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丙辰
王女士患有膝關節退變,用藥時疼痛會減輕,但停藥后疼痛又發作。王女士輾轉來到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院康復醫學科求診,我接診后,讓王女士做了個下蹲動作,結果發現她根本就不能下蹲。隨后,我當場指導她做系統髖關節訓練,再讓王女士做下蹲動作,她不僅能夠蹲下站起,而且走路也明顯輕松了許多。我囑咐王女士回家后要堅持髖關節訓練,3周后她的膝關節疼痛就無影無蹤了。
實際上,王女士的病就是我們常說的膝關節炎。雖然不是很嚴重的病,但是痛起來還真要命。病情較輕者,只是在勞累后,或上下樓梯,或天陰下雨的時候,都會出現膝關節酸脹不適或輕度疼痛;病情嚴重者,只要活動膝關節就會鉆心般痛,影響睡眠,甚至影響心情,產生焦慮和憂郁,久而久之還會出現膝關節嚴重畸形、僵硬,導致上廁所、走路、洗澡等基本日常活動產生困難。因此,對于該病的康復訓練,顯得非常重要。
膝關節炎主要是由于年齡增長、肥胖、勞損、創傷、關節先天性異常、關節畸形等諸多因素引起的關節軟骨退化損傷、邊緣骨質增生、軟骨下骨損壞和反應性骨硬化所致的疾病,臨床主要癥狀為緩慢發展的關節疼痛、壓痛、僵硬、關節腫痛、活動受限和關節畸形等。膝關節疼痛和發僵,往往早晨起床時較明顯,活動后稍有減輕,活動多時又會加重,休息后癥狀又會緩解。膝骨關節炎發展到后期,不僅疼痛持續,關節活動明顯受限,股四頭肌萎縮,關節積液,甚至還會出現畸形和關節內游離體。
目前膝關節的主要治療方法是減少關節的負重,避免過度的大幅度活動,以防止軟骨進一步磨損,延緩病變的進程。對于肥胖患者建議減輕體重,減少關節的負荷;下肢關節有病變時可用拐杖或手杖,以求減輕關節的負擔;必要時可使用夾板、支具及手杖等,對控制急性期癥狀有所幫助。理療(如短波、中頻、激光等)及適當的鍛煉可保持關節的活動范圍。消炎鎮痛藥物可減輕或控制癥狀,但應在評估患者的心血管和胃腸道風險后慎重使用,且不宜長期服用。軟骨保護劑如硫酸氨基葡萄糖具有緩解癥狀和改善功能的作用。對晚期病例,在全身情況耐受手術的情況下,可行人工關節置換術;我國專家獨創的腓骨截斷術,以平衡膝關節受力來治療膝骨關節炎,也取得了不錯的療效。
不要以為只有休息不活動,才能保護好患病的膝關節。患有膝關節炎的人,既要避免膝關節過度疲勞,又要進行適當的功能鍛煉,以增加膝關節的穩定性,防止腿部肌肉萎縮,同時可緩解關節疼痛,防止病情進展。
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運動療法經濟、高效,是治療膝骨關節炎的基礎療法。美國骨科協會制定的《膝關節骨關節炎循證醫學指南(第二版)》中“強烈推薦”的治療方案只有2項,分別為“對于癥狀性膝關節骨關節炎患者,推薦參與自我管理項目,包括力量訓練、低強度有氧運動、神經肌肉訓練和適度的體力活動”和“對于癥狀性膝關節骨關節炎患者,推薦口服或局部使用非常甾體抗炎藥或曲馬多”。美國骨科學會專家通過系統分析還發現,運動療法治療膝關節炎、緩解疼痛的療效不亞于任何止痛藥物。
據研究,對于膝骨關節炎患者,游泳和散步是較好的運動,既不增加膝關節的負擔,又能讓膝關節四周的肌肉和韌帶得到鍛煉。其次,仰臥位在床上模仿蹬自行車,同樣是很好的運動方法。
