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怡清
實踐出真知。正如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版)所指出的,“學生的品德與社會性發展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因此,貼近生活的體驗與探究、問題解決、小組學習等成為新課程倡導的教學活動方式。而實踐可說是諸多教學活動方式的“雙翼”。借助社會調查等實踐性學習形式,通過“課前預熱”“課堂提升”“課后延伸”等環節,使教學活動觸及學生心靈,進而內化品德,外顯行為,才能達至知行統一,引領學生過有智慧、有道德的生活。
課前調查是品德課堂常用的教學活動方式。借助有效的課前調查,不僅可以拓寬學生的實踐生活,開闊學生視野,豐富學生感知,從而為課堂學習打下堅實基礎;更重要的是,課前社會調查本身就是“學習”:讓學生通過體驗調查過程,掌握認識社會的“方法”,才能真正學會自主探究和獨立思考,實現社會性發展。
以“購物有學問——價格的秘密”(教科版《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上冊)一課為例,本課對應課程標準的內容要求是學習選購商品的初步知識,能夠獨立地購買簡單物品,文明購物,具備初步的消費者自我保護意識。這一學習內容立足兒童逐漸擴展的生活領域,指向其社會性發展。其教學時空自然不能局限于課堂和學校,而是要引導學生走進社會生活去觀察、體驗與探究。
教師根據本班學情,請每8個同學組成一個購物調查小組,全班分成7組,分別對比較熟悉、關注的物品,包括文具、水果、日常用品、休閑食品,在課前開展價格調查。小學生的社會調查能力有限,教師必須對活動進行具體指導。結合學生的意愿,教師指導每個小組進行合理分工,每兩個人調查同一類商品,每個小組負責調查一類物品中3種以上商品的價格;由選出的組長事先做好布置分工,并繪制調查表格。最終,每個小組由一名家長帶隊,利用周末時間走進超市、商店或批發市場,記錄員記錄相關數據,之后,總結分析數據,將調查結果帶到課堂后再做小組交流、分享。以第二小組的調查展示為例:

批發市場 便民商店 超市 大商場某品牌中性筆 0.8元 1元 1.2元 1.5元某品牌方便面 2.5元 3元 3.5元 4元分析與比較 批發市場價錢最低,但要整條或整盒買,便民商店較便宜,大商場最貴。小結同一物品在不同購物場所價錢不一樣。通常批發市場、便民商店的東西比較便宜。因此,學會作比較是一個聰明的消費者必不可少的技能。購物的學問還真多,我們以后購物前要先做好選擇,為家庭節約開支。
通過課前社會調查,學生置身購物現場,對購物有了切實的感性認識,明白了價格是有變化的——購物場所不同,價格就可能不同。進而,通過自主探究、分析比較等,學生懂得了價格變化的秘密,才能購買到實惠的商品,成為聰明的消費者。
這樣的課前社會調查成為學生體驗與探究社會生活,提升生活能力的學習過程。同時,通過調查表繪制、小組分工、家長帶隊等,讓學生親歷體驗社會調查的基本步驟,從而學會自主開展社會調查等實踐活動。這一過程本身就是“體驗”學習,指向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和更好的社會性發展。
有效的社會調查是課堂學習的優質資源,能為課堂學習積累良好的知識、情感基礎。小學生開展社會調查時,出于好奇和好玩,往往容易停留在調查活動本身的樂趣上,而難以深刻領悟生活所蘊涵的道德意蘊。因此,在課前調查的基礎上,教師需要創設課堂體驗情境,引領學生回到生活“現場”,學會發現日常生活中的道德意義。
“我們的生活需要誰”(人教版三年級下冊)一課,旨在讓學生關心了解周圍不同行業的勞動者,感受并感激他們的勞動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便利,尊重并珍惜他們的勞動成果。這一目標的達成需要鼓勵學生通過觀察、訪問等方式,初步了解和認識身邊的勞動者。
課前,教師布置了調查訪問任務,請學生走近校園或社區的清潔工、保安、售貨員阿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交通警察、醫生、公交車司機等,或向家長咨詢,了解不同勞動者的工作。根據調查反饋結果,教師發現班級不少學生家庭都有訂牛奶的習慣,便設計了“我當牛奶工”的體驗活動。
師:咱們現在當一回送奶工,親自送牛奶感受一下。來,送奶工師傅們,拿起你們的“牛奶”,現在是凌晨4點,人們都還在熱睡中,我們送奶的時候腳步要輕,千萬不要打擾別人!
