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云,蔣慧亮,渠柳柳
(江蘇農(nóng)牧科技職業(yè)學院,江蘇 泰州 225300)
利用低值魚和水產(chǎn)加工下腳料中殘留的蛋白質(zhì)資源制備富含氨基酸和多肽的調(diào)味品一直是國內(nèi)外研究的熱點[1]。魚醬油也稱魚露、蝦油,它是以魚、蝦為原料釀制而成的一種調(diào)味品,其營養(yǎng)價值高,具有獨特的風味,深受國內(nèi)外人們的喜愛[2,3]。本研究以溱湖草魚加工下腳料為研究對象,研究草魚下腳料發(fā)酵魚醬油酶解工藝,以期為草魚下腳料的綜合利用途徑提供試驗依據(jù)[4]。
魚頭、魚皮、魚骨及魚肉等草魚下腳料均來自泰州溱湖。
風味蛋白酶(20 U/g)、中性蛋白酶(100 U/g):購自揚州試劑公司;米曲霉3.042:購于上海佳民釀造食品有限公司;其他試劑:均為分析純。
AL204分析天平、EL20K精密pH計 梅特勒-托利多儀器有限公司;CM-14(2-11-0294)斬拌機 無錫市哈克遜工貿(mào)有限公司;Color Squid磁力攪拌器 上海科升儀器有限公司;HPX-9162電熱恒溫培養(yǎng)箱、凱氏定氮蒸餾裝置等。
1.3.1 魚醬油制作工藝
草魚下腳料清洗、絞碎→鹽漬→復合蛋白酶酶解→蒸煮滅酶→接入種曲恒溫發(fā)酵→離心→調(diào)配→脫腥→再離心→滅菌→魚醬油成品。
1.3.2 操作要點
1.3.2.1 清洗、絞碎
將加工后的草魚下腳料清洗干凈后,按照設定的固液比加入蒸餾水,放入高速組織搗碎機中絞成勻漿。
1.3.2.2 鹽漬
按照原料重量,加入10%的食鹽,以抑制酶解液的腐敗變質(zhì),增加風味。
1.3.2.3 復合蛋白酶酶解
調(diào)節(jié)體系pH為7.5,加入復合蛋白酶(風味蛋白酶∶中性蛋白酶為1∶1)進行保溫酶解[5]。
1.3.2.4 蒸煮滅酶
酶解結束后,對酶解液進行蒸煮,并保持10 min,進行滅酶。
1.3.2.5 恒溫發(fā)酵
接入0.2%馴化后的米曲霉種曲,于37 ℃條件下保溫發(fā)酵10天。
1.3.2.6 離心
在轉速為4000 r/min條件下離心15 min,以除去酶解液中的脂肪、不溶物和沉淀物,取上清液。
1.3.2.7 調(diào)配
根據(jù)配方需要加白砂糖等其他輔料進行調(diào)配。
1.3.2.8 脫腥
加入1%活性干酵母在35~37 ℃條件下作用1 h進行脫腥。
1.3.2.9 再離心
再次離心除去脂肪、不溶物和沉淀物。
1.3.2.10 滅菌
將制作好的魚醬油裝瓶進行殺菌,采用HTST殺菌方法,在100 ℃下滅菌 15 min,冷卻至室溫,制成魚醬油成品。
1.3.3 單因素試驗設計
在預試驗基礎上,以復合蛋白酶(風味蛋白酶∶中性蛋白酶為1∶1)為研究對象,以氨基酸態(tài)氮含量為評價指標,分別討論酶的添加量、酶解溫度、酶解時間、固液比對魚醬油品質(zhì)的影響。
1.3.3.1 酶的添加量對魚醬油品質(zhì)的影響
在酶解溫度40 ℃、酶解時間1 h、固液比1∶1的條件下分別添加0.1%、0.2%、0.3%、0.4%、0.5%、0.6%的復合蛋白酶,研究酶的添加量對魚醬油的影響。
1.3.3.2 酶解溫度對魚醬油品質(zhì)的影響
在復合酶添加量為0.3%、酶解時間1 h、固液比1∶1的條件下酶解溫度分別為35,40,45,50,55,60 ℃,研究酶解溫度對魚醬油品質(zhì)的影響。
1.3.3.3 酶解時間對魚醬油品質(zhì)的影響
在酶解溫度40 ℃、復合酶的添加量0.3%、固液比1∶1的條件下分別酶解1,2,3,4,5,6 h,研究酶解時間對魚醬油品質(zhì)的影響。
1.3.3.4 固液比對魚醬油品質(zhì)的影響
在酶解溫度40 ℃、復合酶的添加量0.3%、酶解時間1 h的條件下固液比分別為1∶0.5、1∶0.75、1∶1、1∶1.25、1∶1.5、1∶1.75,研究固液比對魚醬油品質(zhì)的影響。
1.3.4 正交試驗設計
在單因素的基礎上,選取酶的添加量,酶解溫度,酶解時間、固液比4個影響因素為研究對象,進行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試驗設計,確定魚醬油的最佳酶解條件。
1.4.1 魚味醬油的理化檢測方法
1.4.1.1 可溶性無鹽固形物的測定
按照SB/T 10326—1999 《無鹽固形物測定法》,結果以每 100 mL 樣品中所含可溶性無鹽固形物的克數(shù)表示[6]。
1.4.1.2 全氮的測定
按照 GB 5009.5—2016《食品中蛋白質(zhì)的測定》中凱氏定氮法進行測定,結果以每 100 mL 樣品中所含氮的克數(shù)表示[7]。
1.4.1.3 氨基酸態(tài)氮的測定
按照 GB 5009.235—2016《食品中氨基酸態(tài)氮的測定》中甲醛值法進行測定,結果以每 100 mL 樣品中所含氮的克數(shù)表示[8]。
1.4.2 魚味醬油的微生物檢測方法
1.4.2.1 菌落總數(shù)的測定
按照GB 4789.2—2016《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菌落總數(shù)測定》中平板計數(shù)法對魚味醬油進行測定[9]。
1.4.2.2 大腸菌群的測定
按照GB 4789.3—2016《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大腸菌群計數(shù)》規(guī)定方法檢測[10]。
酶的添加量對魚醬油品質(zhì)的影響結果見圖1。

