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剛

公元542年和546年,東魏丞相高歡兩次率領大軍從玉壁(現山西境內)城進犯西魏,挑起了我國歷史上著名的玉壁大戰。《敕勒歌》就是在公元546年那場大戰中傳唱開來并流傳至今的。
公元546年,正是東魏孝敬帝武定四年,高歡率兵討伐西魏,圍攻玉壁城50多天,損兵折將7萬多人,不能取勝,他氣恨交加,一下子病倒了,數日沒有露面。西魏人探知消息,乘機大造高歡已被西魏玉壁守將韋孝寬一箭射死了的謠言,還編了首歌謠,讓士兵到處唱。這首歌謠是:“高歡鼠子,親犯玉壁,劍弩一發,元兇自斃。高歡大老鼠,無故犯玉壁。弦響箭齊發,首惡命歸西。”
歌謠傳到高歡耳中,他怒火中燒,但他明白,大敵當前,這謠言到處擴散必定會動搖軍心,后果不堪設想。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就強打精神掙扎起床,親自去各營安撫將士,然后召集全體將領商議軍情。原來對謠言半信半疑的人們,見高歡露面了,并沒有死,懸著的心才算落了地。但是看到高歡這么瘦弱,又都憂慮重重。
唯有大司馬斛律金依舊昂首挺胸,雄赳赳地侍立身旁。高歡看著這位年逾六旬的猛將,想他跟隨自己征戰南北,如今已是兩鬢斑白,可依然是這樣氣宇軒昂,不禁感慨萬分。于是,高歡就對斛律金說:“我早就聽說將軍擅長歌唱,今日試歌一曲,如何?”顯然,高歡是希望用歌聲來振奮大家的精神。
斛律金領會了高歡的用意,毫不推托,輕拍幾案,用鮮卑語放聲高唱起平時他經常給大家唱的一首歌: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斛律金粗獷嘹亮的歌聲振動草木,響遏行云,在場的將領們被感染了,都不由自主地跟著唱了起來。一時間,高亢豪放的歌聲響徹了整個大廳,大家的心也隨著雄壯的旋律起伏跳動,精神為之大振。高歡及時抓住戰機,振奮軍心,指揮大軍順利地撤退回境,保存了軍隊的主力。
這首民歌雖然只有簡短的27個字,但是字里行間卻透露出濃濃的渾樸蒼茫的草原氣息,將一幅天地交融、廣闊無際、充滿生機的優美畫面展示在我們眼前。全詩語言質樸自然,富有感染力。尤其是最后一句“風吹草低見(xiàn)牛羊”,把陰山(內蒙古中部)下敕勒川水草豐盛、畜牧興旺的景致,描繪得淋漓盡致,生動而又含蓄,形象真切感人。后來,這首民歌被譯成漢語,才得以廣泛流傳開來。因為它主要描寫敕勒川一帶的風光,所以題目就叫《敕勒歌》。
《敕勒歌》是我國古代文學寶庫中“開放”在大草原的一朵“奇葩”,受到歷代人們的喜愛。時至今日,在談到南北朝文學史時,人們還一定要提到《敕勒歌》。
大詩人元好問讀了這首民歌后,在《論詩三十三首》中曾贊嘆曰:
慷慨歌謠絕不傳,
穹廬一曲本天然。
中州萬古英雄氣,
也到陰山敕勒川。
在評論這首“語言簡練而有味,全詩一氣貫注,音調渾壯”的民歌時,明代著名學者胡應麟云:“此歌成于信口,正在不能文者以無意發之,所以渾樸蒼莽,使當時文士為之,便欲雕繢滿眼。”曹道衡、沈玉成《南北朝文學史》也作了相近的評價:“語言渾樸自然,氣象蒼莽遼闊,如同畫家大筆揮灑,頃刻之間,便在筆底出現一幅粗線條的塞外風情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