教師將42個學生分成7組,每組選一位同學去送“牛奶”(抱著書包當作“牛奶箱”)。學生提著“牛奶”,從教學樓一樓回到五樓教室,返回一次算送一次奶。
師:我們的體驗就到這里,請匯報你送了幾家?有什么感受?
生:我才送兩家就很累了,那么多樓梯,腿都酸了。
生(氣喘吁吁):我才送三家就累死了,口渴得不得了,想喝水。
師:看大家這么辛苦,而我們只送了兩、三家。課前,老師采訪了一位送奶工,他告訴一天要送100瓶牛奶。
……
即便知道正是有了送奶工,自己才能每天都能喝到新鮮的牛奶。但是,學生對此習以為常,熟視無睹,很難體會其勞動的艱辛,難以產生感激和尊重等情感。通過課堂體驗,學生對其勞動有了深切的感受,從而開始去思考“我們的生活都有誰”,進而感悟到我們的生活“需要”諸如送奶工等平凡的勞動者。如此,他們才能真正學會關心、感激、尊重身邊的勞動者。
作為一門具有鮮明的實踐性與開放性的課程,品德課程強調課堂要向學校、家庭和社會擴展,讓兒童在體驗、探究和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質,實現社會性發展。社會調查的價值不僅限于課堂教學資源的準備,還可以作為課后延伸實踐活動,引領兒童走進廣闊的社會生活,踐行道德認知,自主創生美好生活,實現更好的成長。
“課堂小天地,天地大課堂。”當前,中小學普遍開展的研學旅行可說是一門走在路上的課程。我們嘗試借助研學的“便車”,讓品德課堂延伸至更為廣闊的生活世界?!坝腥さ募亦l風情”(教科版三年級上冊)這一單元旨在“了解家鄉的民風、民俗,體會其對人們生活的影響”。讓孩子們了解家鄉的民風民俗,感受家鄉的變化,進而產生熱愛家鄉,珍視祖國歷史與文化的情感,這不僅需要課堂學習的積累,更需要兒童的親歷體驗與認同。
為此,在完成單元學習后,我們依托社會調查這一活動方式,設計了“家鄉民風民俗”研學之旅主題活動。有了日常課堂學習前開展社會調查的方法積累,學生在出發前便通過網上搜集、查閱資料、交流訪問等方式,了解此次研學目的地——泉州晉江五店市傳統街區的地理環境和風土人情。由此提出了許多問題:“五店市”起名的由來?“出磚入石”的砌墻方式的緣由?那“狀元”的匾額屬誰家?五店市里那幾大家廟的故事?
帶著這些探究問題,孩子們走進了五店市這一隱藏于鬧市中的一處“凈土”——閩南風格的建筑,出磚入石的古厝、充滿南洋風格的番仔樓、雕花著色的檐角、青石板鋪成的悠長小巷、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向師生昭示著閩南傳統文化、民俗之美。孩子們游走歷史間、嬉賞彩花燈,感受五店市閩南特色文化意蘊,由衷感嘆家鄉泉州的人杰地靈、物產豐美。
這樣的品德課后“研學”實踐活動,激發了學生“回到生活”,主動探究與發現更加廣闊的生活世界的熱情。在與生活世界的互動中,孩子們感受著美好生活,不斷豐厚情感,這必將引領兒童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