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韓國、英國、日本特約記者 夏雪 穆積山 孫秀萍 本報記者 邢曉婧 張雪婷 ●彭澤鋒
期末考試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讓很多學生苦惱的不僅是考前復習,更是考試后的成績大排名。近日在網絡上出現一個熱點話題——從小學到大學,很多人都經歷過“成績放榜”。不少人認為,成績放榜是對學生的一種惡性刺激,“這應該是屬于個人隱私”;也有人認為,這保證了成績的公開透明,同時也是對學生的一個激勵。實際上,不少國外教育系統也因是否應該公開成績產生爭議,很多學校用另類的方式讓學生明白自己目前的排位。有教育專家認為,成績放榜在學生成長的不同階段有不同意義。
韓國:成績是一種隱私
在韓國,一般學校不會擅自對外公開學生考試成績和排名。依據《學生人權條例》,學校應對成績、排名等學生個人信息進行保護,不得以任何形式對外公布。2010年,韓國京畿道教育廳首次開始實施這一條例。目前,首爾、光州、全羅北道等地區的教育部門紛紛跟進制定了類似規定。
今年6月初,首爾一所高中對外公布了期中考試全校前60名的學生名單和成績,引發學生和家長的強烈不滿。有家長抗議,難道不在排名里的就不是這個學校的學生嗎?每名學生都有優點和才藝,學校卻只單一化以成績來評價。首爾市教育局有關人員表示,該校行為違反了《首爾市學生人權條例》,將立即采取措施督促該校進行整改。
雖然受條例約束不能公開成績,但韓國學校會根據成績來對學生進行分層管理,類似于中國的“重點班”,但會更細致地分類到每個科目。比如,很多韓國高中會根據學生的數學、英語等某一學科成績,分為兩三個教學進度不同的班級單獨授課。為減少學生的心理負擔,學校安排只有在幾門主要學科上課時分班,其他時間還是在原班級上課。
英國:與家長私下討論
英國“高考”是全國每年都會關心的話題之一。每到8月,英國會公布中學會考(GCSE)和大學入學考試(A-level)成績。在英格蘭地區,政府教育部門會匯總約4000所中學的成績,公布沒有達到學生合格比例目標的中學。
但具體到每個學生的成績,看重隱私的英國人認為是不應該相互打聽的。外界能看到放榜當天的電視直播,一些愿在鏡頭前曬出成績單的孩子談對考試結果的看法。多數英國人,尤其是家中有考生的家庭會關注這些報道,但他們和學校都不會輕易對外界說身邊孩子的考試情況。在考試結束后,英國中學會安排考生和家長與學校老師見面溝通,單獨討論考試結果,但不會公布班級成績排名。
日本:發榜時只能看到考號
日本的“高考”發榜季是早春,各大名校前擠滿了家長、學生和記者。像東京大學等頂尖大學的發榜鏡頭,幾乎每年都會登上電視。這些大學在門前會架滿密密麻麻的名單,寫上被錄取的考生考號。雖然公布的并非真實姓名,但也有一些學生認為會造成心理壓力。已經大學畢業的秋子對《環球時報》記者回憶起自己考大學時的情況說:“有時候和同學在一個考場,周圍人的考號都知道,最后還是會知道誰沒被錄取。”
日本的私塾(升學補習班或預備校)在成績放榜方面顯得更加“殘酷”。私塾因獨立經營,為提高知名度爭取更多學生,所以常采取實名公布制。每年私塾都會實名公布考生的升學結果,直接把排行榜張貼在走廊甚至大門外等公眾能看到的地方。有些排行榜僅寫姓名,有些甚至會附上考生照片。
除公開放榜外,也有一些教師會在考后發答卷的時候,在課堂上按成績順序發布。畢業于早稻田大學的江同學對《環球時報》記者說,考后聽老師點名拿答卷,如果自己遲遲沒被叫到,心慌是肯定的。“雖然沒有公開具體成績,但是這樣讓我們有很大心理壓力。”
美國:排名決定成績
在許多人眼中,重視素質教育的美國初高中不會用成績來增加學生壓力。但在美國圣迭戈一所高中擔任數學老師的戈登表示,自己每學期會給學生布置超過20次考試,同時“技術性”揭露成績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學習情況。戈登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美國教師不會直接在班上公布成績,這違反學生隱私保護條例,但大部分教師會公布班級整體表現,如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每個分段有多少人等,甚至每個小節作業都會有相關數據。“良性且具有保護性的競爭對高中生十分必要,畢竟他們很快將在申請大學時面臨殘酷的競爭,這樣技術性地公布成績的方式通常讓班級整體表現越來越好。”
進入美國大學后,很多人會迎來新的成績煩惱。不少課程會采用“正態分布”,而不是“絕對分數”的方式決定成績。換言之,學生的最終成績并不是試卷上答了多少分就是多少,而要看在班里的排名。“參加這種課程的學生心理壓力非常大,即使在測驗中獲得90分,如果同學分數都很高,可能只是個B甚至C。”在密歇根州立大學就讀的李同學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這類課程對學生來說幾乎沒有太多隱私可言,大家都處在相互競爭的狀態。“教授為了方便拉開成績分布,通常會將考試做得非常難。”
放榜在不同階段意義不同
針對成績是否應該公開放榜,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發展與改革研究所所長吳霓認為應分為“義務教育階段”和“非義務教育階段”兩部分進行討論。他在23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稱,在義務教育階段,主要強調學生在基礎知識、基本能力和方法、素質發展等方面的發展情況,成績只是其中一方面。對于這一階段的學生來說,“公開放榜”可能給他們一個“好中差”的心理暗示,不利于身心健康發展。
“對于非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如高中以上,公開成績榜會帶來‘群體效應,一定程度上起到激勵作用。”吳霓告訴記者,高中生面臨高考升學,掌握成績的整體情況對于報考志愿以及激發學習動力會產生促進作用。
吳霓認為,學校的評價體系應該多元化,在學業之外,學生的動手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興趣愛好等方面都是諸多衡量標準之一。這樣一來,即便“公開放榜”也不會給學生造成太大壓力。吳霓表示,學校也可以采取與學生私談、給出分數范圍等做法,由老師引導學生下一階段的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