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德文
近年來,關于中西部和東北地區人才流失的討論不斷。應該說,中西部地區人才流失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內部原因。外部因素是,全國統一的人才市場逐漸建立起來后,過去很長時期留下的人才制度對中西部不利。
新的人才制度是以發揮市場在人才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為目標的,必然帶來不同地區和用人單位間的人才競爭,形成人才競價現象。以高校為例,人才是學科競爭的基礎。尤其自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高等教育的錦標賽體制逐漸成型,高校對人才的需求極其旺盛。由于中西部地區的經濟條件普遍落后于東部,且競爭意識稍微遲鈍,不少中西部地區高校、地方政府在意識到人才緊缺時,已然錯過最好時機。
某種意義上,人才競價機制一旦形成便有慣性。國家出臺相關政策可以抑制過度競爭,但中西部地區要留住人才,還是要適應人才競爭的趨勢,不斷提高自身競爭力。
一方面,要轉變人才工作理念,營造人盡其才的氛圍。在舊有的人才工作體系中,人才只是人事工作的一部分,這種體系一旦轉入高度競爭的人才市場,就會弊病叢生。一旦人才在人事管理的慣性下得不到尊重和合理待遇,就容易流失。對中西部地區而言,將人事管理工作轉向人才服務工作,尤其具有迫切性。另外人才只有最適合的而沒有最好的。并非只有那些有“符號”的才是人才,廣大努力工作、為地方和單位奉獻的人也是人才。推動人盡其才,才有利于培養和留住人才。
另一方面,要為人才提供良好工作條件。過去,東部僅靠良好薪資水平即可吸引中西部人才“孔雀東南飛”。但這些年來,中西部很多地區的物質條件已有顯著提升,東部僅靠薪資待遇已經不夠。因此,很多東部地區轉而通過提供更好的科研條件,創造更有利于人才發揮作用的條件來吸引人才。
平心而論,中西部離這一步還有距離。舉例而言,中西部地區普遍缺乏科學研究平臺,結果一旦人才成長到一定程度,需要更大平臺時,中西部地區無法提供。某些西部省份長期沒有足夠實力的大學,連博士點也少得可憐。這意味著,不僅現有人才缺乏足夠發展空間,也無法立足本土培養更多人才,如此形成了惡性循環。
中西部地區在穩定人才隊伍上還有不少工作要做。當前,全社會都已意識到人才的重要性,這對中西部地區既是挑戰也是機遇。一旦人才競爭到了一定程度,東部和中西部的人才需求就會出現差異化,這實際上有利于西部地區穩定人才。而且近些年中西部地區發展已經走上快車道,培育了很多特色產業,這對專業人才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因此,中西部在國家政策支持下,通過內在努力,不僅可以穩定人才隊伍,甚至還可以為全國的人才布局貢獻力量。▲
(作者是武漢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員)
環球時報2019-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