校實踐基地,農民導師韋澤新正在給學生授課。
老城村有種植茶葉的傳統,但一直形不成規模,導致群眾種植積極性不高。2018年初,老城村黨支部邀請縣、鄉農技專家到田間地頭傳授白茶種植技術,群眾種植積極性得到很大提高。
在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深入開展之際,正安縣對老城村的這一做法進行深入調研提煉,結合該縣是全省16個深度貧困縣之一和人口輸出縣的具體情況,因地制宜創新工作機制,在全縣興辦新時代鄉村青年農民學校,聘請農業技術骨干、離退休干部、農村致富能人、返鄉知識青年、鄉村工匠以及鄉賢榜樣等擔任農民導師,堅持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針對農村產業革命中存在的種種問題進行釋疑解惑,手把手地進行田間技術指導,根據農時農事對青年農民進行培訓,被群眾親切地稱作辦在家門口的“農業大學”。
截至目前,全縣已興辦新時代鄉村青年農民學校181所,聘請農民導師1387名,培育骨干學員3萬余人,走出了一條適合新時代鄉村青年人才創業發展、農民增收致富、助推脫貧攻堅、助力鄉村振興的發展新路子。
“以前我們種包谷一畝地收入600元左右,現在種植白茶一畝地茶青收入在7000元左右,茶樹可存活二三十年,年年有收益。”在老城村新時代鄉村青年農民學校實踐基地,已經成為導師的當地村民勾臣志算了一筆產業賬。
在勾臣志的記憶中,以前村里的土地大都種植玉米、水稻、紅薯,收益很低。自新時代鄉村青年農民學校開辦以來,他學到了很多種植、養殖技術,發展產業增加了收入,現在自己也成為了一名導師。
新時代鄉村青年農民學校不僅是一所“農業大學”,更是培養基層人才和儲備后備干部的重要陣地。
“以前不懂如何種茶,通過學習后現在我也成了村里農民學校的導師。”成為農民導師的韋澤新積極向村民傳授茶葉種植技術,帶領大家一起增收,得到當地群眾一致認可,在新一屆村干部選舉中被選為老城村村委會副主任。
當上村委會副主任的韋澤新有了新的舞臺,開始思考怎樣打造老城村自己的茶葉品牌,讓茶產業給群眾帶來更多收入。
和韋澤新一樣,新州鎮新州居委會的農民導師向華僑也是在長期的學習和教學中不斷提升思想認識,積極向黨組織靠攏,現在已經成為一名入黨積極分子。
“通過在新時代鄉村青年農民學校的多次學習培訓,我對黨組織有了更多了解,曉得共產黨是專門為老百姓辦實事的,我愿意向黨組織靠攏,也希望為老百姓辦更多實事。”向華僑說。
開設新時代鄉村青年農民學校以來,正安縣共培養入黨積極分子284名,培育村級后備人才1322名,其中作為支書主任一肩挑培養的100余人,切實優化了農村基層干部隊伍結構,打造了一支“帶不走的工作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