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潔青 朱媛雯 周愛明 吳雄杰
浙江省天臺縣中醫院 浙江 天臺 317200
糖尿病足是指糖尿病患者足部組織營養障礙(潰瘍或壞疽)并伴有下肢神經或(和)血管病變的一種疾病,是糖尿病日久進行性發展的慢性并發癥,常合并感染,嚴重者可導致截肢和死亡,早期有效的治療能夠改善糖尿病足感染患者的預后[1],因此糖尿病足感染的治療重點在于預防病情發生,控制病情進展,延緩病情惡化,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中醫藥治療糖尿病足具有鮮明特色和一定優勢。近年來,本院應用中西醫結合內外合治法治療糖尿病足取得了較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
確診為糖尿病足感染的患者168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各84例。治療組患者男53例,女31例;年齡46~78歲,平均59.2±12.8歲;病程35~69天,平均46.2±8.5天。對照組患者男56例,女28例;年齡44~80歲,平均58.7±13.6歲;病程33~67天,平均45.3±9.4天。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診斷標準:西醫診斷標準參考《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2]和《糖尿病足中醫診療標準》[3]:①糖尿病患者合并肢端神經和血管病變;②糖尿病患者肢端壞疽,符合0~5級壞疽標準;③器械檢查肢端有缺血;④肢端潰瘍,創面分泌物細菌培養陽性;⑤Wagner分級屬于2~4級。中醫診斷標準參考《糖尿病足潰瘍中醫循證臨床實踐指南》[4],辨證為濕熱毒盛證。主癥:患者足部紅腫,足趾壞疽潰爛,創面膿腐稠厚、臭穢;次癥:發熱、煩躁、便秘、尿赤;舌脈:舌質紅、苔黃厚膩,脈滑數。
1.3 排除標準:①其他病變所致足部潰瘍感染者;②需手術治療者;③合并有心、腦、肝、腎或內分泌系統嚴重病變;④妊娠或哺乳期婦女;⑤對本次研究相關藥物過敏或有禁忌者。
2.1 對照組:給予西醫常規治療,包括創面清創換藥、敏感抗生素控制感染、胰島素控制血糖、改善循環、營養神經等。
2.2 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給予加味四妙勇安湯口服:金銀花、玄參各30g,連翹、當歸、炒白術各20g,黃柏、丹參、赤芍、雞內金、炒麥芽各15g,炙甘草10g。每日1劑,早晚分2次溫服。藥渣加水1500ml,煎煮后(約1200ml)放至42℃,浸洗創面,浸洗后創面外敷金黃散,后期外敷生肌玉紅膏。連續治療4周。
3.1 觀察指標:①主要臨床癥狀和體征。觀察兩組患者潰瘍面積大小、膿性滲出、肉芽組織形態等臨床癥狀、體征,記錄治療前后兩組患者潰瘍面積大小,根據膿液情況和肉芽組織形態記錄積分。肉芽組織形態:愈合記0分,淡紅色柔軟濕潤小顆粒狀肉芽記2分,鮮紅色水腫顆粒狀肉芽記4分,色澤不鮮顆粒大小不一狀肉芽記6分;膿液情況:無滲出記0分,血清樣滲出記2分,膿液稠厚記4分,膿液量多臭穢記6分。②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hs-CRP)、降鈣素原(PCT)、白介素-6(IL-6)水平測定分別在治療第1天和治療結束后清晨空腹采集靜脈血液標本,分離血清,采用免疫比濁法測定患者血清中hs-CRP水平,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檢測患者血清中PCT、IL-6水平。
3.2 臨床療效評價標準:參考《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并結合臨床擬定療效評價標準。痊愈:臨床癥狀完全消失或明顯減輕,潰瘍面愈合;顯效:臨床癥狀大部分消失,潰瘍面愈合超過原潰瘍面積2/3,無膿性滲出,肉芽新鮮;有效:臨床癥狀有一定改善,潰瘍面愈合超過原潰瘍面積1/3,有少量膿性滲出,肉芽新鮮或輕度水腫;無效: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潰瘍面無明顯愈合或擴大,有較多膿性滲出,無肉芽或肉芽不新鮮。總有效率=(痊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3.3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7.0軟件統計分析所得數據,一般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意義。
3.4 治療結果:分述如下。
