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文萍
【摘要】特朗普政府挑起對華貿易摩擦的表面理由是所謂的中美貿易不平衡,實則為打擊中國制造業的發展以及遏制中國崛起。但美國挑起貿易摩擦根本無從達到其目標,到頭來恐怕是損人不利己,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中國經濟大海般的底蘊在于其巨大的市場規模以及龐大的需求量、不斷深化的改革開放所帶來的發展紅利,以及“一帶一路”倡議推進以來不斷走深走實和持續擴大的對外經濟合作朋友圈。因此,中國有信心、有底氣打破美國此次的貿易封鎖。
【關鍵詞】貿易摩擦 中國崛起 技術進步
【中圖分類號】D82 【文獻標識碼】A

自2018年2月以來,由特朗普政府單邊貿易保護主義政策而引發的貿易摩擦已經波及中國、歐盟、加拿大、墨西哥、日本和印度等多個國家及地區。不斷“變臉”的美方在提出新的談判要價未果時立刻對中國揮舞關稅大棒,同時,美商務部還將華為及其70個關聯企業列入美方“實體清單”,禁止華為在未經美國批準的情況下從美國企業獲得元器件和相關技術。
特朗普政府挑起貿易摩擦的表面理由是所謂的中美貿易不平衡,即美方認為逆差過大,想借助提高中國商品進入美國的關稅來迫使中國進一步開放市場并大量采購美國產品以平衡貿易,減少直至消滅逆差。中層原因則是擔心中國在制造業取得競爭優勢,故以貿易為手段打壓中國的制造業,對華為等中國高新企業的限制和打壓,以及美國總統特朗普不久前提出的“美國必須要贏得5G競爭”的倡議,已讓美國挑起貿易摩擦的動機昭然若揭。從深層原因看,則是要遏制中國崛起,保住其超霸地位。40多年來中國經濟發展迅速,已經直追美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而美方則將自身發展遭遇的一些困境歸咎于中國的崛起,甚至認為中國近年來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就是旨在沖擊美國全球霸權的一種地緣政治擴張主義。2019年4月29日,美國國務院政策規劃事務主任基倫·斯金納發言指出,當前的中美爭端,“是一場與一種完全不同的文明和不同的意識形態的斗爭,這是美國以前從未經歷過的”。這一所謂中美不同“文明之爭”大致反映的就是美方這一“憂慮”。
然而,姑且不論美方的上述“憂慮”是否是美方自己想得太多以致患了“杯弓蛇影”癥,即使是發動貿易戰也根本無從達到美方的上述三個目標,到頭來恐怕是賠了夫人又折兵,損人不利己,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從貿易平衡方面看,美國一向是貿易逆差大國。主要原因并不是美國一直施行低關稅、敞開國門讓外國商品占領了美國市場,而是美國人自身長期養成的儲蓄不足和超前消費習慣。2008年從華爾街首先爆發的金融危機就是由于美國金融機構無限制給毫無償還能力的低薪甚至無業家庭發放房貸而引發的。沒有工作、沒有收入也要高消費和住大房子,正是這樣的“超強消費能力”使得美國市場成為全世界產品趨之若鶩的地方。特朗普政府劍走偏鋒,不從國內問題找解決藥方,而是用增加對多國的關稅來解決美國長期面臨的貿易逆差問題,這如同得了心臟病卻吃胃疼藥一樣,效果是適得其反的。
實際情況是,自美國兩年前挑起貿易摩擦以來,美國2018年的全年貿易逆差不僅沒減少,而且還在持續增多。據美國商務部經濟分析局(BEA)網站2019年3月6日發布的最新貿易數據報告統計,美國2018年貨物貿易逆差總額為8913億美元,創歷史新高,較2017年逆差擴大了838億美元。一方面,隨著全球需求增長放緩和美元的持續強勢,美國商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被削弱,美國出口難以提振;另一方面,對中國的貿易打壓要么把關稅負擔轉嫁到了美國消費者的頭上,要么使得中國商品退出后留出的市場空缺迅速被越南、菲律賓、孟加拉國等第三方填補。