圖1 酶的添加量對魚味醬油品質(zhì)的影響Fig.1 Effect of additive amount of enzyme on quality of fish sauce
由圖1可知,復合蛋白酶的酶解能力很強,魚味醬油中氨基酸態(tài)氮含量隨著酶的添加量增加而逐步升高,當酶的添加量為0.3%時達到最高值。這是因為復合蛋白酶加快了魚味醬油發(fā)酵中蛋白質(zhì)的水解,使魚味醬油風味大大改善[11]。但當酶的添加量大于0.3%時魚味醬油中的氨基酸態(tài)氮含量反而降低,這可能是因為蛋白質(zhì)水解度太大反而會影響魚味醬油的風味,因此酶的添加量為0.2%~0.3%比較適宜。
酶解溫度對魚醬油品質(zhì)的影響結果見圖2。

圖2 酶解溫度對魚醬油品質(zhì)的影響Fig.2 Effect of enzymolysis temperature on quality of fish sauce
由圖2可知,隨著酶解溫度的升高,魚味醬油中的氨基酸態(tài)氮含量也逐步增加,溫度過低時降低了酶解和蛋白質(zhì)分解,所以氨基酸態(tài)氮含量比較低,當溫度達到50 ℃時氨基酸態(tài)氮含量最高,當酶解溫度大于50 ℃時氨基酸態(tài)氮含量逐漸降低,溫度太高會破壞酶活力,從而影響氨基酸態(tài)氮的產(chǎn)生[12]。
酶解時間對魚醬油品質(zhì)的影響結果見圖3。

