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岐,李月陽,宋燕青,張文銳
(吉林大學第一醫院藥學部,長春 130021)
病毒性感染是臨床常見的兒童感染性疾病病因,由于兒童的自身免疫功能較弱,而且群體活動范圍較集中,極易發生病毒感染和傳播。對于兒童病毒感染,臨床上常采用抗病毒藥物聯合對癥處理治療,對合并細菌感染的患兒則加用抗菌藥物。目前臨床的抗病毒藥物較多,但是不同藥物的抗病毒強度,抗病毒譜和導致機體的不良反應有所差異,因此安全合理地選擇抗病毒藥物非常重要[1-2]。本研究分析兒童抗病毒藥物的使用現狀,為兒童抗病毒藥物的合理應用提供參考。
1.1 研究對象與方法 本文回顧性調取了我院兒科2018年4月1日-2018年9月30日住院期間使用過抗病毒藥物注射劑的患兒,共計12 937 例人次,涉及5 127 例患兒。針對所應用的13 個兒科科室,每個科室隨機抽取20 例病例進行抗病毒藥物點評分析,共計點評260 例。
1.2 年齡分段標準 依據中國國家處方集(化學藥品與生物制品卷·兒童版)的年齡分段,新生兒期(0 ~28 d);嬰兒期(29 d ~12月);幼兒期(1 歲~3 歲);學齡前期(4 歲~6 歲);學齡期(7 歲~11 歲);青春期(12 歲~18 歲)。
2.1 不同抗病毒藥物在兒科臨床的使用分布 見表1。

表1 不同抗病毒藥物在兒科臨床的使用分布 例
2.2 不同年齡段兒童使用抗病毒藥物情況 見表2。

表2 不同年齡段兒童使用抗病毒藥物情況 例
2.3 不同臨床科室的抗病毒藥物聯合使用情況 見表3。

表3 不同臨床科室的抗病毒藥物聯合使用情況 例
從整體用藥來看,每個年齡段都是男性高于女性,這與去年兒童不良反應報告中男性和女性比例 1.46:1相近[3],男性患兒人群越多,用藥所致的不良反應越多。嬰幼兒時期是3 歲以下兒童,這個時期患兒的發病率較高,原因與兒童本身的生理特點有關,兒童各機體器官正處于生長期,對外界的感染抵抗力較弱,還有嬰幼兒的血腦屏障發育不完善,病毒更容易入侵透過,引起一系列中樞神經系統癥狀如病毒性腦炎等。
中藥注射劑的區別是熱毒寧注射液3 歲以上兒童有推薦劑量,喜炎平注射液1 歲以下兒童禁用,而注射用炎琥寧說明書只提供成人劑量,兒童的臨床應用是按照成人標準公斤體重折算的。在2017年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年度報告中,中藥的清熱解毒類不良反應占所有中藥的9.5%,在中藥類排名第2 名。提示中藥注射劑對于兒童的應用還需謹慎。中藥注射液很多是復方制劑,有效成分不明,提純困難,而且許多注射劑與溶媒配伍后的不溶性微粒明顯增多,易引起不良反應的因素較多,且藥品說明書的內容描述簡單、不利于兒童的臨床合理用藥指導。特別對易過敏體質的兒童應用時需加強的用藥監護,以保障兒童用藥安全。西藥抗病毒藥物如注射用單磷酸阿糖腺苷,說明書中成人的劑量5 ~10 mg/kg,無兒童用藥信息。而且它作為抗DNA 病毒的藥物,臨床上對引起支氣管肺炎,皰疹性咽峽炎和手足口病等RNA 病毒引起的疾病沒有治療作用,也都在常規使用,使兒童承受了很多不該承受的用藥風險[4-5]。這樣不僅會造成醫療資源的浪費,還可能帶來藥品產生的不良反應。2017年兒童藥品不良反應/事件報告中,兒童患者的不良反應比例占10.5%。發生用藥不良反應的原因,一是與兒童本身的生理特點有關,二是兒童使用的大部分藥品并未在兒科用藥中開展過相應的臨床研究,所以在藥品說明書中缺乏兒童用藥的詳細說明,本身就存在很多安全隱患。
住院期間沒有檢查相應的病毒病原學而一直使用抗病毒藥物,存在經驗性用藥或過度用藥的情況。沒有病毒感染指征而使用抗病毒藥物是不合理的,部分科室存在聯合抗生素常規用藥和濫用抗病毒藥物的情況。重組人干擾素注射液臨床在使用時幾乎都是霧化給藥,雖然作為注射劑使用屬于超說明書用藥,但在霧化吸入治療肺部疾病在臨床專家共識中有推薦[6-9],針對病毒性肺炎患兒的劑量是輕型肺炎1 ~2 μg/kg/次,重型肺炎2 ~4 μg/kg/次,都是2 次/d。其他藥物如注射用阿昔洛韋,是單純皰疹病毒,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和EB 病毒相關疾病的首選藥物,使用時警惕腎功能損害,靜脈炎,皮膚損害;注射用更昔洛韋,是巨細胞病毒性疾病的首選藥物,也適用于EB 病毒感染相關疾病[10-13]。它需要關注白細胞減少,貧血,血小板減少,生殖毒性。利巴韋林注射液是廣譜的抗病毒藥物,針對DNA 病毒和RNA 病毒都有抑制,但是由于不良反應較多,特別是骨髓抑制和溶血性貧血,所以兒童臨床應用較少。臨床使用2 種以上抗病毒藥物時,須明確感染病毒類別擇其一而用,合用易加大患者發生不良反應的幾率[14-16]。抗病毒藥物均有的不良反應包括胃腸道反應,主要癥狀為惡心、嘔吐、腹脹、腹瀉等;肝臟毒性,許多使用聯合抗病毒治療的患者可出現無癥狀的轉氨酶升高;過敏反應表現為斑丘疹、發熱、黏膜改變。
臨床上在選用抗病毒藥物前,應首先確定是否病毒感染或何種病毒感染,對于有時不明確是何種病毒所致的,在無法確定前可以依據臨床癥狀和用藥經驗,選取能夠覆蓋可能的病毒感染的抗病毒藥物[17]。在明確診斷結果后可以根據感染部位確定給藥方式,根據病情嚴重程度確定藥物劑量及療程。特別是在使用抗病毒時應根據臨床診斷,嚴格按照抗病毒藥物的適應癥選藥,同時正確評估抗病毒藥物的療效。從藥物安全角度和不良反應方面考慮,在選擇抗病毒藥物時更應謹慎,并權衡利弊使用,輕癥不必給毒副性大及靜脈注射的抗病毒藥物,避免重復使用相同作用機制的抗病毒藥物。針對目前抗病毒藥物應用存在用藥不合理情況,臨床藥師應加強醫院臨床用藥點評,促進臨床更加合理的使用抗病毒藥,為兒童用藥帶來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