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青云
耗子丫丫不是一只耗子,而是一個小女孩。
長大后的耗子丫丫成了一位作家,寫了很多有趣的小說,她還專門為小朋友們創作了一部作品,就是今天我想推薦給你們的——《耗子大爺起晚了》。
假耗子和真耗子
耗子丫丫不是耗子,所以她是一只假耗子;而耗子大爺,那可是只真耗子!
耗子大爺和耗子丫丫的出場很有畫面感——
“耗子大爺的尾巴從頂棚的小洞里垂下,一動不動,像根細毛線?!?/p>
“耗子大爺已經起來,準備出洞了。每次耗子大爺下來之前都會先把尾巴伸出洞外,大概是試探吧。我很奇怪,耗子大爺的尾巴上并不長眼睛,它怎么能知道下頭的情況是安全還是不安全?”
“我把晚上脫下的襪子纏成一個蛋,朝著那根‘細毛線扔了過去。頂棚太高,襪子飛到半截就掉下來,砸在了我的眼睛上?!?/p>
故事就從這里開始了。
別人害怕的老鼠,卻是耗子丫丫喜歡的小動物。因為“我是屬耗子的,家里人叫我‘耗子丫丫,他們說我舉手投足透著一股耗子的勁頭……我喜歡耗子的靈動聰明,喜歡耗子那對滴溜溜轉的小眼睛——我的眼睛也小,也會滴溜溜轉,跟耗子有著相同的特質。”
耗子丫丫和在頤和園工作的三哥住在一起,活潑淘氣、貪吃貪玩的她把頂棚上的耗子當成朋友,把烏龜005當作自己的玩伴。每天逗著耗子,遛著烏龜,在頤和園里慢慢走著,她走過大戲臺,走過延年井,走過四大部洲,走過游廊,走過銅牛,走過了一個讓我們羨慕和驚嘆的童年……
京腔里的頤和園
在丫丫眼里,皇家園林頤和園并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樸
素且充滿煙火氣的,這種生活氣息是這樣一群人帶來的:原本就生活在頤和園里的人,如賣燒餅的老宋夫婦,賣酒的老李,花匠老神仙,粗線條的三哥;還有來頤和園做客的人,如憨厚的鄉下孩子老多,精致溫婉的南方姑娘梅子,喜歡下廚愛干凈的張家姆媽……這些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經過一個孩子好奇的目光打量,像電影一樣在我們眼前輪番上演。
在這個關于頤和園的回憶里,京味兒是它最亮眼的點綴。書名《耗子大爺起晚了》就是一首充滿京味兒的老北京童謠:
天長了,夜短了,耗子大爺起晚了。
耗子大爺在家沒有哇?
耗子大爺還沒起哪。
……
這首童謠分十節,前兩句一模一樣,每一節只在最后一句有變化,耗子大爺的一天從“沒起哪”開始,經過“穿衣裳”“漱口”“洗臉”“喝茶”“吃點心”“吃飯”“剔牙”“抽煙”,到最后“遛彎兒”,把老北京人的悠閑生活刻畫得活靈活現。
在書里,丫丫與其他人之間妙趣橫生的對話,一個個穿插其中的傳說與典故,也帶著北京人特有的戲謔和調侃,讀來令人忍俊不禁。比如丫丫的三哥,“老三說話總是愛過,比如我關門手重了點兒,他就會說我‘把門摔得差點兒掉了框;我拿綠瓦盆在屋里洗澡,讓他給搓搓背,他會說‘搓下了二斤泥;我不留神放了個屁,他一定扇著鼻子說‘能把人熏仨跟頭,崩出了二里地……”
這樣的對話在書中隨處可見。缺衣少食的年代,耗子丫丫卻活得有滋有味,沒心沒肺地整日里傻樂呵,我想,這才是我們熱愛閱讀兒童文學作品的原因——這樣有趣的頤和園生活,只有孩童的眼睛才能捕捉得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