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林
【摘要】在精準扶貧工作中,我們要高度重視貧困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當前,相關政策法規不完善、融資困難、人才匱乏,是貧困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面臨的三大障礙。對此,我們既要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引導社會資本有序流入,也要建立健全貧困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新人才培養機制。
【關鍵詞】貧困地區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文化供給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貧困是人類生活狀態中一種物質和精神貧乏的現象,且物質貧困和精神貧困之間存在辯證統一關系。為加快貧困地區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的精準扶貧工作高度重視教育扶貧和文化扶貧,意在通過“扶智”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養和自主脫貧能力。因此,立足我國精準扶貧的現實需要和貧困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發展較為落后的現狀,深刻結合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精準扶貧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探討貧困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十分必要。
推進貧困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題中之義。當前,精準扶貧理論是我國扶貧工作的一大重要指導思想,其理論基礎是社會主義本質下的“共同富裕”原則。在精準扶貧理論中,精準化是核心要義,對貧困現象和貧困民眾進行分批分類是基本手段,而精神脫貧則是戰略重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需要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其中,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之一。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體系,不僅要重視頂層設計,更要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尤其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到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之中。

推進貧困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符合黨的宗旨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本要求。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黨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根本宗旨和根本工作路線,并將其具體化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任務。具體來說,貧困地區不脫貧,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就難以實現,也難以充分體現我們黨的理論追求和執政理念。因此,不斷健全和完善貧困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既符合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本要求,也是黨不忘初心、執政為民的具體體現。
推進貧困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內在要求。對于我國社會的發展而言,城鄉差距問題考驗著公平正義的實現,與此相關的社會話題也成為群眾關注的熱點。無論是城鄉之間,還是貧困地區與非貧困地區之間,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水平都是衡量地區發展水平的一大標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供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屬于公益和半公益行業,應當在公平公正的原則下逐步實現全面覆蓋。我國貧困地區教育文化發展滯后,公共文化服務產品供給匱乏,這必然與社會主義國家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執政理念相矛盾。因此,在精準扶貧工作中,我們要高度重視貧困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相關政策法規不完善。公共文化服務是農村地區轉型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生事物,由于發展水平不高,其不僅存在供給能力較弱的問題,而且也存在政策制度和法律體系不完善的短板。除政策和管理制度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各個環節的運作都離不開相關法律法規的約束。特別是我國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不夠健全,反映出貧困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不足之處。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融資難。公共文化服務雖屬于公共產品,主要由國家財政負責投資,然而國家投資數量在一定階段內必定相對有限。在我國金融資源的分布上,城鄉之間金融資源分配的差距依然較大。當前,我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在農村地區設置的營業網點較少,除農村信用合作社外,農村地區的金融資源較為有限。而在貧困地區,金融資源匱乏的問題更加突出,并成為制約貧困地區脫貧及其產業發展的一大瓶頸。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缺乏專業人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屬于知識型、智力型事業,離不開大量專業人才的支撐。在貧困地區,人才匱乏、人才流失等問題成為制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障礙之一。雖然近年來貧困地區大學生數量顯著增加,然而其畢業后往往都選擇留在城市,這導致貧困地區人才匱乏的狀況長期得不到改善。由此一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水平自然也難以得到快速提升。
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做好扶貧開發金融服務。我國要鼓勵國有商業銀行積極參與扶貧開發工作,降低貧困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融資門檻,探索多樣化的貸款抵押方式,如可以讓貧困地區地方政府以公信力擔保等。同時,我國還可以針對精準扶貧的現實需要,成立專業金融機構,做好扶貧開發金融服務。但無論如何,在貧困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過程中,政府財政投資依然應占主導地位。政府要不斷加大對貧困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財政扶持力度,提高財政扶持比例。
引導社會資本有序流入,發揮市場資源配置效力。公共文化服務作為公共產品,存在政府主導的特點,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效力在貧困地區發揮得并不充分。這一方面導致貧困地區的公共文化服務和產品供給模式相對落后,另一方面也產生了公共文化產品供給數量不足和供給效率低下等問題。我國應積極借鑒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結合自身特點,推進貧困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制改革,引導社會資本有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如政府可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過程中允許民間社會資本參與投資,并將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的使用管理權和經營權在一定年限內委托民營企業經營管理。為回收成本并適當盈利,可由政府設定最高收費標準。
建立健全貧困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完善相關政策法規。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過程中,尤其是在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的過程中,應探索出一種既適合貧困地區發展,又保證服務質量的公共文化服務管理運行機制。有些地方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過程中將教育、體育、文化等行政機構進行整合,成立文化發展機構,對轄區內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運行情況進行統一規劃和管理,貧困地區在建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過程中也可借鑒該經驗。我國應當為貧困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專門出臺系統而具體的扶持、發展政策,并進一步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將公共文化服務轉化為群眾積極參與并有法可依的全民活動。
創新人才培養機制,拓展公共文化服務范圍。貧困地區要走出高校人才流失和青年人外出務工帶來的人才匱乏困境,就必須探索出一套因地制宜的人才培養機制。創新公共文化服務人才培養機制,首先應當對貧困地區的留守群體進行培訓,將對當地群眾的文化培養常態化,通過文藝宣傳、文化教育、技能傳授等方式將科學文化知識和產業培育技能傳播到群眾當中,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變成一種群眾自發自為的活動。
(作者為南京大學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2016級博士后、副教授)
【注:本文系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重點項目“大數據背景下的淮安地域文化傳承與發展研究”(項目編號:2015ZDIXM033)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莊天慧、陳光燕、藍紅星:《精準扶貧主體行為邏輯與作用機制研究》,《廣西民族研究》,2015年第6期。
②張海毅:《對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調查與思考》,《攀登》,2012年第4期。
③荊曉燕:《提升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的路徑研究》,《行政論壇》,201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