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鵬
[摘要]本文主要針對我國現階段政府及企事業單位的勞動工資水平和現狀進行分析探討,總結出一些存在的問題,提出一些可行性的解決方案,力爭對國家制定各項勞動工資政策及企事業單位提高人力資源管理水平方面起到積極作用。
[關鍵詞]勞動工資 統計 人力資源 名錄庫
1現行勞動工資存在的問題
1.1統計的范圍不準確
現行的勞動工資統計范圍包括城鎮非私營和“四上”私營企業,近幾年,通過抽樣調查,將“四下”法人抽樣單位納入到勞動工資統計中,擴大了統計的范圍。“四上”企業獨立進行一套表聯網直報,省級統計部門審核驗收及報送;除“四上”企業以外的非私營單位由省級統計部門自行確定其報送方式及時間;除“四上”企業以外的私營企業省級統計部門采用樣本抽樣調查的方式確定樣本數量,具體的調查單位,上報的方式和時間。這里容易產生以下兩個問題:一是“四下”抽樣調查單位在許多地方不能做到按制度要求規范抽樣,這嚴重影響了樣本數據的隨機性和客觀性。二是隨著市場經濟不斷發展,許多個體工商戶的規模不斷擴大,甚至其經濟效益超過了多數企業,如果不將其納入統計范圍,將不能完全反映勞動工資水平,導致匯總的勞資數據缺少一個版塊,影響數據的精確性。
1.2統計基本單位名錄庫不能做到及時更新和維護
在實際工作中,經常出現下列情況:(1)由于部門間分享信息不及時,普查中心不能及時獲得工商、稅務及編辦等部門最新的單位登記資料,造成已注銷的單位沒有及時從庫中剔除,而新成立的單位又不能及時入庫,導致基本單位不準確。(2)統計部門各專業(如工業、商貿、建筑等專業)未及時將最新調查的單位具體情況,與名錄庫的單位情況做對比,未及時將有關變更(如企業規模、行業代碼、經濟類型等)反饋給同級別普查中心,導致各行業類別的勞資數據與真實情況不符。
1.3勞動工資統計人員素質普遍偏低,不能充分適應現階段單位人力資源管理的需要
勞動工資統計工作崗位大多是從事人事工作或是財會工作的人員兼職,勞資統計只能算是附帶性工作,很難讓他們把更多精力投入進來。由于一些領導不夠重視勞資統計這塊工作,很多統計人員沒有經過專業的培訓,只能進行一些簡單的統計、計算工作,涉及到一些分析類工作,就無從下手。使勞資統計工作缺少為領導決策提供依據這一重要職能。
1.4勞動工資統計口徑不統一
去年的各行業平均工資出爐后,許多民眾對結果表示與實際不一樣,對數據的可靠程度大打問號,究其原因,筆者認為是由于統計口徑的不一致導致,第一,統計部門公布的平均工資是包括了出差補助、交通補貼及單位為職工繳納的應由職工自己繳納的醫療保險,養老保險,住房公積金等等,所以公布的數值大于了實際職工得到工資數目;第二,計人工資總額的指標各地的統計方法不一致,如給職工發放的就餐券、加班、高溫補貼是否應計入工資總額,又如保健食品費、喪葬補助費是否應計入工資總額等等,各地對這些指標是否應計入工資總額將直接影響最后匯總得出的各行業平均工資。
2勞動工資改進對策建議
2.1規范“四下”單位的樣本抽選方法,將個體工商戶納入到勞動工資統計中
樣本單位是推算勞動工資的基礎,關系到勞資數據的整體質量,是“聯網直報”單位和其它非私營單位的重要補充,我們在進行每次抽樣樣本更新、樣本輪換中,應嚴格按“行業分布合理,樣本單位穩定,城鎮農村兼顧”的原則進行,抽選過程中,按收入規模進行分層,確定合理的樣本量后分層進行隨機性抽取,最后檢驗抽樣結果是否通過顯著性檢驗,同樣個體工商戶也應采取“四下”私營企業抽樣調查的方式,并制作相應的報送報表制度規范,讓勞資統計的范圍能夠涵蓋所有的經濟行業及類別,使得統計數據更加準確,更能被公眾所接受。
2.2從制度和工作程序上完善名錄庫建設
第一、盡可能爭取政府及各部門的支持,從制度建設人手,建立統一的網上互聯平臺,實現各級統計部門與工商、稅務、編辦、民政等部門的信息共享,實現各部門權責統一。只有從技術和制度上沖破,實現信息互聯,把工作流程理順,才能完善名錄庫建設。第二、統計部門各專業處在每季度或每月發現存在單位有增減或是單位信息變更的情況,應及時與該單位所歸屬的鎮街統計站保持密切聯系,由鎮街統計辦收集企業的最新基本情況,并反饋給普查中心,以便普查中心及時更新名錄庫。
2.3加強領導重視,建設一支素質過硬的勞資統計隊伍
筆者認為可以通過以下兩方面來建設好勞資統計隊伍,一是單位在崗位的人員配備中,盡量選擇經過專業培訓的專職人員,并加強崗位責任意識培養,讓統計人員將工作做細,不斷適應現實人力資源體系的需求;二是加強在崗人員專業培訓,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結構發生深刻的變化,勞資結構也發生著變化,這需要專業人員不斷與時俱進,只有加強培訓,使專業人員將培訓內容落實到實際工作中,才能提高勞資報表的質量,更好地為企業服務。
2.4建立起有效的數據公布機制,統一勞動工資指標采集的口徑
對于統計部門公布的各行業平均工資,在數據公布時,應將數據來源、統計方法、適用范圍等全面公開,提供詳細的數據“說明書”,避免公眾對數據的誤讀,提高數據公信度。另外,統計部門應細化各指標數據的采集標準,使指標數據統一口徑,如發放的工資補貼是否應納入勞動工資總額核算,且具體應計人哪一類別工資,人員變動復雜單位的如何計算年從業人員平均人數,單位直接用工的勞務派遣員工的工資計算方法等等都需要統計部門不斷進行調研,統一指標采集的口徑,使公布的勞動工資水平較真實地反應各行業水平。
3結語
目前,我國的勞動工資體系還比較薄弱,勞動工資統計方面存在諸多問題,這與勞動工資統計管理體制不完善、許多單位不夠重視勞動工資統計工作有關。因此各方面需協同配合,創新勞資管理模式,健全勞資統計制度,培養勞資統計人才,從根本上提高勞動工資統計的質量,真實反映出各行業的勞資水平和勞資結構,從而提高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水平,迸發出更大的經濟效益及社會效益,同時政府對勞資方面的調控也能更加便捷,有效調節二次工資收入分配,讓勞動工資保持在一個健康水平。