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潤東
【摘要】司法輿情引導不力,會破壞網絡生態,引發輿情信任危機,造成社會不穩定。司法輿情負面影響具有擴散性與持續性、自我消除性與引導消除性、可逆轉性與休眠性等特性。消除司法輿情的負面影響,實現司法與輿情良性互動,要堅持問題導向,做好實體處置;主動接受監督,走好網上群眾路線;健全司法輿情應對機制,營造良好的網絡輿情環境。
【關鍵詞】司法輿情 負面影響 民意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識碼】A
網絡輿情是一把“雙刃劍”。司法事件通過新聞媒體或自媒體披露演化為網絡輿情后,既能帶給司法一系列的正面影響,也能給司法帶來負面影響。正確處置網絡輿情、消除網絡輿情給司法帶來的負面影響已經成為司法機關面臨的重要任務。這就要求我們在充分認識網絡輿情負面影響的基礎上對癥下藥,回應群眾需求和呼聲,平息質疑,引導、凝聚社會共識,不斷提升司法公信力。
司法輿情是群眾通過網絡平臺對司法事件進行的情緒、態度、看法、評判、意見和愿望表達。通過網絡表達對司法事件的認知,也成為司法領域民意自我表達最普遍、最便捷的渠道。涉及司法的網絡輿情既有正面影響,也有負面影響。正面影響主要表現為監督、規范司法活動,推進司法進步和政府治理水平提升;推動公民知情權的實現;排查、解決社會矛盾隱患;等等。負面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破壞網絡生態,引發輿情信任危機。司法輿情處置不力會助長網絡輿情中的非理性表達,滋生蔓延負面情緒,不利于網絡理性聲音的傳播,一些分辨能力相對較弱的網民更成為網絡謠言和極端言論的傳播者和受害者,從而破壞網絡生態。這種情況下,信息不明,權威聲音缺位,對網絡輿情回應滯后、態度傲慢、疏導不及時、線下問題解決不到位,或者別有用心者歪曲事實、過度解讀等,都有可能積累負面情緒,導致輿情危機,消解群眾對司法的信任。
引致網民剝奪感,造成社會不穩定。對網絡輿情回應的不及時不到位,侵害的是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權益得不到尊重和滿足,會引發網民恐慌和焦慮。這時,如果網絡輿情得不到及時有效的疏導,就會積蓄負能量、埋下隱患,一定時候還可能放大、激化社會矛盾,釀成群體性事件,從而影響社會穩定。
給網民留下不良互動體驗,影響司法與民意互動。網民表達不滿是對司法公開、公平、公正的期待,司法積極回應是希望改進自身工作、實現司法進步和司法公正,二者在大目標上是一致的。對司法輿情的應對不當,尤其是一些“爛尾輿情”,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司法機關獨立行使職權,加重傳統文化與現代法治理念的摩擦和沖突,同時,也會給網民留下不好的互動體驗,導致網民在與司法機關溝通互動時產生對抗心理。

網絡輿情具有信息量大、渠道多元、傳播速度快等特點,應對不力會對司法造成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這些負面影響與網絡輿情自身特點相結合,往往呈現如下特性:
擴散性與持續性。在自媒體時代,涉及司法的網絡輿情存在受眾面積大、來勢兇猛且難以徹底消除等特性,也就是說,一旦爆發網絡輿情,往往高速擴散、產生爆炸性效果,其負面影響也會隨之擴散。簡單粗暴的“圍堵”“冷處理”或選擇性處理往往又引發新的負面影響。例如“兩男子抗戰遺址拍日本軍服照被行拘事件”“浙江女孩乘坐滴滴順風車遇害案”等,就算輿情處置相對得當,輿情高潮退散后,要想完全消除網絡輿情帶來的負面影響仍需很長時間。
