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謝青夏
五色糯米飯,是廣西三月三最吸引人之一的傳統美食。但說起同樣美味的五彩(色)旱藕粉,很多人也許還很陌生,但是在第十二屆中國東盟博覽會、第十三屆廣西名特優農產品交易會、2017廣西農業項目投資合作對接洽談會等會上,五彩旱藕粉的美味,已經深深吸引住了很多美食家的胃。讓很多人感到驚訝不已的是,把旱藕粉研發成“五彩”,并推上市場大獲成功的人,竟然是一位小學畢業的山村女性。
農瑞玲,出生在崇左市天等縣進結鎮的一個小山村,家里除了父母,還有三個哥哥一個姐姐,小時候的家境用她自己的話來描述是:由于貧窮,家里只有她讀到了小學畢業,她“是家里最有文化的人”!
小學畢業后,父母實在沒錢支持她繼續讀初中了,很快她成為了外出打工大軍的一員。貧窮的壓力,激發起了農瑞玲強烈的創業欲望,18歲時,她懷揣著在深圳打工2年賺來的2000多塊錢,回到進結鎮上開了一間零售商店,開始學著做零售生意。
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農瑞玲發現了滿地的賺錢的機會。“以前冰棍都很少,一根冰棍能賣1毛錢,我就學著做冰棍賣,最高峰一天能賣上千根冰棍。有了點錢后,我又開始跟人學做餅干和月餅賣。”經過幾年的打拼,農瑞玲手頭終于有了一些錢,不過最大的收獲是,感覺自己學到了不少東西,長了不少的見識,眼前的視野開闊亮堂了。
做零售,農瑞玲經常要到南寧進貨,由于當時交通不便,進貨來回需要2天時間,每次她都要在南寧火車站一帶住旅館,那時候住一個晚上要花30多元。“做旅館真賺錢啊,客人住一個晚上就要30多元,干脆來南寧開旅館算了。”2001年,農瑞玲來到南寧,開起了旅館,那時候南寧的賓館還比較少,市場空間大,加上她的一股子拼勁,賓館在她手中竟然一家接著一家的在南寧市區里鋪開來。后來,她還拉來家里的親朋好友一起組成一個創業團隊,最多的時候,他們團隊在南寧開了40多家賓館,形成了旅館業的“天等現象”。
農瑞玲(中)與公司的生產、銷售骨干。
但漸漸地,農瑞玲困惑了。隨著賓館越開越多,經營規模越來越大,自己掌控起來越來越吃力,加上競爭越來越大,盈利在不斷下滑。她開始思索起來:以自己的小學文化知識底子,在一個陌生而現代化的大都市環境里,繼續經營如此一個龐大的賓館實體,是不是合適自己呢?那么還有什么事業更適合自己?就在這段苦苦思索的日子里,一種食品的清香氣息讓她開了竅,繼續前進的方向一下子豁然開朗起來。這股清香的味道就是旱藕粉!旱藕粉是小時候大人們常做的一種傳統美食,但一般都只限于過年過節時才能手工做一點,吃上一頓令人唇齒留香,能讓她回憶好久。如果回到老家,把自己家鄉的旱藕粉推向市場,既能讓外面的人分享自己家鄉的美食,也不失為一條創業之路,她終于找到了自己再創業的新方向。
2015年冬,農瑞玲回鄉蓋起了廠房,開始收購旱藕加工旱藕粉。剛開始就是純手工共制作,那藕粉老拉不長,不是太厚,就是太薄,不均勻,容易斷。為了把粉做好,農瑞玲先是去了區內率先做旱藕粉產品規模加工的馬山、都安考察,發現那里的旱藕粉加工和她老家一樣,基本都是手工生產,在家里的廚房就可以做旱藕粉,口感確實不錯,但產出量較低,而且品質參差不齊,關鍵是由于受原材料、天氣等因素的制約,只能季節性生產,無法全年開工。后來她轉到了貴州考察學習,發現那里的旱藕粉實現了全自動化生產線生產,全無了天氣、原材料等的制約,而且產出的旱藕粉也能夠達到手工做的口感。
經過一段時間的考察學習,農瑞玲從南寧回到了自己的家鄉,很快就拉起了一干人馬,創辦起了天等縣進結鎮旱藕粉廠,她親自擔任總經理,紅紅火火地干了起來。但干不了多久,問題又來了。這次不是問題找上門來,而是她主動找到了問題。她想,目前區內外旱藕粉的加工企業很多,雖說經過自己的努力,自己的產品也有一定的特點,但總歸與其他企業的產品相比,沒有太大的優勢。如何研發出我有他無的“當家”產品,搶到市場的制高點,占據更大的市場呢?這次點亮她思想火花的是她的閨蜜們。她有一幫同是四五十歲年齡段的好姐妹,平時在一起談論最多的就是養生話題,她發現具有養生成分的產品都備受這些姐妹們喜愛。于是她想,我的旱藕粉要是也可以具備養生成分,讓大家吃得好的同時還能吃得健康,這不就和時下最流行的時尚合拍了嗎?與此同時她又聯想到,我們廣西的三月三五色糯米飯獨具特色,廣受歡迎,自己老家的植物資源豐富,要是我們的旱藕粉也像五色糯米飯那樣,利用天然植物顏料做成五彩旱藕粉,我的產品豈不就有了“當家小生”了。
說干就干,農瑞玲開始琢磨研發五彩旱藕粉產品,她帶著她的團隊到山上采摘艾草、黃姜、紅桃k、紫蕃藤等植物回來,他們嘗試用這些平時大家常用的藥食兩用的植物制作顏料汁液,與旱藕粉配制,制作五彩養生旱藕粉,經過半年多時間的嘗試和努力,終于做出了滿意的五彩旱藕粉。
