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麗
【摘要】從共生學視角看,個體道德修養和社會公正建設在目標和關系上都具有共生性,兩者之間是一種相互促進的互利共生關系。我們應當以共生思想指導個體道德修養和社會公正建設的發展,在兩者之間建立互利共生的關系,并為兩者的共生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關鍵詞】道德修養 社會公正 互利共生 【中圖分類號】D648 【文獻標識碼】A
社會公正是社會發展的價值目標和內在動力,道德是人類在長期交往和實踐中形成的行為規范、價值準則、社會習俗等。從辯證法視角看,社會公正是社會道德建設的重要目標,也是促進道德進步的重要動力;社會道德建設是推動社會公正的重要保障,能夠為社會公正提供充分的非正式制度支持。我們應當從唯物辯證法視角考察道德和公正的內在關系,促進個體道德修養和社會公正建設的互利共生。在社會問題研究中,共生體現為個體、組織或國家之間的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等,比如,不同的個體或組織分工合作,就會形成一種互利共生的關系;中國所提倡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和諧世界等都體現了共生共贏的思想理念。同樣,共生理念對個體道德修養和社會公正建設也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個體道德修養和社會公正建設的目標一致。在共生學理論看來,共生是以共贏發展為重要前提的,即在相互聯系的復雜系統中,處于共生關系的要素之間應當是相互支持的共贏發展關系,而不是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關系。個體道德修養是人類道德活動的重要表現形式,也是個體將外在的道德要求轉化為自我道德人格的過程。在不同的社會生活中個體道德修養的內容、目標、要求等往往是不一樣的,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公民道德規范就是道德修養的基本原則,社會美德是個體道德修養的重要目標。社會公正是社會發展的價值理想,也是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價值取向。從本質上看,個體道德修養是為了更好地提高公民素養,提高全社會的思想道德素質,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社會公正建設也是為了更好地維護社會和諧,促進社會成員的全面發展。顯然,個體道德修養和社會公正建設在目標上是一致的,這些為兩者的互利共生提供了可能。

個體道德修養和社會公正建設的關系共生。道德是規范人、約束人的非正規式制度,也是社會分工、社會協作、社會秩序等賴以存在的重要基礎,如果人類社會失去了道德原則、道德規范等,就會變成一個弱肉強食、雜亂無序的叢林社會,也就無法形成高度發達、井然有序的現代文明。個體道德修養是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將外在道德要求轉化為個體行為習慣的重要方式,可以說,個體道德修養成效直接影響著社會道德的實現程度。社會公正是人類社會共同的價值愿景,從古到今許多哲人和先賢描繪了美好的社會圖景,如《禮記》中的大同世界、《道德經》中的小國寡民、柏拉圖心中的理想國、托馬斯·莫爾筆下的烏托邦等,這些都表達了人類對公平正義的美好社會的追求。顯然,社會公正為人類描繪了美好社會的圖景,也為道德建設提供了價值指向。由此可見,社會公正建設是人類社會的發展目標,個體道德修養是實現社會公正的重要手段。從共生學視角看,個體道德修養和社會公正培育之間也是互利共生的關系,個體道德修養能夠提高社會成員的整體素質,建構和諧有序的社會秩序,不斷接近社會正義的價值目標;社會正義培育能夠為個體道德修養提供良好的制度環境和價值支持,為個體道德習慣養成、人格提升等提供充分支持。
互利共生是指在動態的、復雜的社會系統中,兩個或多個變量之間能夠相互促進、和諧共處、共贏發展。同樣,在社會系統中個體道德修養和社會公正建設之間也可以形成互利共生的發展關系,比如,隨著社會成員道德修養的提升,社會道德環境會越來越好,進而形成和諧、有序、包容、互助、友愛的人文環境,這些往往能夠抑制各種消極落后、貪污腐敗、分配不公等社會問題的發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實現。另外,社會公正建設往往能夠改善整個社會的制度環境和文化環境,遏制道德失范行為和道德滑坡現象的發生,為個體道德修養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所以,應辯證分析個體道德修養和社會公正建設的共生關系,推動個體道德和社會公正的共生發展。
以個體道德修養促進社會公正建設。個體道德修養不是在閉關自守、閉門思過中形成的,而是在人際交往和道德實踐中形成的。只有當個體以嚴格的道德標準、崇高的道德理想等要求自己,并將這些道德標準和原則落實到生活和工作實踐中,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而這個過程也是推進社會正義的過程。所以應當開展形式多樣的道德實踐活動,在道德實踐中提高培養個體的道德習慣和道德自覺,將外在的道德要求內化為個體的道德信念。比如,在職業活動中開展愛崗敬業的職業道德教育,在社會生活中開展遵紀守法的公共道德教育等。還應當引導個體正確認識道德權利及義務,勇敢維護自己的道德權利,敢于同道德失范行為作斗爭。
以社會公正建設促進個體道德修養。個體道德修養是一種與外部社會環境密切相關的道德素養,如果外部道德環境比較好,整個社會井然有序,那么就能夠更好地促進個體道德修養。所以應當將社會公正建設作為加強個體道德修養的重要手段,以公平的政治制度、競爭機制、分配制度等促進公民道德建設。比如,應當建立科學合理的道德獎懲機制,為見義勇為、奉獻社會、克己奉公者提供更多的物質或精神獎勵,加大對道德失范行為的懲戒力度。
依靠加強經濟建設為個體道德修養和社會公正建設提供堅實的經濟基礎。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物質條件、生存需要等是個體道德修養和社會公正建設的基本前提,只有當人們的生存權得到充分保障后,才會有精力關注自我發展、價值尊嚴、社會正義等問題。所以在社會主義建設中應當始終將經濟建設置于首要地位,以高質量的經濟發展促進個體道德和社會公正的互利共生。比如,推動經濟轉型和服務業發展,為人們提供更高的收入水平和更多的就業機會,減少因貧困、失業等帶來的道德及社會問題。
以制度創新為個體道德修養和社會公正建設提供良好的制度環境。制度是規范和約束人的社會規則,在以陌生人協作為主要特征的現代社會中,制度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加強制度建設,健全就業、養老、醫療、教育等社會保障制度,解決老百姓的后顧之憂,才能更好地規范社會成員的行為方式,促進個體道德和社會正義的良性互動。所以應當加強社會制度建設,推動社會制度創新發展。比如,完善社會治理機制,推動社會治理法治化建設,堵住社會治理活動中的各種制度漏洞。
以文化建設促進個體道德修養和社會公正建設的共生發展。在社會生活中,文化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文化總是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人們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影響國家或民族的社會心理、民族性格等。所以應當建構科學、理性、健康的社會文化,以先進文化促進個體道德和社會公正的良性互動。比如,充分發揮主流文化的價值引領功能,以主流文化消解虛無主義、保守主義、自由主義等文化思潮的負面影響,為個體道德修養和社會公正建設營造良好的文化環境。
(作者為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后)
【注: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項目編號:2019-JKGHZD-04)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何珊:《論德育時機的客觀性與主體選擇性》,《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