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丹東市中心醫院循環科 孫亮
年過古稀的周老師,幾年前開始感覺右腳趾發涼、麻木,逐漸走路越來越吃力,每走幾步腳趾就痛,走路時腿總會一拐一拐的,而且常常是走走歇歇。病發之初,他和家里人都認為這是普通老年病的表現,擦點藥酒,貼些膏藥也就算了。后來腿越來越不聽使喚,甚至坐著時也疼痛難耐,當地醫院的醫生根據其癥狀開了些止痛藥,但周老師服用后一直沒有效果,而且腿腳的皮膚變得蒼白,非常怕冷,夏天穿棉褲還覺得冷。他在一次剪趾甲時不小心弄傷了右腳腳趾后,腳趾就一直沒愈合,后來傷口還開始腐爛、發黑。再次去醫院看骨科,醫生說若傷口在用藥后還惡化就需截肢處理。經B超檢查確診:造成周老師多年右側腿部疼痛的原因是右側髂總動脈完全閉塞,僅靠旁邊一條很小的血管供血。

不想截肢的周老師來到省城求診,接診醫生檢查完認為,雖然周老師右側髂總動脈完全閉塞,但其右側腿部的血管和左側髂動脈及腿部的血管都很通暢,可以用一條人造血管在皮下將兩側股動脈連接起來。接通后,血液就可從左側股動脈經人造血管流向右側,解決右下肢的血液供應不足問題。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是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累及周圍動脈并引起慢性閉塞的一種疾病,該病多見于腹主動脈下段和髂、股動脈等大、中型動脈。患者多為60歲以上的老年人,且男性多于女性,并多伴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該病最早出現的癥狀是患肢發涼、乏力、疼痛和間歇性跛行;如腹主動脈下端或髂腹動脈發生閉塞的,行走時整個臀部和下肢均有酸脹、乏力和疼痛。若酸脹、乏力和疼痛發生在小腿,則可能為股動脈或腘動脈閉塞;如酸脹、乏力和疼痛累及足或趾時,可能有低達踝部的動脈閉塞。隨著病情發展,缺血程度加重,可摸不到股動脈的搏動,出現下肢持續的靜息痛,即便休息時也疼痛,而且常常在肢體抬高時疼痛加重,下垂時又減輕,在夜間,疼痛更為劇烈。兩側肢體皮溫不同,患側足變涼、變冷。若不經治療,后期可產生趾、足或小腿的干性壞疽和潰瘍,也就是俗稱的“壞死”。
像周老師那樣接受過下肢血管搭橋手術的病人要注意保護下腹部至會陰部的地方,避免該處遭受劇烈碰撞,下蹲和起立不可太急。同時出院后要防止肢體受涼,但不要烘熱或曬太陽;不要兩腿交叉而坐,要保持患肢皮膚清潔和干燥;要及時修剪腳趾甲,但不要剪得太靠近皮膚,以免損傷;不要穿太緊的鞋、襪,更不能赤腳走路;及時治療腳底的雞眼和胼底,但要注意避免損傷;每周自我檢查患足有無皸裂和傷口等,并及時局部用藥治療;若發現下肢行動出現異常,要及時到醫院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