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靜
在語文教學實踐中發現,想象力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而且可以培養其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熱愛美的高尚情感。因此注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已經成為今天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根據“新課標”的精神和要求,結合現行教材,創設情境,為學生提供廣闊的想象空間,培養學生的文學想象力,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我做了如下幾點嘗試:
一、以文字啟迪想象力
學生的語文學習不僅僅是對語言文字的理解。通過對文質兼美的課文學習,同樣可以引導學生提升對生活的認識,陶冶學生情操,發揮出語文學習的人文價值和意義。因此,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聯想和想象,不但能夠讓學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加深對人物內心的體驗,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做人,從而使學生的個性情感得到健康發展。《徐悲鴻勵志學畫》這篇課文里就有許多空白處,留給學生廣闊的想象空間。教學中,通過創設情境,寓教于樂,讓學生借助文本,在聽說讀寫中深化課文情感的感悟,逐步提升自己的審美水平。
這些既是想象訓練,又是情感感悟;既是語言表述,又是情感表達,能有效提升學生的思想境界,培養語感能力和審美能力,從而使語言和精神同構共生。
二、以音樂啟迪想象力
語文課堂應重視課程的整合,重視其他學科尤其是音樂對情境創設的運用。著名特級教師李吉林說過:“先要入境,方能入情。”音樂帶給孩子的,不僅僅是聽覺的感受,更是心靈深處的強烈震撼。通過音樂,師、生、文本還有作者便在音樂所營造的情境中進行著深情的心靈對話。
午休時間,放一段優美的樂曲。請學生閉目凝神,反復聆聽,說說仿佛看到了什么,把看到的情景寫下來。在教學《二泉映月》一課前,我請學生多次欣賞了《二泉映月》這首曲子。學生根據琴聲展開了豐富想象,寫下了他們聽曲子后的內心感受,從而領悟到阿炳當時的情緒變化。同學們從中既提高了音樂鑒賞能力,又在美的熏陶中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三、以圖畫啟迪想象力
愛因斯坦認為,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語文新課程標準(2011年版)》也指出:“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如何啟發想象?可以讓學生看圖想象。圖畫是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的一種強有力的興奮劑。新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色彩鮮艷、形象生動的圖畫,這些圖畫能喚起學生的觀察、想象和閱讀的興趣。把學生帶入課文所描繪的境界,充分感知和領略課文,能夠促進對語言文字由表及里的消化吸收。
四、以大自然啟迪想象力
大自然是最好的教育課堂,會讓我們產生無窮無盡的遐想。春天,我們可以帶學生去踏青。雨季,讓學生自由地在校園蹚水,盡情展示孩子的天性。雪中,帶領孩子們來到田野,向著蒼穹吶喊。嬉戲之中,他們不時會有想象的火花迸發出來,給人一份驚喜。一名學生觀察了春雨之后,靈感油然而生,寫下了一篇作文:“天空忽然烏云密布,雷聲滾滾,不一會兒,雨便像篩豆子一般滴落下來。春雨打在麥田里,小麥晃了晃身子,又勇敢地昂起頭,顯得更精神了。春雨打在菜花上,菜花貪婪地吮吸著大自然賜予它們的甘露。春雨灑落在小河里,小河唱起了歡快的歌兒,跳起了優美的舞蹈……”多么豐富的想象力啊!
五、以習作啟迪想象力
培養學生的文學想象力,教師要注重教學的各個環節。不僅要在具體的閱讀教學中注重培養想象力,而且要結合具體的習作,為學生創造盡可能大的想象空間。在教學實踐中,我結合現行教材,要求學生堅持一課一練,篇幅長短、字數多少,不作嚴格要求,全憑學生自己的感悟和理解。每一次練筆,都為學生巧設情境,讓學生情不自禁地步入想象的殿堂。例如學完了《我不是最弱小的》一文以后,安排這樣的寫話練習:時光如梭,一晃四十年過去了。還是在這樣的日子里,薩沙一家來到森林里,出現在我們眼前的又會是怎樣的情景呢?在具體的情境中,學生嘗試到了創作的樂趣。他們參與到課文的學習、理解、續寫、改寫等一系列創作與再創作之中。學生不再是被動地接受教師講解,而是主動地去分析,去想象,以非常經典的教材內容為依托,更為適合孩子心理。
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歸根結底還是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教師只有想方設法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情境,積累瞬間感悟,才能使學生的情感更加豐富、細膩、敏銳、流暢地吐露心聲。也只有這樣,我們的語文教學才會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