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木
德國巴伐利亞州小城迪特福特政府,前不久正式將該地一條路命名為“氣功路”,而德國第五大城市、黑森州的法蘭克福也準備用“廣州路”來命名一條街道。《環球時報》記者最近在德國各地采訪,發現“中國元素”越來越多。“現在如果一座德國城市沒有‘中國元素,那它就是跟不上時代的步伐。”柏林中國問題專家斯托爾克說。
被稱為“漢人的堡”的漢堡是活用“中國元素”的德國城市之一。早在100年前,漢堡的圣保利區就出現過“唐人街”的雛形,但納粹政權上臺后消失了。如今,漢堡自2004年起舉辦兩年一度的中歐峰會,2006年又開始舉辦“中國時代節”,還打造中國園林、華人公墓、中資港口區等。“親近中國”讓城市得到回報,漢堡港1/3的集裝箱來自中國,中企多達600多家。
“漢堡經驗”很快被有“日本城”之稱的杜塞爾多夫吸收——舉辦一年一度的“龍舞杜塞爾多夫”中國節,并舉辦中國經濟論壇。華為、中興等企業也把在德國或歐洲的總部設在這里。之后,“中國節”或“中國日”在科隆、杜伊斯堡、諾伊斯等城市紛紛出現。難怪漢堡營銷局媒體負責人諾曼向《環球時報》記者抱怨說,漢堡的優勢正在被蠶食。
這兩年,最熱的中國元素當屬——“一帶一路”。像魯爾區轉型城市杜伊斯堡,記者10年前去過這座城市,當時的印象是“臟、亂、差”,如今感受到它充滿生機。發生這一改變,當地市政認為應歸因于“中國”。
杜伊斯堡是歐洲最大的內陸港,它正迅速成為“一帶一路”的歐洲中心物流樞紐。目前中歐班列每周有約35-40趟往返于杜伊斯堡港和中國的十余個城市之間。“我們是位于德國的一座‘中國城。”杜伊斯堡市長林克自豪地說。值得一提的是,該市也是第一個設立中國專員的德國城市。
類似例子很多。“馬克思的故鄉”特里爾因中國贈送的馬克思雕像,如今中國游客大增;奧迪總部所在地英戈爾施塔特建立“巴伐利亞中國中心”,幫助中企落戶當地;德國西南部的萊茵蘭—普法爾茨州山區有一個“中國村”……記者還發現,德國較大的城市幾乎都開設了中文網站,許多地區在中國開通官方微博。不少城市的社區學院和中小學設立了中文課程。
德國中國問題專家斯托爾克認為,以前德國也有“日本熱”和“韓國熱”,但相比之下,“中國熱”顯然更廣泛、深入,而且是自覺性的。“中國元素”可以吸引中國游客和中國投資,也是城市多元化和國際化的象征。▲
環球時報2019-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