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澤琴
摘要:社交媒體的發展為網絡謠言的肆意傳播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網絡謠言的傳播具有內容日常化、運用技術手段、利用謠言營銷等特點。老年網民群體對技術認知的盲點及情緒渲染和參與熱點事件的欲望,易對謠言進行有益或無意擴散。應該對謠言的生成和傳播進行制約,并且對謠言易感群體進行引導。
關鍵詞:網絡謠言 老年網民? 社會心理
隨著社交媒體的發展,具有較高普及度的微信已經成為關聯家庭關系的樞紐。網絡信息良莠不齊,網絡風險花樣百出。老年人接觸網絡面臨多種障礙,老年人不僅面臨技術方面的障礙,在對網絡復雜信息的判斷中也缺乏足夠的判斷力。近來,朋友圈謠言坑害老年人的信息不斷,這不僅是科學素養問題,與老年人心理也有很大關系。
網絡謠言傳播特點
尼爾·波茲曼關于謠言的著名公式為“謠言(的傳播力)=(事件的)重要性×(信息的)模糊性表明”,謠言事件一定是重要的事件,比如涉及到人們健康、安全等事件,同時這一信息并沒有權威的、可信的依據,因而具有模糊性。老年網民對于謠言的鑒別能力較低,又是近年來微信使用度較高的群體。網絡謠言自然將老年人作為傳播對象,利用老年網民進行謠言擴散。基于此,結合朋友圈謠言的案例對網絡謠言特點及老年網民心理的分析如下。
一、信息內容日常化。多數老年人利用網絡來獲取信息,喜歡關注與日常生活相關的信息,比如食品類、健康養生類。多數老年人飲食以清淡為主,一則“少鹽有時候會致命”的謠言,不禁令許多老年網民驚慌。大米是人們生活必不可少的食物,有消息就稱“白米飯是垃圾食品之王”。諸如此類的謠言還有“植物油做飯可致癌”“地暖有輻射會致命”“洗澡先洗頭會腦溢血”等。這些與日常生活相關的事件,一經傳播便會引起關注和轉發。
二、運用技術手段。相關數據顯示,老年人在微信功能的選擇上有明顯分層,其中社交類功能使用占比為85%(如語音、點贊與視頻等,使用語音功能的比例達到最高),微信公眾平臺和朋友圈溝通的為65%,而支付類功能使用占比50%(如轉賬、支付),由此可見老年人對微信的掌握還停留在較淺層面。不僅如此,老年人對新技術的掌握也存在滯后性,微信朋友圈中利用視頻技術傳播的謠言具有較強的視覺沖擊力,老年網民對食品技術的知識掌握比較少,很容易對視頻進行轉發。近些年,這一傳播方式呈現不斷增長的趨勢。此外,大數據技術使個性化精準營銷成為現實,也是近年來這些聳人聽聞、奪人眼球的謠言能夠精準找到老年網民的原因。只要老年人關注過某一類信息,比如食品安全、身體健康等,之后源源不斷的信息就自動推送到眼前。長此以往,每個人的數據都會被完善,然后通過社交媒體進行圈層化傳播。
三、利用謠言營銷。利用自媒體進行營銷的方式已經遍地開花,一些個體和企業為了追求經濟利益,將謠言營銷作為獲取利益的手段。一些營銷號結合社會熱點將策劃好的謠言拋出,并且有意控制謠言的傳播范圍。再根據人們對品牌和產品的關注熱度,適時推出有根有據的辟謠材料,進行大范圍的傳播,以此來提升業績。利用謠言的推送來提高點擊量和收入成為很多個人和企業進行營銷且獲取利益的手段。
在微信朋友圈存在的類似謠言的文章,正是抓住社會熱點及老年網民心理,通過“致癌”“致死”等配合看似“專業”的名詞,將老年人引入謠言的圈套,然后向老年網民銷售特效藥品、醫療器械等。老年網民普遍存在懼怕衰老和生病的社會心理,此類網絡謠言的傳播對老年人的健康生活容易造成不良影響。
老年網民心理分析
2017年7月19日發布的《謠言易感人群分析報告》顯示,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三成以上都是謠言易感人群。老年人群體對信息的關注面比較窄,對新技術以及科普類知識的了解也比較少,很難辨別那些以假亂真的信息。由于老年網民作為網絡謠言的易感人群,對其社會心理進行分析,對于網絡謠言的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從眾心理。“人們對于多數謠言所涉及的話題都缺乏直接經驗或個人認知,所以大多數人會聽從并遵從大眾的看法。”①也就是說,當人們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來辨別謠言的真實與否,便傾向于去相信大多數人的意見,特別是人們對某則謠言的內容一無所知,就更容易相信它。在當下的互聯網環境下人們很容易相信從網上接受到的信息,尤其是一些轉發量比較高的信息。在相信的人形成一定規模時,即使一開始持懷疑態度的人,也會選擇相信,并且往往不會輕易改變這種看法。老年網民作為網絡謠言的易感人群,也存在從眾心理,并且出于對家庭人員、朋友的關懷,往往會加入轉發的大潮,促進謠言的擴散。