在制作五彩旱藕粉的過程中,每一種藕粉的成功制作,農瑞玲都經歷過了無數次的試驗和失敗才最終成功。“比如黃姜,我們剛開始的時候做了5~6批,每批都用了50公斤藕粉,有時候我們覺得同樣分量的黃姜和藕粉做出來的黃姜旱藕粉很黃,顏色很漂亮,味道很香。但是有時候又發現做出來的藕粉顏色很淡,香味不足。”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農瑞玲就想起去請教村里的老人,老人說,黃姜是分公母的,公的黃姜,個頭大,但是顏色淡,而且姜的香味也淡。母黃姜顏色很黃,香味很足,但是個頭小。按照老人的提示,農瑞玲就專門到山上尋找母黃姜來做顏料,后來做出來的藕粉果然是顏色金黃,很漂亮很香。
紫藩藤是壯鄉人特別喜歡的一種顏料植物,其具有祛風除濕;活血止痛;健脾消疳等作用。而在試驗制作紫藩藤旱藕粉的時候,農瑞玲和她的團隊則遇到了不一樣的問題,她們發現紫藩藤拿來泡水,其紫色很淡,出不來。村里老人說,紫藩藤洗干凈后要先下鍋炒,炒到葉子蔫了之后,再放開水浸泡,這樣其顏色才能完全出得來。農瑞玲按照老人的經驗,回來試驗,果然逐漸做出了艷麗的紫色旱藕粉。
“做五彩旱藕粉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植物顏料與藕粉之間的攪拌時間要掌握好。”農瑞玲對此深有體會,攪拌的時間不夠長,植物顏料跟旱藕淀粉就很難兼容,顏色分層不融合,一不攪拌,顏色就自然分開了,做出來的產品顏色不均勻,有些剛開始生產出來的時候顏色很漂亮,曬干了之后又沒有顏色了,她們從最初的攪拌20分鐘,一直不停的調試時間,最后發現,要做出顏色漂亮的彩色旱藕粉攪拌時間起碼要長達60分鐘。除了自己不斷地琢磨研究外,農瑞玲還四處多方請教,甚至跑去請教了廣西農科院的教授。就這樣,他們經過半年多內外結合發力研發,一點一點地積累了經驗,經歷過無數次失敗,終于研發成功了五彩旱藕粉。
創業的艱辛令農瑞玲十分感慨,如今回想起自己的創業經歷,她有這樣一個深刻的體會:創業會碰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只要拿出“天等人不等天”的精神,所有問題都是暫時的,都是可以克服的。
他們的五彩旱藕粉推向市場后,立刻獲得了消費者的強烈反響,客戶紛紛反饋說他們的五彩旱藕粉色彩奪人眼球,耐煮不爛,煮完炒完還是完整一條,吃起來有一種爽脆的感覺,既有旱藕本身特有的味道,也伴有艾草、黃姜等等植物的余香,具有其他粉絲不一樣的奇妙口感。目前該產品在崇左、南寧等附近市縣有代理商,還銷往北京、廣州、福建等地,已簽下不少長期客戶。
顏值不一般的五色旱藕粉。
旱藕粉產品生產和銷售的成功,尤其是五彩旱藕粉的研發,證明了農瑞玲當年回鄉創業的抉擇是十分正確的,除了自己收獲了財富,也實現了她的初心愿景:把家鄉傳統的美食產業化推向市場,讓更多的人分享。更令她欣慰的是,她的企業激活了家鄉旱藕的種植,形成了一個充滿生機的產業鏈,家鄉的許多父老鄉親們在這個產業里得到了滿滿的獲得感,特別是不少的貧困戶靠種植旱藕脫了貧,富了起來。目前有幾十戶農戶成為了她企業的種植戶,有些種植規模上百畝,最少的也有幾畝。天等縣馱堪鎮太平村一位姓張大伯,2017年種了5畝旱藕,一共收了16600元,純利差不多1萬塊,他過去種玉米每畝只有幾百塊收入,而人工護理比旱藕多,現在種旱藕每畝有3000多元的收入,他十分的滿意,2018繼續擴大了種植面積;進結鎮民元村農民許增新,2 017年種植了80多畝,收入21萬多,除去成本,利潤約15萬左右;進結鎮東街貧困戶馮彩精2017年種了2畝多地,收入7000多塊,扣除成本有5000多塊錢利潤,光這一項他們家已經達到脫貧的標準線了。
崇左市、天等縣政府對農瑞玲的企業給予了極大的重視和扶持,把五彩旱藕粉列入該縣重要土特產大力推廣,最近還幫助他們擴建新廠房擴大產能,預計年底可投產,建成后的新廠月產能可達150噸左右。
有了當地政府和家鄉父老鄉親的支持,更堅定了農瑞玲回鄉創業,改變家鄉貧窮面貌的決心。她計劃下一步將進行一次產品升級,研發旱藕粉方便即食產品,屆時消費者直接用開水沖泡,加入調味包拌入調料就可以吃了。同時除了旱藕粉之外,她還著手開發出了五色糯米飯、旱藕膳食纖維營養粉、紅豆薏米粗糧營養粉等系列新產品,不斷豐富企業的產品。農瑞玲產品開發的理念非常純樸:把鄉村的傳統美食變身商品,帶給城里曾經的農村人,他們是吃著這些傳統美食長大,如今到了城市,很難有機會吃到,農瑞玲幫助他們滿足吃到這些小時候吃過的美食心愿,一解鄉愁。
渾身沾滿鄉土氣息的經營思維和理念的產品,往往會獲得消費者的深情擁抱,市場豐厚的回報!而農瑞玲用自己的雙手打造了五彩旱藕粉外,也同時創造出了自己多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