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健 王丹
【摘要】正確的政績觀是規范和激勵扶貧干部作為的重要因素,直接決定著打好脫貧攻堅戰的實際成效。受主客觀原因的影響,當前扶貧干部政績觀出現了諸如唯痕跡觀、唯領導觀、唯大工程觀等失范現象。調適失范的政績觀,必須用“實干出政績”思想武裝廣大扶貧干部的頭腦,回歸“以造福人民為最大政績”的初心,構建科學的扶貧政績評價標準體系。
【關鍵詞】扶貧干部 政績觀 政績評價主體 政績評價標準 【中圖分類號】D262.3 【文獻標識碼】A
黨中央、國務院提出脫貧攻堅的總體目標,明確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18年,我國仍有3520萬人享受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455萬人享受農村特困人員救助供養。要實現脫貧攻堅這一目標,扶貧干部是關鍵一環。正確政績觀對規范和激勵扶貧干部作為、實現全面脫貧的價值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領導干部出何種政績、怎樣出政績以及為誰出政績是政績觀的重要內容。毋庸置疑,扶貧工作的對象是貧困群眾,目的是保障貧困群眾的切身利益,改善貧困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消除人民群眾的貧困負擔。因此,扶貧干部的政績評價應以貧困群眾的實際困難是否解決、貧困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是否改善以及貧困群眾對扶貧干部工作是否滿意等作為衡量標準。但是,在實際工作中,我國扶貧干部的政績觀卻存在一些失范現象。
唯痕跡至上的扶貧政績觀。“工作留痕”指通過一定的文字、圖片、視頻等方式,記錄和保存一些工作信息和案例,為考核及總結工作提供必要的依據與憑證。當前扶貧干部主要通過在微信工作群或政務APP上“簽到”“打卡”,發布與貧困戶的合影等方式作為其“工作留痕”的內容。一些地區甚至將“精致的工作痕跡”作為監督和考核干部的主要“抓手”,導致部分扶貧干部加班加點做足做精表面工作。可見,唯痕跡至上的政績觀本身就是一種形式主義政績觀,它不僅違背扶貧工作的初衷和使命,也造成假扶貧、扶假貧的惡劣結果。
唯領導至上的扶貧政績觀。“領導本位”政績觀是將上級領導作為政績評價的唯一主體,在政績考核中只注重領導評價。作為基層工作者,扶貧干部的工作業績直接影響著他們的晉升和發展。受傳統政治文化影響,我國下級官員的升遷往往取決于上級領導的評價,導致個別扶貧干部在工作中僅從上級領導的需要和喜好出發,忽視貧困百姓的切身利益,滋生和助長了“唯上不唯下”的錯誤政績觀。

唯大工程至上的扶貧政績觀。由于大工程、大項目的順利完成能產生“立竿見影”的工作績效,導致一些干部在工作中將主要精力投入到謀“大事”上,漠視老百姓的日常“小事”。在沒有成就“大事”的情況下,就消極對待自己的工作,表現出不作為的心態。事實上,扶貧工作本身就是一項大工程,解決好貧困群眾的日常“小事”就是扶貧工作的“大事”。好高騖遠、好大喜功本質上是一種錯誤的扶貧政績觀。
總之,在扶貧工作中,錯誤政績觀不僅不能真正解決老百姓的貧困問題,反而會麻痹廣大干部的頭腦,助長黨內的不良風氣。長此以往,必將降低人民群眾對黨和政府的信任與期待。因此,需端正扶貧干部的職業價值定位和追求,確保人民群眾的政績評價主體地位,健全扶貧政績價值評價標準,培育正確的扶貧政績觀。
扶貧干部的政績觀是其自身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集中體現。端正扶貧干部的政績觀,應從強化扶貧干部的政治覺悟、提升理論素養和加強自身的職業認知和追求入手。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致富不致富,關鍵看干部”“要把脫貧攻堅實績作為選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據”“把貧困地區作為鍛煉培養干部的重要基地”等觀點。這些觀點對扶貧干部明確職業角色定位和確立合理職業目標提供了正確引導。另外,實干精神是黨在長期探索實踐中形成的優良傳統。廣大一線扶貧干部要發揮首創精神、“釘釘子精神”,立足實際解決貧困群眾的基本生活需求,并在此基礎上因地制宜地探索多種脫貧致富路徑。
判斷政績實現與否的標準在于能否滿足政績主體的需要。政績主體亦是政績評價主體,所以,政績評價主體是影響干部政績觀的關鍵因素。扶貧干部的服務對象是貧困群眾,目的是幫助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所以扶貧干部的政績主體和政績評價主體都是貧困群眾。真正的扶貧政績必須從貧困群眾的實際利益出發、從貧困群眾的獲得感和滿意感出發,避免搞華而不實、勞民傷財的“政績工程”。強化貧困群眾的政績評價主體地位:第一,杜絕政績評價的形式主義作風。引導一線扶貧干部將時間和精力用在走訪貧困群眾上,聽取和了解貧困群眾的實際情況,為其耐心解讀國家的相關扶貧政策,與貧困群眾共同謀劃脫貧致富之道。第二,突出群眾基礎在扶貧干部政績考核和晉升發展中的主體地位,同時,為貧困群眾以及社會輿論提供自下而上的工作反饋與評價平臺。第三,組成相對獨立的民意調查小組和專業考評隊伍,從第三方角度收集和了解群眾真實心聲,對扶貧干部政績作出客觀公正的評價。
政績評價標準是評價考核領導干部工作業績的標尺。制定科學的扶貧政績評價標準,能夠調動扶貧干部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建立扶貧干部的科學考評標準體系應滿足以下要求:第一,普遍要求與具體崗位職責相結合。干部政績考核是涉及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社會綜治、政治組織工作以及環境保護等基本內容的綜合考評。但是,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扶貧干部主要工作是解決貧困地區貧困人口的脫貧問題。因此,他們的考核應立足于具體扶貧工作內容,弱化其他考核指標。第二,定性和定量結合。從考核過程和結果上看,量化考核方式是一種比定性考核方式更易操作也更客觀準確的考核方式。但是,有些考核內容難以量化,也有必要采取定性的考核方式。第三,顯功與潛功相結合。當前扶貧干部考核內容主要包括貧困人口減少情況、貧困人口增收情況、以及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情況等顯績指標。同時,扶貧干部的考核也要注重潛在業績,逐步將教育、醫療、生態等相關指標列入考核內容。第四,績效產出與績效成本相結合。科學的績效要重視成績和關注投入。脫貧攻堅是塊“硬骨頭”,扶貧干部肩負著沉重的工作壓力。但是,扶貧工作不能飲鴆止渴、寅吃卯糧。第五,客觀和主觀相結合。扶貧工作在客觀上存在一定的地區差異和問題差異,為確保考評的公正性和有效性,在考核標準的設計上也要具備一定的靈活性和能動性。只有健全科學的扶貧政績評價標準體系,才能發揮好政績評價的正向激勵作用。
(作者分別為大連海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大連海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導)
【注: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習近平新時代綠色發展觀研究”(項目編號:18BKS075)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趙秀玲:《不能因“政績觀”調整影響經濟發展》,《人民論壇》,2018年第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