據法新社報道,繼白宮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庫德洛承認,美國企業和消費者要為美對華加征關稅埋單后,美國財長姆努欽也公開承認,對中國產品加征關稅會讓美國消費者購物時支付更高價格,如美國市場上的一些鞋類價格會上漲。另外,著名的全球金融服務公司瑞銀集團在最新的一份分析報告中也指出,特朗普政府對華加征關稅可能會迫使美國零售業遭遇“大范圍的門店關閉”(可能導致12000家商店倒閉),并將400億美元的銷售額置于危險之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今年5月23日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也指出,美國政府對從中國進口商品加征關稅所產生的成本幾乎全部要由美方承擔。
從打壓中國制造業發展方面看,完全是一種“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損人也不利己行為。中國自2010年起制造業已經全面超越美國(當年美國制造業規模的世界占比為19.6%,中國為19.8%),成為全球制造業第一大國,終結了美國在制造業領域保持了115年(1895—2010年)之久的老大地位。而且據經濟研究和咨詢公司IHS Global Insight的研究報告顯示,2008—2010年中國制造業產值年均增長速度高達20.2%,相比之下,美國僅為1.8%,日本則為4.25%。在趕超的過程中,中國制造業從初級低端加工業奮力前行,如今已經在智能手機、智能機器人、航空航天、高鐵、新能源、石化設備制造、商用大飛機等中高端國際先進現代制造業領域占領了一席之地。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科技產品也已經越來越多。反觀美國,隨著近20多年來美國企業逐步外遷至勞動力便宜和稅收優惠的美國以外國家,美國制造業“空心化”加劇,地鐵及鐵路公路等基礎設施也逐漸老舊失修。解決美國制造業下滑和基礎設施老舊的辦法應該是加大投資力度和新產品研發力度,而不是靠運用美國的國家力量去打壓別國的民營企業(如中國的華為),這不僅與美國一直倡導的市場競爭原則相悖,而且更暴露了美方的驚慌之態。另外,在全球產業化日益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存格局下,打壓中國制造同樣影響那些與中國制造密切相關的美國上下游相關產業,完全是一種損人也不利己的行為。
另外,所謂中美競爭是“不同文明之爭”的陳腐看法,早就被人類歷史發展所證偽。自視自身文明高于他者文明并斷言文明必然走向沖突的論調在文明多元共存的現實面前更顯得蒼白無力。在21世紀全球化發展的今天,我們必須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所謂的“文明優越論”和“文明沖突論”只能導致國家沖突、戰爭以及人類歷史發展的倒退,唯有文明對話和文明交流互鑒才能不斷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并化解所謂的“文明沖突”。擁有5000年文明發展史的中華民族正在現代化不斷發展的復興路上奮勇前進。中國崛起的道路是互利共贏的,而不是如西方那樣的殖民掠奪式;中國崛起的道路是和平的,而不是如美國那樣通過戰爭來實現。以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使命的中國崛起之路,是不可阻擋的。
2018年11月5日,在上海召開的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曾形象地用“大海”與“池塘”的比喻來闡述中國經濟的深厚底蘊和抗壓能力,他指出:“中國經濟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個小池塘……狂風驟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經歷了無數次狂風驟雨,大海依舊在那兒!經歷了5000多年的艱難困苦,中國依舊在這兒!面向未來,中國將永遠在這兒!”