老年網民對微信的使用還存在技術方面的滯后性,對微信公眾號傳播信息的認知還處在淺層階段。微信朋友同樣存在意見領袖,這些人率先接收到類似于謠言的信息,然后經過再加工進行傳播。基于網絡時代謠言傳播的規律,網絡謠言的傳播者將信息推送到個體之后,往往沒有進行信息反饋,便由個體重新傳播到另外的朋友圈。老年網民身處這樣的群體網絡中,他們即使不確定信息的真偽,但是為了免于群體制裁,他們不會反對群體的判斷。由此,他們由網絡謠言的信謠者轉變為傳謠者。
二、選擇性接觸心理。人們在接受信息時并不是不加選擇的,而受到既有觀點以及選擇性接觸心理的影響,因此對與自己的立場、觀點、態度一致或接近的媒介信息的關注度會更高。網絡謠言中的信息的傳播也遵循這一效應。
老年網民由于退出工作環境回歸家庭,因此其社交面相對變窄,家庭關系成為主要部分。老年人進入社交網絡圈實則與老年人個體與家庭關系背后的實際的感情訴求有關。社交網絡以及微信等社交平臺恰好為他們創造了一個接觸外界信息和與更多人進行交流的渠道,也迎合了這一群體接受信息和渴望參與信息傳播的強烈欲望。因而,對于部分老年人來講,獲取信息時往往會忽略事實本身,更大程度上是一種對互動的追求。更多的老年人通過信息的轉發參與到社交中,體現自身在關系網中的活躍度和參與感。另一方面,老年人收到朋友發來的謠言,由于符合老年人的認知,往往受到歡迎,迅速又轉發給子女和其他親朋好友。再者,老年網民對權威信息具有認可度,朋友圈謠言往往披著權威的外衣,為了增強可信度伴有“央視報道”“人民日報”等字眼作為幌子,博取信任。
另外,老年人普遍具有懼怕衰老和生病的心理,因此在復雜的網絡信息當中,老年網民更傾向于關注與食品安全、健康養生等相關的信息。老年網民的微信朋友圈多是朋友和家庭成員,這種熟人圈子也是老年網民信息選擇的主要場所。同時,老年網民比較信任熟人關系網絡,從而使他們有意無意地加入傳播的行列,成為網絡謠言的易感人群和二次傳播者。
制約和引導:網絡謠言治理路徑
新媒體環境下網絡謠言治理困境重重,在國內外都引起了高度重視。近年來,老年網民作為網絡謠言傳播的易感人群對于網絡謠言的傳播不容小覷,對以老年網民為代表的易感群體進行引導對于網絡謠言的傳播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一、激發“把關人”活力。社交媒體時代,網絡謠言的傳播機制如下:謠言信息傳播者發布,推送給交際圈中的信息接受者,接受到信息的個體進行轉發之后再次推送給全新的朋友圈。②從中不難發現,在社交網絡中謠言傳播的反饋并沒有與謠言的傳播同步,另外由于謠言的反饋針對的是謠言發起者,但同時謠言又在新的圈群中開始傳播,因此,即便人們已經意識到謠言的虛假,但是由于在謠言傳播鏈中失去反饋的環節,謠言仍然瘋傳不止。
基于此,若要有效控制虛假謠言的肆意傳播,需要激活“把關人”活力。網絡謠言治理,需要把握網絡謠言生產和傳播過程,新媒體時代信息發布具有主體多元化、渠道多樣化、速度快等特點。因此,需要聯合政府相關部門,力求實現多元主體、多種力量相互協調平衡,形成一套新型信息傳播規制體系,在謠言生產和傳播過程中對網絡謠言的生成和傳播進行有效制約。
二、加強引導控制。從謠言傳播的過程來看,參與謠言傳播的主體可以分為三類:造謠者、傳謠者和易信謠者,③而老年網民則屬于易感人群一類。網絡謠言的造謠者正是切中這類群體的心理特征,蓄意傳播符合老年網民群體認知心理的謠言,從而使這一群體成為謠言傳播的“肥沃土壤”。因此,對于老年網民等謠言易感人群進行心理引導對于消減網絡謠言滋生的現實基礎具有重要意義,提升易感人群的媒介素養和心理認知能力是網絡謠言治理的重要一環。
在互聯網時代,新媒體對傳統媒體形成了全面沖擊的同時,也改變了老年群體以往主要從傳統媒體接受信息的習慣。因此,對新媒體深入了解的中青年群體需要對老年網民進行引導,回歸家庭,關注老年人對新科技的需求,幫助老年人熟練使用微信、微博等新社交軟件。另外,老年人雖然很容易改變獲取信息的方式,但是原有的慣性認知仍然難以改變,往往為造謠者提供了機會。因此,各類媒體平臺應重視老年網民的社會心理。在社會熱點議題產生時,重視老年網民對事實的關注,理解他們對社會熱議事件的風險感知,積極引導和調整他們的社會心理。
(作者單位:河北大學)
注釋:①[美]卡斯·R·桑斯坦:《謠言》,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年出版。
②喻國明:《雙因機制:移動互聯網時代的謠言生成》,《新聞與寫作》,2018(3)。
③喻國明:《社交網絡中謠言易感人群的新特點及效應機制》,《教育傳媒研究》,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