雖然醫生大力推薦運動療法,但目前膝骨關節炎患者的運動參與率并不高,主要原因是運動訓練時,常會出現膝關節疼痛加重現象。我們的研究團隊在執行臨床研究中發現,股四頭肌訓練的前2周,半數以上患者會出現膝關節疼痛及不適,嚴重影響患者訓練的信心從而放棄運動治療。在總結國外經驗的基礎上,我們的研究團隊在國內率先提出訓練髖關節以治療膝關節骨關節炎的理念,并將其應用于臨床,取得了良好療效。比如鍛煉髖關節外展肌,可以取坐位,上體正直,屈髖屈膝90°,小腿自然下垂于床外,將無彈性皮筋系成一個圈,套在雙膝關節處,向外用力牽拉皮筋完成分腿的動作。如沒有皮筋也可以模擬抗阻狀態練習,至最用力處保持一定時間或完成動作為1次,1~10次為1組。
之所以選擇訓練髖關節,是因為大部分髖關節周圍肌肉并不跨越膝關節,訓練過程中不會增加膝關節的受力,有助于避免訓練中誘發疼痛加重。當然,提出這一理論,我們也是基于了大量的既往研究成果——比如,兩項系統評價分析認為,髖關節外展肌訓練治療髕股關節炎的療效優于傳統股四頭肌訓練;一項歷時18個月的縱向研究發現,髖關節外展肌有保護同側膝關節內側間室的作用,髖關節外展力矩每增加1單位,將降低膝關節內側間室骨關節炎進展的危險性;另外,西方國家有學者的研究還發現,髖關節外展肌訓練可有效改善膝骨關節炎癥狀;還有西方國家學者通過研究發現,同時訓練髖關節外展及內收肌治療膝骨關節炎療效最佳。
基于前人的研究,我們的團隊也曾探索性應用生物力學模擬分析AnyBody軟件進行了分析,發現臀中肌肌力降低50%將會明顯增加膝關節面壓力;通過訓練髖關節外展肌,可有效緩解膝關節疼痛癥狀,而且即時效果十分明顯。目前,我們的研究團隊正在積極地研發相關專利設備,以造福更多膝關節疼痛病患。
膝關節炎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應當注意:
1.減肥。盡量避免超重,防止加重膝關節的負擔。
2.走路和工作、學習注意姿勢,盡可能減少膝關節受力。例如要避免長時間下蹲,因為下蹲時膝關節的負重是自身重量的3~6倍,工作時需要下蹲(如汽車修理工、翻砂工)最好坐小板凳;如果一定要長時間坐著和站著,也要經常變換姿勢,防止膝關節固定一種姿勢過久、用力過大。走遠路時要穿厚底而有彈性的軟底鞋,以減少膝關節所受的沖擊力,避免膝關節損傷。
3.參加體育鍛煉時要做好熱身活動。輕緩地舒展膝關節,讓膝關節充分展開以后再參加運動。練壓腿時,不要把腿抬得過猛、過高,防止膝關節過度牽拉。練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等時,下蹲也不要太低,可采用足尖略內扣的方法進行訓練,以防膝關節負擔過重。
4.騎自行車訓練時,要調好車座位置。車座高度以兩腳蹬在腳蹬上、兩腿能伸直或稍微彎曲為宜,車座過高、過低,對膝關節都會造成損傷。
5.寒冷天氣要注意防寒保暖。天氣寒冷會使血管收縮,血液循環變差,往往使疼痛加重,建議戴上護膝,保暖的同時也可以增加膝關節的穩定性。
6.飲食方面,應多吃含蛋白質、鈣質、膠原蛋白和異黃酮的食物。如奶制品、豆制品、雞蛋、魚蝦、海帶、黑木耳、雞爪、豬蹄、羊腿、牛蹄筋等,既能補充蛋白質、鈣質,防止骨質疏松,又能促進軟骨生長及關節的潤滑液分泌,還能補充雌激素,使骨骼、關節更好地進行鈣質的代謝,減輕骨關節炎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