中國作為13億多人口的單一大市場,僅中產階級的人數就已經接近美國的總人口,這在全世界都是獨一無二的經濟優勢。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不斷提升以及中國人民生活水平及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國中等收入群體消費市場的規模也越來越大、消費層級也越來越高。2018年全年中國進口總額達14.09萬億元,而且隨著中國開放格局的不斷擴大以及每年召開的國際進口博覽會的拉動,未來幾年中國的進口總額還會持續增長。因此,不管是中企還是外企,誰能在龐大的中國市場上立足,誰就能在21世紀的全球市場博弈中立于不敗之地。中國改革開放40年以來,那些到中國市場來投資興業的世界500強公司哪個不是賺得盆滿缽滿。例如,蘋果2018Q1季報數據顯示,蘋果上財季從中國市場獲得了180億美元的收入,占其總銷售額的20%;耐克2018Q2季報指出,耐克上季度在中國的服裝和運動鞋出售總額為12億美元,占其總收入的15%。星巴克、通用公司等知名企業在中國的收入占比也很高。如果這些美國知名品牌公司真的由于中美貿易摩擦而被迫離開中國市場,對這些企業所造成的損失將是十分巨大的。當前,全世界每年35%的增長是由中國貢獻的,美國企業若退出了中國市場,無異于退出了全球財富500強的地圖,這等于打掉了美國企業利潤增長的引擎。同理,中國巨大的市場潛力就是中國企業以及中國產品的重要后盾。絕大多數出口美國的產品都非常適合“出口轉內銷”,中國消費者也可以無需請人赴美國“代購”,快速升級和擴大的中國消費市場會很快消化這部分輸美產品。
來自華盛頓的關稅大棒以及貿易保護主義等行為并不能使中國退回到以往封閉和保守的舊范式和老圈子里。經過40多年改革開放征程洗禮的中國經濟,將走向更寬領域、更深程度和更高水平的開放,這包括中國市場對國際產品的開放,從以往“世界工廠”到未來“世界市場”的轉變,以及提高對知識產權保護的力度,推出《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法》、放寬外商準入,修訂專利法,等等。隨著中國營商環境的不斷改善,包括美資在內的外資來華投資的熱情繼續高漲。如2018年9月,美國最大的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公司決定在華投資100億美元建設大型獨資石化項目。同年,中國取消了新能源汽車外資股比限制,美國公司特斯拉成為第一個在中國獨資建廠的外資車企。2019年1月,特斯拉首家海外工廠在上海正式開工建設。盡管從去年起美國發起了針對中國的貿易摩擦,但過去一年在華設立的外國企業數量卻不降反升。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全年新設外資企業超過6萬家,增長69.8%。利用外資量穩質優,充分顯示了外國投資者有信心、有意愿對中國進行投資。
“一帶一路”倡議推進以來不斷走深走實和持續擴大的對外經濟合作朋友圈,也是中國改革開放的一項重大成果,彰顯了中國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決心和勇氣。截至2019年4月30日,中國已經與131個國家和30個國際組織簽署了187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相關研究顯示,“一帶一路”內部貿易在全球總貿易中的占比提升明顯,超越北美自貿區成為僅次于歐盟的全球第二大貿易板塊,貿易紅利進一步顯現。因此,我們有底氣認為,即便由于中美貿易摩擦而致使中國輸美商品減少,但中國廣大的國內市場以及“一帶一路”貿易板塊完全可以彌補這部分的“減少”,中國可以把這部分市場機會更好地與歐洲、日本、韓國以及廣大的“一帶一路”參與國家分享。
總之,風物長宜放眼量。誠如中國人民銀行黨委書記、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所言:“靠制裁和封鎖不僅不能阻止一個國家的科技和經濟發展,反而會激發其自主研發的決心,加快其技術進步的速度。”歷史上,我們也曾多次受到各方封鎖和禁運,即便是在一窮二白、非常困難的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們依然制造出“兩彈一星”,現在,我們正逐步躋身于世界科技大國行列,未來的發展前景無比廣闊。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參考文獻】
①《危險的中美“文明沖突說”》,新華網,2019年5月12日。
②吳天昊:《新美國安全中心:權力的游戲——應對中國“一帶一路”戰略》,大國策智庫,2018年12月12日。
③習近平:《共建創新包容的開放型世界經濟——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新華網,2018年11月5日。
④《“一帶一路”已成全球第二大貿易板塊!》,《參考消息》,2019年5月10日。
⑤《郭樹清清華五道口談中美貿易摩擦》,《21世紀經濟報道》,2019年5月25日。
⑥ 《特朗普:5G競爭已開始,美國必須贏!》,環球網,2019年4月13日。
⑦《瑞銀報告:中美貿易戰將致上萬美國商店倒閉》,海外網,2019年5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