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 曹燕寧 施科
摘要:中國作為禮儀之邦,禮文化應成新聞教育的主要內容。新聞教育應與明禮教育融而為一,為此,新聞課堂要融禮,專業實踐要傳禮,日常管理要促禮。明禮教育是將思想政治工作全覆蓋至大學課堂的典型嘗試。
關鍵詞:習近平 “禮”思想? 政治工作 新聞教育
將“禮”的教育滲透到專業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去,是對當下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的“加強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精神的貫徹與踐行。本文從習近平“禮”思想談起,論述新聞教育中缺禮的現狀與禮對新聞教育的重要性,如何在新聞教學中把禮的要求貫徹下去,以踐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導要求。
以德為先,崇德重禮,深化明禮意識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包括儒家思想在內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蘊藏著解決當代人類面臨的難題的重要啟示,其中就包括關于仁者愛人、以德立人的思想,關于以誠待人、講信修睦的思想。它對教育工作者的啟示在于要把崇德重禮放到重要位置。從文化人格的塑形而言,禮是中華文化的精髓,孔子的“立于禮,成于樂”,是儒家人格修養的兩大綱目。荀子在《禮記》中將禮與孝并重,作為安邦治民之法。對教育工作者而言,將禮傳至學生是當然的使命,是文化傳承延續的必然。對當下大學教育而言,更要繼承借鑒明禮傳統,通過育人實踐推動 “知禮節”“知榮辱”外化為學生的自覺行動,完成大學教育傳教民族未來的發展棟梁的使命。新聞記者報道中的放與收,有所為與有所不為,既與政治素養有關,也與工作作風有關,也就是與道德自律有關,要以黨性、德性共同約束自己。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聞人才德才合一,在各類講話中屢次提到“正氣” “俯下身、沉下心”,提醒新聞輿論部門的同志要遵守新聞紀律,做到反映情況客觀真實,鼓勁幫忙而不添亂,希望記者既要推出反映社會道德普遍要求的正能量作品,也有做踐行社會主義道德親身典范,自己在為人處世上也要尊德重德做德行典范,將崗位職責履行與個人德性自律融而為一。這充分說明,新聞傳播工作者本身是傳播禮文化的載體,本身更要懂禮行禮知禮,傳播禮這種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精髓的載體。禮是與德的自律結合起來的,新聞人要遵守職業道德,做自律的典范。
當下新聞課堂的失禮現象是很明顯的,主要表現為課堂失禮、課堂外與老師溝通交流失禮、與實習單位交流失禮、學生彼此之間失禮等方面。學生失禮對教師的情緒打擊和對高教事業的推進都是有影響的,老師普遍覺得在學生面前沒有感受到受到尊敬。學生對于老師的缺乏敬畏,是對整個高校教育失敬的體現。也是教書育人的失敗,正如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強調的“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不談禮、不行禮,何談人才培養,何談民族未來?對此失禮現狀教育工作者應當有高度的警惕。社會責任感、道義感、公平正義這些最為重要的新聞品質本質上源流上是與禮有關的。如果不知書達禮,新聞人也不會具有新聞人的基本情操操守。禮文化傳播是新聞工作者重要的職責之一,要把這種核心價值觀傳播出去,引導廣大群眾懂禮守禮,這是基本的傳媒人的職責。這就直接涉及到未來禮環境的建構和整個社會正向主流正能量的建設問題,因此面向新聞學子開展明禮教育的社會責任更加重大,意義尤為深遠。
以禮潤教,化禮入行,開展明禮教學
新聞教育和明禮教育的結合的目的就是將禮的思想融入理論教學和實踐中,推動新聞人才的崇德重禮素質的培養,奠定未來新聞事業前行基石。
鞏固明禮言行訓練。禮發自于內,行諸于外,言行舉止是禮的體現,禮文化是一個基本的問題。中國禮文化包括三個主要內容:禮義、禮節、禮儀。禮義是禮文化的精神統率與核心意義;要實現禮又需要做到的行為的節制與規范,這就產生了禮節的德目;而禮儀則是禮的行為表達與儀式表現。在這點上,習近平總書記在禮的言和行上都是典范。他在梁家河工作期間,給當時村子里一個“二流子”做思想工作,“沒有說一句侮辱人格的話,而是以平和的態度,給他講道理,對他進行開導和教育”,①展示出以禮待人的傳播風范。2014年3月2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對荷蘭進行國事訪問,在參觀中荷農業合作和荷蘭郁金香花展時,他選擇了紫色的領帶,紫色是中國最尊貴的色彩,也是荷蘭國花郁金香最燦爛的色彩,這一選擇讓對方備感親切,體現出了“深厚涵養和外交智慧。”②雖說大禮不辭小讓,不拘小節,但見微知著,服飾上還是能夠看出一個人對待他人的禮貌的。習近平總書記的實踐展示出言和行是增強傳播效果的重要手段,提示我們要重視對言行舉止的訓練。在出鏡采訪、播音主持、公共關系、演講與口才等課程中,強化人際交往禮儀言行的教學和考核,推動禮儀言行內化為學生的自覺行為。
