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傳高
《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教學建議”部分明確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引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為學生創設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環境。”因此,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我們必須引導學生做學習的主人,扎扎實實地開展自主學習。
那么,在課堂教學中如何有效開展以學生為本的自主學習呢?下面我想談談自己在這方面的幾點看法與做法:
一、課堂教學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
在課堂教學中開展自主學習,首要的是要給學生充分的自由度。給他們自主選擇的權力,給他們自主實踐的機會,讓他們在自主選擇、自主實踐的過程中,彰顯和發展自己的獨特個性。
在一次公開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時,我帶領同學們學習文章第一部分,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你覺得這是一個怎樣的小女孩?你從文中的哪些語句感受到了小女孩的可憐?請你們自由讀讀課文1—4自然段,用筆畫出最能打動你的句子。”由于這個問題是開放的,所以接下來同學們的思維異常活躍,他們分別從“天冷極了”“大年夜”“又冷又餓”“哆哆嗦嗦”“不敢回家”“蜷著腿縮成了一團”等不同角度、不同層面紛紛暢談了自己的閱讀體會,言語之中無不表達了他們對這個可憐的小女孩的深切同情。這就充分注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最大限度地滿足了每一個學生的學習需求。
二、課堂教學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方法
開放學習內容,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這只是課堂教學中學生開展自主學習的第一步,接下來應該放手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法。
如教學《軍神》一課內容時,為了讓學生自我體會為什么把劉伯承稱為“軍神”,我先讓他們用自己熟悉的方法自學課文,然后與同學交流閱讀收獲。把讀書的時間還給了學生,把選擇的權利交給了學生,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所以,一時間同學們都學得很投入,他們或放聲朗誦,動情表達;或頷首沉思,批注圈閱;還有的在動手操作,用心探索……此過程中,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充分的施展,主動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接下來交流閱讀收獲時,同學們有的從劉伯承的話語中體會到他鎮定自若、從容不迫的心態;有的從劉伯承的動作中感受到他強忍疼痛、堅韌不拔的意志;還有的從劉伯承的神態以及沃克醫生的話語中領悟到劉伯承鋼鐵一般的意志力……無論是哪種見解,我都積極地肯定,并加以熱情的贊揚。因為這些畢竟都是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獨特的體驗,都是學生能動性和主體性的充分展現。
三、課堂教學中讓學生自主提出學習問題
“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每節課上,教師要注意在適當的時機啟發學生大膽質疑,并鼓勵學生通過主動探索勇于釋疑。
例如教學《掌聲》一課時,在學生齊讀題目之后,我引導學生自主發問。“同學們,從這個題目中,你想知道些什么?你有什么問題要問嗎?”一石激起千層浪。頓時,沉寂的課堂像炸開了鍋似的。“老師,我想知道是誰的掌聲?為什么要鼓掌?”“我想知道是誰得到了掌聲?為什么會得到掌聲?”“我想知道掌聲會有什么作用呢?”……看著學生高舉的小手,聽著學生好奇地發問,我感到非常高興,我為學生活躍的思維而高興,我更為學生強烈的問題意識而高興。“好,下面就請同學們帶著這些問題,認真讀書,看看自己能不能解決這些問題。”這樣引導學生根據題目,自主質疑,不僅有效地激發了學生自主讀書的興趣,而且成功地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同時,學生自主質疑,為自己定下了明確的學習目標,因而能夠進行更加有效的更有針對性的閱讀實踐。在此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充分的尊重,生命的色彩獲得了充分的彰顯。
總之,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在課堂教學中我們一定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開展以學生為本的課堂自主學習,努力彰顯學生的生命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