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希
摘要:文章分析了全國首檔大型全民創意競技真人秀節目《異想天開》的特色,認為該節目在節目模式上有轉型創新,在節目環節上有變革創新,在節目人設上需亟待加強。
關鍵詞:《異想天開》 節目模式 節目環節 人物塑造
《異想天開》的集結國內知名投資人、企業家參與的全國首檔大型全民創意競技真人秀節目,節目旨在通過全民金點子大賽的形式展示山西轉型升級、創新驅動、多元支撐的新形象,激發全民創新創造的熱情。該節目于2017年5月中旬在山西衛視播出第一季(共14期),于2017年11月開始播出第二季(共12期),目前第三季處于播出階段。本文擬分析該節目的特色。
節目模式:轉型創新
節目模式從概念上可以理解為電視節目模式是指電視節目的構成樣式,包括編排方式、規則設計、環節安排、參與人員范圍、主持風格、背景布置、獨特的音樂或口號的使用等一整套節目構思和策劃創意。它是一個節目呈現在觀眾面前最為直觀的節目內容以及框架,節目模式的不同豐富了節目行業,給整個視頻產品產業造就了多樣化的奇觀。我國關于創投節目模式一直處于摸索階段,此類節目既沒有像音樂類綜藝節目那樣具有藝術多樣性,也沒有像真人秀節目那樣出現表達多樣性。
山西衛視的《異想天開》為創業投資類節目開創了兩類新穎而具體的模式,早期的模式表現方式較為單一,由主持人開始或者旁白的形式進行介紹,整個節目節奏較為平緩,觀眾既可以當一個新聞專題片去看,也可以當作一個獨立的創業故事去看。節目的看點集中在故事的發展與主人公的變化,而對創業這一行為并未產生觸動性。中期的幾檔節目依靠模式的變化體現出了一些創業投資者與其項目和被認可度的轉變,節目更多的是依靠創業導師的身份特殊性去打造節目的吸引力,對于科技創新創業的內容并未充分挖掘。
《異想天開》節目從新聞的視角借鑒了綜藝真人秀的特色,在節目中設置了比拼的環節,采用常規賽、晉級賽和總決賽的賽制,全年以周播形態播出,每輪比賽又是以季播形式呈現。在節目中,導師和選手,導師和機構,甚至導師之間、機構之間,激烈爭執,銳意交鋒,呈現多元化的比拼態勢,完全是一個腦洞大開的舞臺,各種奇思妙想迸發出來,啟智、碰撞,激發出想象力、創造力,進而創造新的可能性。
節目環節:變革創新
棚內創投節目常常給觀眾留下的印象較為呆板。一般是一個創業者帶著項目來尋求支持,各個嘉賓在沙發上正襟危坐,或對項目提出質疑,或對創業者詢問數據,之后留下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如果是比賽性質的,集體決定是否能夠通過競賽;如果是直接尋求投資的,集體決定會否投資。這樣相對固定的模式并非電視首創,而是在創業投資領域,路演和拿到融資的過程就是如此,但是在電視端,要想獲得觀眾的眼球經濟,不能僅僅只是將投融資過程搬上熒屏即可,重要的還是要有趣、好看。
在《異想天開》這種競賽性質的創業節目中,創新推出組合戰隊。機構與導師結隊子,這種形式尚屬首次,導師啟智,政府幫扶,最大限度地激發全民創新的熱情。六大導師和六大機構兩兩結成對子組成創夢導師團,用他們專業、豐富的實操經驗為項目詳細分析、提檔升級。每期節目有4到6位創業選手,通過組團隊、晉級賽,加以企業家和山西政府機構的培訓、幫助,角逐100萬元的冠軍獎金。第一季中的常規賽制定的是導師與選手之間進行雙向互選,這樣的設置就擺脫了一味凸顯導師身份的舊模式,讓參賽的創投者也成為了節目主角,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僅僅是導師,更多的是參賽者與他們所帶來的創投項目。其次,在復賽中,除了導師和第三方機構之間對項目的命運決定之外,還讓參賽者兩兩對決,從創業者自身的角度發現對方的弱點給自己的項目拉票。這樣也是將參賽者的能力進一步展現在觀眾面前,讓觀眾看到創業的人或者能創業的人究竟要具備怎樣的素質。但是在第一季中最主要的問題在于雙方之間只是停留在動嘴討論的階段,雖然現場帶來了創新產品,但是沒有利用比如TED演講的模式或者展開故事性敘事模式,讓節目的視覺效果比較單一,不夠豐富。