3.4.1 兩組患者癥狀、體征比較:與治療前相比,兩組患者潰瘍面積均明顯縮小,肉芽組織形態和膿液情況積分均明顯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間對比,治療組患者的潰瘍面積愈合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肉芽組織形態和膿液情況改善均較對照組顯著,差異有統計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癥狀、體征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癥狀、體征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膿液情況(分)4.42±1.35 1.61±0.79*△4.53±1.72 2.47±1.21*組別治療組對照組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潰瘍面積(mm2)498.13±124.57 73.45± 23.86*△512.38±117.65 185.43±53.92*肉芽組織形態(分)5.61±1.62 1.89±0.56*△5.57±1.84 3.37±0.73*
3.4.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治療組臨床總有效率為95.2%,明顯高于對照組臨床總有效率84.5%,組間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3.4.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hs-CRP、PCT、IL-6水平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血清hs-CRP、PCT、IL-6水平均明顯下降(P<0.05);而治療組患者血清中上述因子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hs-CRP、PCT、IL-6比較(±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hs-CRP、PCT、IL-6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IL-6(ng/L)79.75±18.63 19.21± 8.47*△80.24±22.35 38.85±16.32*組別治療組對照組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hs-CPR(mg/L)49.65±12.87 15.17±6.34*△50.13±14.72 23.58±8.64*PCT(μg/L)5.34±2.41 0.87±0.42*△5.56±1.89 2.05±1.01*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見的嚴重并發癥之一,患者因下肢遠端神經和血管病變導致足部感染、潰瘍及深層組織破壞,嚴重者可導致截趾(肢)。糖尿病足病程較長,治療花費大,反復發作,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存質量,給患者及家人帶來了巨大的經濟負擔和精神壓力。
根據臨床表現,糖尿病足可歸屬中醫學“消渴病”繼發的“血痹”“脫疽”“筋疽”等范疇。在《靈樞·癰疽》有糖尿病足的相關描述:“發于足指,名曰脫疽,其狀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不衰,急斬之,不則死矣。”糖尿病足的基本病機為本虛標實之證,在感染期間以標實為主,多辨證為濕熱毒盛。據此,筆者采用加味四妙勇安湯予以治療。方中金銀花、連翹清熱解毒,黃柏清下焦濕熱,玄參清熱涼血,丹參、當歸、赤芍養血活血、散瘀消腫,炒白術健脾化濕,雞內金、炒麥芽健脾和胃,炙甘草清熱解毒、調和諸藥。全方共奏清熱利濕、解毒化瘀之效。本觀察中,患者內服與外洗結合,使藥物在整體和局部充分發揮作用。四妙勇安湯這一經典古方,在現代臨床中應用廣泛,報道顯示,四妙勇安湯對與糖尿病足癥狀相似的下肢靜脈功能不全有很好的改善作用[5]。
血清炎性因子hs-CRP、PCT、IL-6是臨床判斷感染情況的重要指標。CRP可調節免疫細胞功能,是反應患者炎性狀態的敏感指標。PCT是一種新的炎癥指標,廣泛應用于臨床感染性疾病的診斷,是細菌感染的早期標志物[6],血清PCT的水平越高,則糖尿病足感染的預后越差。IL-6是由炎細胞分泌的細胞因子,與各種炎性因子共同參與免疫反應,通過觀察其血清水平變化可以判斷炎癥反應的輕重[7]。本觀察結果顯示,治療組的癥狀體征改善情況、臨床療效、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下降程度均優于對照組。表明中西醫結合療法,在糖尿病足感染治療中能起到協同作用,臨床療效更為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