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玉鵬
三十五歲的劉先生在外地工作,仍是單身,春節回家,爸媽都不帶他走親戚?!焊改赣X得,我跟著走親戚的話,七大姑八大姨問起我的個人情況,他們臉上掛不住,所以我干脆帶爸媽出去旅行過年算了。 』劉先生說。

家有大齡未婚兒女,老人們是怎樣的心態呢?據了解,畢竟老人們的傳統觀念比較重,兒女婚姻大事沒“落位”,自己有點抬不起頭來。
那么,為什么有的老人對于兒女不結婚會有強烈的羞恥感呢?
中國傳統社會的最小單元是家庭,而不是個人。在傳統文化看來,一個未嫁娶的成熟個體,是不完整、未完成的存在,是很不穩定的,必須要組成家庭,還要有個孩子,才能被視為一個整體。
結婚也叫成家,只有子女成了家,父母才算完成自己的撫養任務,把傳承繁衍的接力棒交到孩子手里,父母的社會責任才算完成。孩子不結婚不生子,對父母來說就是一個未完成事件?;谖赐瓿筛械某掷m驅使,父母常常通過催婚來完成他們的遺傳使命。
由于成長背景不同,兩代人之間的婚戀觀和生育觀有許多不同,父輩會認為單身吃不好過不好、無依無靠,認為不生孩子就是人生不完整。但年輕人卻秉持不一樣的價值觀:單身雖然孤單但也意味著自由;與其隨便找個人搭伙過日子,不如一個人過;如果不想要孩子,丁克也沒有關系。相較于父輩們一元化的意識形態,年輕人的價值觀更多元化。
于是,代際沖突產生了。子女的新認知,對父母持守一生的觀念產生了沖擊,接受不一致的信息會產生心理上的認知失調,威脅到一個人的自我概念,人們會為了維護自我概念的一致性而做出各種努力:那些因價值觀不同而倍感壓力的父母,就會通過催婚的方式,來讓子女接受自己的價值觀,這是兩代人之間價值觀的較量。
孩子不結婚,會讓父母感到羞恥,還緣于邊界不清的共生關系。共生期的父母,始終把孩子當成他們的一部分,而不是一個獨立于父母存在、有自主思想和情感的個體。在這樣的共生關系里,我就是你,你就是我,你我不分,所以,父母會把孩子的不好,等同于他們的不好,所以會說“我的臉都讓你丟盡了”。
同樣的,處在共生階段的父母,也會把自己認為的“不好”——比如不結婚生子是羞恥的,投射給孩子。這樣的父母,他們的心理還沒有發展到分離—體化的階段,他們無法從心理上區分和接受:孩子是孩子,我是我;孩子不好不等于我不好;我認為不好的,孩子不一定覺得不好。
父母喜歡催婚,年輕人不喜歡被催,訴求不同又各有苦楚,相比于僵持不下的對抗,也許通過雙方共同的努力,相互傾聽相互理解,才是更好的解決之道。
父母要學會安排自己的生活,不要將生活重心放在孩子身上,給孩子太大壓力。處于適婚年齡的子女也應積極面對愛情,不要一味抵觸相親,早日找到合適的另一半??傊?,日子不是過給別人看的,孩子的幸福比父母的臉面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