推進明禮知識傳遞。新聞史上很多優秀的新聞人都是講禮的,禮是他們之所以優秀的職業精神的動力。這是我們可以挖掘的新聞史的傳統所在。新聞業務史其實也是一部老一輩優秀新聞人的精神傳播史,禮是一種重要的新聞傳統。我們應將明禮知識導入課堂,融入知識傳授中,增補講座課程、選修課與原先的傳統課程相補充匹配,形成知書講禮的課程體系。新聞專業大學生開設禮文化的必修或選修課,講清楚禮文化對未來新聞的重要性和新聞禮文化的基本內涵。或增設一門獨立的選修課《新聞人禮節談》,寓理于史,以史講理,把禮和新聞的關系講到位,講清楚,講透徹,講深入,形成選修課與主干課的有效互補。
強化明禮實踐。新聞人的社會責任感體現在對黨和人民負責。把禮文化傳播出去,引導廣大群眾懂禮守禮,這就是對黨和人民負責的標志,直接涉及到未來禮環境的建構和整個社會正向主流正能量的建設問題。新聞學子相較其他專業學子而言,肩負了禮文化的傳播者和示范者的獨特使命。在習近平“禮”思想的指導下,我們要引導學生關注現實中的失禮現象,對之進行有針對性的批評,通過合適的媒體發布出來,如主動參與到學校禮文化的傳播中去,對校園失禮現象說不,將新聞實踐與對禮文化的了解結合起來。開辦新聞禮文化的征文閱讀、征文活動、排演情景劇等或參與以禮文化為主的實踐基地調研等,幫助他們以后在新聞實踐中對禮文化關注與傳播的自覺,增加他們對于禮文化的了解,尤其是在實踐中深刻理解到禮文化對新聞事業發展的型塑作用。
以禮節身,以禮律行,加強禮行管理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傳統美德進行集體學習時指出:“要建立和規范一些禮儀制度,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紀念慶典活動,傳播主流價值,增強人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要利用各種時機和場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活情景和社會氛圍,使核心價值觀的影響像空氣一樣無所不在、無時不有。”這說明對大學生的明禮管理應當滲入日常教育工作中,不能簡單當成一項任務,而應化入教學各個環節之中,加強意識,提高認識。
我們應加強對學生的禮行考核評價,將明禮納入日常考核評價體系。教師不能認為失禮的現象是小節而不做規范,不能從管理的角度上縱容這種失禮現象。要引導學生認識失禮現象對專業工作的危害,對失禮要實施考勤管理的懲戒,敦促學生遵守禮文化。同時,我們還應注重教師自身的禮之示范作用。習近平總書記雖然沒有直接從事新聞采訪工作,但是他在國家交往中所展現的風采也是一種傳播工作,傳遞中國聲音和中國風采,他表現出的禮儀對我們新聞傳播工作是有榜樣和示范意義的。張歷歷就指出,習主席在外交訪問中,在各種不同場合,不管見到什么樣的賓客、什么樣的民眾始終面帶微笑,認真地和他們打招呼握手。這些行為舉止反映了習主席熱情友好的性格。③“夫師以身為正儀”,教師不僅傳授知識, 而且通過自己的態度、精神等傳給學生,正所謂 “禮者所以正身也,師者所以正禮也”(《荀子·修身》)。教師應反躬自問:有主動向學生問好嗎?有無正裝上課?有向學生報以微笑嗎?這都是學生可見的基本禮儀示范,教師要主動走進學生,示之以禮,做禮的踐行者、傳播者。
習近平總書記在新聞傳播實踐與觀念表達中都把禮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形成了“禮”思想體系。這對于我們新聞工作把禮放在重要位置提供了指導。新聞人才培養不能忽視禮這一種行為在教育實踐中的體現、考核與弘揚,將講德崇禮寫進人才培養方案之中,將中華傳統禮文化這一精粹運用到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中,培育出知書懂禮的新聞人才,是將思想政治工作貫徹到新聞人才培養中、貫徹到大學教育中的體現。
(作者單位:蘇州科技大學 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
注釋:①張志君:《習近平早期新聞傳播實踐及新聞傳播思想初探——從梁家河到西子湖畔》,《教育傳媒研究》,2018(3)。
②趙 明:《專家詳解習近平外交服飾:體現大國領袖涵養與智慧》,中國青年網,2014/03/24。
③張歷歷:《習近平特有的“外交風采”有哪些》,《人民論壇》,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