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沙龍》雜志網站6月22日文章,原題:中國,敵人還是競爭對手 中國是美國的競爭對手還是敵人?這是個很關鍵的差別,也是我們這個時代最重要的地緣政治問題。在這個以高科技知識為基礎的世界,競爭對手是個積極因素,能迫使一個公司或國家提升能力。但在特朗普推特非黑即白的世界中,競爭者很容易被解讀為預示著危險的敵人——當美國需要一個敵人、當經濟增速放緩、當選舉即將到來時,尤其如此。
中國并非蘇聯或納粹德國那樣的意識形態敵人。從歷史上看,中國也從未入侵過別國領土。此外,冷戰期間,美蘇之間沒生意往來。而如今的中國不僅全面融入全球貿易體系,且與美國在經濟上深度交織。任何人都無法忽視中國人民和政府在令人矚目的經濟增長中發揮的作用,短短40年間,中國從全球最貧窮的國家之一變成最富有的國家之一。
誠然,這一增長得到美國幫助。美國保護中國的海上航線,確保石油流向中國,產品能從中國運出,讓中國不用付出外部防務成本。最重要的是,美國自身便是中國廉價產品的市場。但美國這么做并非沒有私心,起初旨在制衡蘇聯。此外,經濟繁榮將讓一個國家邁進民主時代的理論在華盛頓很流行。
當代中國是由威權政府管理的重商主義國家。但我們要知道,中國的財富并非異常現象,歐洲探險時代開始之前的數千年里,中國一直是全球最富有國家。從整體看,如今的中國依然很富有。
近年來,中國還是美國經濟增長的推動力。沒錯,數百萬低收入崗位流入中國。但這一趨勢10年前就停止了。今天的現實是,美國消費者能以80美元買到牛仔褲,若放在美國生產,價格可能達340美元。美國人還能以較低價格買到跑鞋、蘋果手機、電視機……這極大降低了美國國內通脹,為美國消費者節省了不少錢。
對于竊取知識產權,美國有多種辦法應對,比如可以訴諸法庭和世貿組織。問題是,把中國視為競爭者還是敵人。若視中國為競爭對手,美國應時刻提高自己,增加研發投資,為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資金并投資教育。但若我們錯誤地管理對華關系,將中國視為敵人而非競爭者,一場全方位冷戰將注定開啟。▲
(作者愛德華·戈德伯格,伊文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