第二季的節目模式進行了升級,首先是人員功能的變化,由上一季的導師為主機構為輔,導師機構互相配合變成機構是導師的評判者,對導師的表現打分,引起這變化的原因為整個節目由項目之間的比拼變成導師之間的比拼。第二季將辯論賽制引入創投節目當中,導師在這里也不是起指導引領的作用,而是在節目中就項目本身進行辯論,從各自的角度、創業的角度對項目進行全方面的評判。具體環節為由參與競爭的創業者介紹項目,之后選擇自己的反方,即反對自己項目的辯論組,兩組各四位嘉賓展開兩兩辯論后,由評審團做出辯論者的勝負判斷,最后全場辯論雙方與機構方共同投票決定項目是否能夠繼續走下去。這次的升級從節目效果上看更具有了場面上的競爭力,同時讓傳統的棚內創投節目有了新的活力,但是這一環節的設置同樣也帶來了一些對整個類型節目的思考,即在這樣一場辯論當中,觀眾的注意力究竟集中在哪里。不像第一季是在總決賽中選手之間的辯論,而是導師之間的辯論。導師的強氣場與節目占比過高,讓創業者本身站在臺上看兩方似神仙打架,有時頗為尷尬。雖然有這樣的一些疑問和瑕疵,但是發掘創業項目的初衷在節目當中還是可以凸顯。第三點的升級是表達的多樣化,一改導師正襟危坐的嚴肅化場域,辯論機制的引入帶來的即是懲罰的機制。節目組采用了辯論員牌標和座椅的變化,當辯論失敗,沙發座椅和正規的藍色牌標變成馬札和白板手寫的牌標,再度失敗則變成草席和紙板子,辯論的董事會成員從舒適的沙發坐到了地上。強烈的對比增加了節目的效果,給觀眾帶來搞笑成分的同時也增添了一種懸念,究竟誰會坐到草席上,讓傳統中嚴肅枯燥的金融圈的創投節目增添了一些別樣的觀感。
節目人設:亟待加強
在《異想天開》節目當中,人員設置分為三個功能,一個是地方政府機構的代表,這部分人有著政策指導與支持的意義,所以如果從角色的角度,機構人員在節目當中只起到一個幫助者的作用,占比非常小,而且因為身份的特殊性,也不便讓其展現過多的個人特性以免影響節目整體的效果。另外兩個功能是節目最為主要的,一個是導師,一個是參賽選手。按照真人秀的標準,這兩者之間一定要產生一定的戲劇沖突,才能讓節目充滿張力,吸引受眾的注意力。參賽的選手年齡、職業各異,項目各有千秋,產生研發的想法也是有著不同的理由。現場導師與選手互相選擇,組成戰隊,在不斷的PK中激蕩腦力。為了一個金點子、好項目,導師和機構組成的戰隊間出現爭搶,自然也少不了意見交鋒、激烈爭執場面,甚至結對子的導師和機構意見相左,戲劇性沖突不斷,呈現出完全真實的競爭狀態。節目真正脫離了秀場,回歸到真支持、真服務的真實表達空間。然而,在這其中導師和參賽選手的個人特點并沒有真正地凸顯出來。在電視當中塑造人設,就是要通過其語言和行為不斷的重復強化達到讓人印象深刻的目的。常規賽當中每場基本上要進行三個選手的比拼,三個選手的選擇也體現出節目制作方對人設的把控,起碼每場要給大眾留下一個印象深刻的選手。因為節目中沒有采用其他的可以展現選手特點的媒體形式,要想體現選手特點,只能依靠選手本身的言語行為或是其背后的故事來點燃觀眾的熱情。節目每期60分鐘,每個選手基本占比是持平的,這樣沒有偏重的分配看似是賽制的公平,但是要注意的是,觀眾看該節目的期待心理并不是看體育競技,而是看寓教于樂,所以即使其中有一些有特點的選手,也如浮光掠影般剛激起觀眾的好奇心就已經結束了。
第二季中則是通過導師之間的辯論對項目進行判定,因為辯論的唇槍舌戰常常引起整個場面的劍拔弩張。在第二季與目前的第三季當中,只有一個主體人設被突出,即辯論雙方的投資者,董事會的主持人反而因為是雙重身份且確實出身于主持界,占據了節目人設的主動一方。而在第一季中雙料人設的一方——參賽者,在目前這兩季當中徹底淪為了背景。第一季中起碼還有多次的自我項目介紹,與導師就產品的討論,在介紹時不經意帶出來的個人經歷與故事,再加上一些親朋好友的現身助力加深大家對選手的認識。而第二季能讓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位做茶園的創業者,也是因為他身份較為特殊,是投資方當中一位女士的先生。所以人設的加強是該節目亟待解決的一大問題,隨著人設而來的問題就是圍繞人設如何打造他的故事,強化他的特點,這些都是在節目打造模式進行內容創作時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
結語
作為山西衛視自主創新研發的創業投資節目《異想天開》,因為結合了多方的背景與政策的支持,該節目的社會意義要強于其他純娛樂節目。為了能讓節目獲得更好的效果,要在其模式與內容打造上更近一步,要有啟智性與精英性,同時又不乏娛樂性與大眾性。因此在環節的升級方面要規避缺陷,逐步強化節目的人設打造,以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帶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步伐。
(作者單位:山西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