圖3 酶解時間對魚醬油品質(zhì)的影響Fig.3 Effect of enzymolysis time on quality of fish sauce
由圖3可知,在酶解時間2 h內(nèi),氨基酸態(tài)氮含量呈現(xiàn)上升趨勢,酶解2 h后,氨基酸態(tài)氮含量反而略有下降,說明酶已與底物充分反應,酶解基本完成,因此,為提高酶解效率,最適酶解時間選擇在2 h左右[13]。
固液比對魚醬油品質(zhì)的影響結果見圖4。

圖4 固液比對魚醬油品質(zhì)的影響Fig.4 Effect of solid-liquid ratio on quality of fish sauce
由圖4可知,固液比較低時氨基酸態(tài)氮含量相對較高,隨著固液比的升高,氨基酸態(tài)氮含量逐漸降低。但固液比太低會造成固液混合不均勻,使復合蛋白酶水解蛋白質(zhì)不充分,而造成原料的損失,增加成本,因此選擇固液比為1∶0.5~1∶1進行正交試驗設計。
基于單因素試驗選擇3個最適宜的水平進行正交試驗,正交試驗因素水平表見表1,正交試驗結果見表2。

表1 正交試驗因素及水平表Table 1 Factors and levels of orthogonal experiment

表2 正交試驗分析結果表Table 2 Results of orthogonal analysis
采用L9(34)正交試驗確定魚醬油的最佳酶解工藝,由表2可知,酶的添加量(A)、酶解溫度(B)、酶解時間(C)、固液比(D)4個因素對魚醬油影響的主次關系為A>D>C>B,最佳的工藝條件為A2B3C1D2。即酶的添加量0.3%,酶解溫度50 ℃,酶解時間1 h,固液比1∶0.75。
應用SPSS 17.0統(tǒng)計軟件對正交試驗結果進行方差分析,結果見表3。

表3 正交試驗方差結果Table 3 Variance results of orthogonal test
注:“*”表示該因素的各水平差異在a=0.05時顯著。
由表3可知,在影響氨基酸態(tài)氮含量的4個因素中,酶的添加量和固液比均有顯著的影響,酶解溫度和酶解時間對氨基酸態(tài)氮含量的影響均不顯著,這與極差分析的結果基本相符。
產(chǎn)品呈橙紅色或橙黃色;澄清透明,無懸浮物和沉淀物;具有魚味醬油固有香味,無異味和臭味;口感咸鮮,入口滑爽,符合二級醬油國家標準。產(chǎn)品的理化指標和衛(wèi)生指標見表4和表5。
表4魚醬油的理化檢測結果
Table4Physicochemicaltestresultsoffishsauce

檢測項目 檢測結果標準要求(GB 18186—2000《釀造醬油》)特級一級二級三級可溶性無鹽固形物(g/dL)≥16.8520.0018.0015.0010.00全氮(以氮計,g/dL)≥1.221.601.401.200.80氨基酸態(tài)氮(以氮計,g/dL)≥0.620.800.700.600.44

表5 魚醬油的微生物檢測結果Table 5 Microbial test resuts of fish sauce
本實驗以淡水魚下腳料為原料,在外加酶和保溫發(fā)酵的條件下研制魚醬油。對酶的添加量、酶解溫度、酶解時間、固液比進行單因素試驗,并在單因素試驗基礎上進行正交試驗,確定魚醬油的最佳酶解條件為:酶的添加量0.3%,酶解溫度50 ℃,酶解時間1 h,固液比1∶0.75。
該酶解條件下結合最佳保溫發(fā)酵制作出的魚醬油呈橙紅色或橙黃色;澄清透明,無懸浮物和沉淀物;具有魚味醬油固有香味,無異味和臭味;口感咸鮮,入口滑爽,符合二級醬油國家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