自我消除性與引導消除性。隨著近年來網民素質的不斷提高,網絡輿情對司法產生負面影響后,與非理性聲音相對應的同時會自發產生克制、理性的聲音,比如專家、知識分子、媒體人對事件的專業分析和情感倫理剖析。司法事件被依法正確處置后,理性聲音往往會逐漸占據主流。自動消除、驅逐情緒化言論和極端言論,就如同人身體中的白細胞啟動免疫機能一樣,形成對負面影響的自清潔機制。但這種自發的清潔機制有局限性,往往不能徹底消除負面影響,尤其是當輿論產生分化的時候,這就需要司法的積極介入,以掌握輿論主動權,進行引導性消除。
可逆轉性與休眠性。司法機關扎實開展線下實體處置和線上輿情應對,往往能將負面影響轉變為正面影響。例如,“江蘇于海明正當防衛案”中,通過當地公安機關、檢察機關依法迅速處置,輿情快速平息并得到網民贊譽。又如“大學生掏鳥窩被判刑十年半事件”,通過對事實真相的澄清,導致了輿情的反轉。但同時,一些負面影響表面上被消除了,其實只是潛伏了下來。當出現又一個類似的司法事件時,休眠的負面影響很有可能被再次激活,與新的網絡輿情疊加成更大的負面影響。例如,繼“趙宇案”輿情發酵后,2006年的“南京彭宇案”又被反復提起,其負面影響至今不能完全消除。
消除網絡輿情帶給司法負面影響的過程其實就是切實解決問題、消除網民誤解、最優化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讓群眾更有獲得感和幸福感的過程。近年來,隨著全面依法治國進程的穩步推進,司法機關網絡輿情處置能力大幅提升,但仍然存在司法輿情負面影響應對的表面化、拖延化、不規范等問題。做好消除司法輿情負面影響的工作任重道遠。
堅持問題導向,做好實體處置。要以解決問題為導向,堅持司法機關內部公檢法司聯動、司法機關與政府其他部門聯動,從排查隱患、封堵制度漏洞的角度推動問題解決。要深入開展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尤其是提高司法機關工作人員業務素質和職業道德修養,提高司法審判的質量,切實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協同跟進后續的非刑法處置措施,確保實體處置形成閉環;推動立法機關完善法律法規,為處理同類事件提供法律保障。
主動接受監督,走好網上群眾路線。權威聲音的缺失會刺激網絡輿情負面影響的擴散。司法機關要摒棄“圍堵”方式、“冷處理”方式和“拖延戰術”,持續深化陽光司法、透明司法,采用推進庭審網絡直播公開等措施,主動接受輿情監督,寬容輿情監督,掌握消除負面影響的主動權,確保司法的聲音走在網絡謠言之前。堅持以“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態度審視社會治理中存在的問題,走好網上群眾路線,將真誠溝通放在司法與輿情良性互動的第一位,及時、詳盡、專業地做好信息發布,善用主流媒體和司法自媒體做好輿情引導,根據網絡輿情發展態勢和關注焦點有針對性地持續發布信息,消除不必要的誤解,將負面影響消滅在萌芽狀態。
健全司法輿情應對機制,營造良好的網絡輿情環境。建立健全司法新聞發言人制度,培養輿論引導專業人才隊伍;建立健全案例警示、信息發布制度,加強司法人員網絡輿情處置能力培訓,做好信息收集和綜合研判,避免信息發布失范;增強消除負面影響的責任意識,加強對司法輿情應對的監督,杜絕“輿情爛尾”,在嚴查司法腐敗的同時,強化對輿情應對失范行為的問責。完善互聯網相關立法,加強對網絡媒體的規范管理,提升新聞媒體人員素養;嚴格執行網絡實名制,懲戒網絡違法行為,凈化網絡生態,確保網民合法有序參與網絡輿情監督,營造司法與輿情良性互動的環境;持續加大正面宣傳力度,清除虛假信息和不法言論,避免二次輿情的爆發和次生負面影響的傳播。
(作者為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講師)
【參考文獻】
①王慧敏:《刑事司法回應網絡輿情的應然路徑》,《犯罪研究》,2019年第1期。
②于雙盛:《大數據助推涉檢網絡輿情防控與應對》,《法制與社會》,2018年第1期。
③庹繼光:《網絡輿情回應的制度設計》,《社會治理》,2018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