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基于普通本科院校轉型背景,對轉型發展的錯誤認識進行梳理解析,進一步明確轉型發展的內涵意蘊,并從政府、學校、企業行業三個層面提出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的轉型路徑。
關鍵詞:地方本科院校;應用型;轉型發展
一、 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轉型發展的背景
近年來,以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為主的地方普通高校的畢業生就業率不高、就業難度大、就業質量差已成為普遍問題,原因就在于學校的人才培養與社會需要出現結構性矛盾。破解這種結構性矛盾,需要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改變重學術輕應用、重理論輕實踐的辦學模式,努力轉型為應用型高校,為學生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二、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內涵的誤讀及解析
(一) 誤讀一:高校轉為應用型是對過去傳統綜合性辦學的否定
解析:轉型發展是對未來的追求,是高校與時俱進的體現
隨著社會的發展,大學已經明顯走出“邊緣化”的危險,逐漸成為社會軸心機構。其主要職能已經由培養人才的單一職能,發展為教學與科研并重、服務社會、文化的創新與傳承等多項職能共存。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今天,大學服務社會的職能尤為凸顯。大學向應用型方向轉型,是傳統與現代之間的耦合轉型,也是適應社會需求之舉。
如今大學所面臨的社會環境和社會需求已經發生根本性的轉變。社會對于大學的價值和功用提出了更加鮮明的時代要求,由于社會資源有限,各高校之間存在著一種天然的競爭性,需要通過特色和質量來實現差異化競爭,從而獲得更好的發展。對于起步較晚,數量眾多的地方本科院校來說,無論是政府的支持力度還是在自身的辦學條件,較于老牌名校都相去甚遠。若要獲得強勁發展,必須主動探索適合自己的發展路徑,從而獲更多有效資源。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只有通過轉型,才能夠確定更加合理的定位,進一步明確自身的發展方向,與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需求更加契合,在服務中獲取更多有效資源。因此,這是地方高校在高等教育發展中的遠見,是最為現實和理性之選擇。
(二) 誤讀二:轉為應用型大學就是貼上職業院校的標簽,是“降格”的體現
解析:轉型并非“貼標簽”,而是實現錯位發展之需
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本應是平行發展,相互補充,逐漸融合的兩軌。由于我國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發展不均衡,國民普遍用有色眼鏡對待這兩個類別的教育,認為普通教育優于職業教育。加之許多地方本科院校源于升格、合并或轉制,本身辦學基礎較弱、獲取資源的能力有限,一旦被貼上職業院校的標簽,更會在生源與辦學中陷入困境,令自身發展雪上加霜。
應用型大學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產業轉型升級和技術進步的產物,它集職業技術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于一體,是引導部分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為一種新的高校類型的稱呼。從本質屬性來看,應用技術大學和其他類型本科高校一樣是建立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礎之上的、以本科層次為主的教育機構;是培養高層次專門人才的學校,屬于高等教育的范疇;是面向社會職業分工、培養高層次專門人才的教育。這類大學雖然是直接面向職業崗位群的教育,但它不是低層次的技工學校或技能培訓學校。
三、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轉型發展路徑
高校的辦學定位體現了學校的辦學指導思想、治校理念,對于學校辦學行為、學生發展、學校辦學走向具有引領作用。地方本科高校的轉型發展,既要明確路徑方向,準確定位,同時實現在課程體系、師資隊伍、應用科研、產教融合的轉型發展。如此系統的轉型不僅需要學校自身努力,同時需要地方政府、行業企業等基于實際給予必要支持。
(一) 政府層面
地方政府應立足區位優勢,著眼于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轉型,將應用型專業人才培養納入五位一體全面發展的布局中,推動地方本科高校與區域產業調整升級協同推進。地方政府應牽頭推動地方本科院校、龍頭企業開展合作,圍繞區域產業布局、人力資源結構及經濟結構調整動向等議題展開深入研究,將區域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科技、高等教育發展綜合考慮,既充分關注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對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的引領與支撐作用,也要充分發掘地方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文化發展的內在聯系,在區域五位一體的發展格局中審視與定義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的發展目標及戰略。
各級政府部門應積極引導和精確施策,加大政策創新力度,統籌規劃區域產業轉型升級和高校轉型發展,推動“政產學研用”有效融合。
(二)學校層面
辦學定位、發展理念等問題關乎學校未來,地方本科院校應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統一的原則凝聚共識。作為區位性高校,應當審視自身行業背景,對接當地特色產業,實現差異化競爭。即使是同類地方院校,由于省情需求的差異,其發展也有可能大相徑庭。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和升格為常熟理工學院的蘇州師專就是很好的例證,基于貴州和江蘇不同的省情需求,通過特色辦學,實現跨越式發展
教師是人才培養的關鍵,許多學校通過設立教師能力發展中心促進“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建設。首先,教師理念應從學科導向的知識邏輯體系向專業導向的技術應用邏輯體系轉變,注重帶領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或考察調研。其次,選送教師和高校管理人員到企業行業進行培訓和實踐鍛煉,聘用企業職員擔任學校兼職教師。學校和企業共建研究平臺,鼓勵教師參與橫向課題,使教師知識和能力結構得到轉變。再次,改革完善教師考核評價機制,在職稱評定、教師考核等環節向“雙師型”教師傾斜增強教師提高實踐教學能力的主動性、積極性。
(三) 行業企業層面
地方高校的轉型離不開行業、企業的充分理解和積極參與。主動融入地方高校轉型發展,協同培養國家急需之才,是當下行業企業義不容辭的責任。
利用各企業特色開展人才培養探索,萃取出新時期產學研高度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根據應用型課程的實際教學需要,鼓勵地方高校把課堂建在企業創新研發一線,允許學生以參與產學研協作,參與重大項目研發與實際轉化,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能力。
四、 結語
新時代新形勢下,區域經濟發展迅猛,應用人才需求強勁,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轉型發展凝聚著國家引導與地方期盼。深刻理解轉型發展的內涵意蘊,明確認識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向應用型轉變體現時代特征,是在高校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實現錯位發展,為自己謀得一席之地的重要舉措。同時,采用正確的轉型路徑,政府、學校、行業企業多方配合,打破原有的辦學模式,穩扎穩打推進變革,才能夠真正實現預定的轉型愿景。
參考文獻:
[1]張應強.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可能效應與主要問題[J].大學教育科學,2014(6).
[2]魏飴.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歷史演進、職能重構與機理審視[J].大學教育科學,2016(2).
作者簡介:
曹睿,陜西省西安市,陜西學前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